68 岁的张艾嘉做了一个新综艺,叫《念念青春》。
青春是什么样子的?
对张艾嘉来说,青春充满激情,洒脱,能够跨越时间。
64 岁时,她告诉大家:我才不过是 64 岁,跑起来,路仍长。
68 岁时,她告诉大家:我现在还青春呢。
回望张艾嘉的人生,写满了两个字:机遇。
19 岁偶然踏入影视圈,她经历了演员、歌手、导演、编剧、作家多重身份的成功转换。
到如今,近五十年过去了,她依然活跃在圈子里。
人们喜欢叫她女神,但她很排斥:
" 我不太喜欢把一个人摆在神台,也不喜欢被大家摆在神台,因为我还活着。"
01
叛逆
许多人认识张艾嘉,是从她的 " 游刃有余 " 开始。
做演员拿到四次影后;做导演口碑极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女性导演;音乐上成就比不上影视,却也有《爱的代价》《童年》这样传唱度极高的佳作。
张艾嘉大概就有这样的天赋,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飞快适应并自我接洽。
这或许,和她动荡的青春期有关。
她出身名门,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外祖父是新闻局局长,父亲是空军军官,叔叔张北海是有名的作家,小说《侠隐》被姜文改编成电影《邪不压正》。
光看张艾嘉的外表,的确称得上大家闺秀:纤细柔弱,笑起来如人间四月天。
但张艾嘉的骨子里,有着不为人知的反叛精神。
这种反叛精神,在她去美国读书时,一下被打开了。
她去纽约时,正是嬉皮士文化盛行的年代,整个空气中弥漫着自由、反叛、疯狂的气息。
全新的生活环境、开放的文化观点,将张艾嘉沉闷的世界撕开了一道口子。
《八两金》
因为玩得太疯,张艾嘉被妈妈召回国,并送进了全是女孩的圣心女子中学。
可打开的世界,哪会这么轻易再关上。
回国后的张艾嘉,依旧走着嬉皮士风格。她把学校的校裙剪成超短迷你裙,短到上楼梯都要倒着走,否则就容易走光。
后脑勺下半部分的头发,则给全部剃了,然后穿一双木屐到处招摇。
等到大家都在穿迷你裙时,张艾嘉又另辟蹊径,开始扮起了淑女,穿长裙、留长发。
特立独行,不随大流,大众日后看到的张艾嘉,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已经慢慢成形。
19 岁时,张艾嘉踏进了演艺圈,理由是:看这些人唱唱跳跳,好好玩哦。
经人介绍,她成功进入 " 嘉禾 ",就是李小龙和成龙所在的嘉禾。只不过张艾嘉进去的时候,成龙还不知道在哪里。
初进演艺圈,张艾嘉的星途并不顺。那时的演艺圈,是 " 二林二秦 " 的天下,而她的长相,也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
有人评价她:为什么你看着好看,一上镜就不好看了呢?
别人说她不行,张艾嘉就要证明自己一定可以。
她用了三年,等到了琼瑶的《碧云天》,凭俞碧菡一角拿下最佳女配角,从此跻身一流,与 " 二林 "(林青霞、林凤娇)并称为第一代琼女郎。
《碧云天》
演艺事业一路高走的时候,她却脚步一转,跑去做了幕后。
1983 年,她出任新艺城电影台湾分公司的总监,上任后一直力挺文艺片,却得不到高层的重视。
张艾嘉想,真没意思。于是呆了一年就辞职了。
很多年后,许知远问张艾嘉,如果她当年一直在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脱口而出:" 我觉得我一定是个嬉皮士。"
02
理想主义
25 岁那年,张艾嘉拿下第一个影后。
嘉禾影业的老板知道她有个导演梦,把她叫去:" 有个电影,你要不要试试?"
然而,首执导筒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张艾嘉告诉媒体:" 我拍得很烂,戏还没有上,我就承认我失败了。"
《旧梦不须记》一败涂地,但她的电影梦还在继续。
" 我觉得电影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在我 20 岁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
真正萌生自己拍电影的想法,是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配音间开始的。
当时的电影基本上都采用后期配音,张艾嘉在配音间里看了很多其他的电影,越看越好奇,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电影,原来不同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有那么大的不同。
她突然发现,和做演员比起来,这才是一辈子的工作。
1981 年,是对台湾电影颇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张艾嘉读到了一本名叫《十一个女人》的书,她当下决定将其拍成情景剧。
当时台湾地区的情景剧,基调轻松幽默,再带点梦幻浪漫,这很不 " 张艾嘉 "。
她找了一批新锐导演,分拍不同的小故事,这其中就有杨德昌。
张艾嘉制作的《十一个女人》颠覆了情景剧一贯的路数,不轻松也不浪漫,更多的是关乎女性的真实故事。
这部单元剧,直接推动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成型。
柯一正、杨德昌、侯孝贤等一批新浪潮导演的出现,将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纪元和新高度,也奠定了新浪潮电影的历史地位。
张艾嘉一个小小的举动,最终翻起了汹涌的浪潮。
《十一个女人》
转型做导演的张艾嘉,依然保持着自己对电影的理想主义情怀。
电影是娱乐,可也是情感交流的媒介,想要做到情感交流,就必须从心灵层面出发去讲故事,然后引起共鸣的感动。
只有文艺片,才能达到她的需求:节奏缓慢,可以剖开角色的内心情绪;大量留白,能放进所有充沛的感情。
她想走得慢一点,这样观众和电影才有彼此触碰的机会。
2015 年,张艾嘉执导了一部电影,叫做《念念》。
拍摄中途,有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始终无法对着镜头流泪,导演张艾嘉想起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凝视》,于是她蹲下来,与那个小女孩相互凝视。
四周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场奇妙的情感交流。一两分钟之后,女孩流泪了。
后来在采访里,她反复说:"《念念》讲的不是故事,而是情绪。"
《念念》剧照
张艾嘉这样的坚持,是要付出代价的。
《念念》上映时,尽管做了不少宣传和路演,但碰上了《速度与激情 7》,最终仅有 1390 万的票房,《速度与激情 7》则拿下了 24 亿的票房。
在外人眼中,这场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对垒,最终以文艺片惨败告终。
这也符合人们对文艺片的定位:小众、赔钱、曲高和寡。
但张艾嘉却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上这样写:
我说过成功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 " 把事情做好 "。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在于继续把自己的工作当一回事,有一份尊重去做好它。我接受票房的事实,但我不认为这是失败。
感谢所有相信真善美的同路人。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走得更坚定,更艰困,更清晰,更真诚,直到最后一刻。
03
时间
许知远曾评价张艾嘉:" 她从来没有被鲜明地‘符号化’,她是每个时代的介入者。"
中肯而准确。
《念念》惨败后,张艾嘉依然坚持做有自己烙印的文艺片。
2018 年,她带着自己执导并主演《相爱相亲》回到大众视线。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三代人的爱情。最终,片子入围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
《相爱相亲》
进入演艺行业 40 多年以来,张艾嘉在幕后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台前的时间。
她很享受幕后那个投身创作的张艾嘉,和 " 生活在生活当中 " 的普通女性张艾嘉。
在不做导演的日子里,她选择游离在镜头之外,去观察世界边缘。
1993 年,张艾嘉第一次前往非洲。
在难民营中,她见到小孩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和 " 八个中仅能存活一个 " 的极低生存率。
从那以后,她每年都去一次非洲。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刚果、卢旺达,乃至印度、朝鲜、缅甸、蒙古 …… 都遍布了她的公益足迹。
在行走中,张艾嘉越来越敬畏生命,也更不介怀年龄。
40 岁那年,她发现自己看不清眼前的东西时,便知道衰老已至,曾经光顾妈妈的老花眼,今天也跑来光顾她了。
第二天她跑到眼镜店,配了一副老花镜,然后照常生活。
没人能逃过时间的制裁,它会带来疲态、皱纹、衰老,以及身体机能的退化。
但对见证并经历了时代翻涌的张艾嘉来说,年龄只是数字。
在访谈里,她以一头利落短发示人,脸上虽然生出了皱纹,行动中却没有丝毫暮气,聊天时,说着说着就会大笑起来。
在一篇关于张艾嘉的文章之下,有人留言:
关于时间,只是你收集经验的容器。
现在的张艾嘉,就像她在《轻描淡写》中写过的一句话," 这时,她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一条河,她就是人生,一个丰富美丽的人生。"
20 岁时的小妹,40 岁时的艾嘉,60 岁时的艾嘉姐,这些不断变化的称呼,一直提醒着张艾嘉身份和年岁的改变。
对于这些称呼,张艾嘉悉数收下。
" 我不觉得年龄有什么好躲躲藏藏的,因为我喜欢自己当下的每一个模样。"
到了什么年龄,就扮演好什么角色,去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她自己所说:无论哪个年龄段,最好的时刻永远是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