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直接领导许秀峰沟通希望兑现年终奖无果后,乔云给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及其夫人许华都发了“求助微信”。
“我知道跨级沟通不合适,但我真是走投无路了”,乔云对《深网》表示。2021年下半年,乔云罹患胃癌7年的母亲出现了各种并发症,为了解决母亲治疗的费用,乔云跟领导提出支取2019年至2021年的年终奖。“我当时想我在中公工作了9.5年,从员工做到公司中层,而且要求正当,应该不难。没想到领导一口否决,让我去水滴筹筹款”。
许秀峰为许华弟弟,碰壁后,乔云给李永新及许华多次发了请求信息,均未得到回复。
图为乔云给李永新及其夫人许华发的“求助微信”
事情的后续让乔云始料未及。在经历多次降薪(从降50%到降80%)后,他于7月中旬被公司以失职和传播负面信息等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没有任何补偿。“公司直接让我去起诉,等法院判下来按照法院判定的金额支付补偿。整个诉讼流程下来,怎么也要一两年,中公教育这个操作明显是摆烂了”,乔云很气愤。
感觉中公教育在“摆烂”的不仅有被辞退的员工,还有一批正在申请退费的学员。
“和我对接的员工直接跟我说,公司确实是违约了,但公司现在就是没钱”,学员张翰对《深网》表示。根据学员报名协议班的合同,考公、考研、考编等没“上岸”的学员可以申请全部或部分退费。
张翰申请退费的经历仅是今年以来众多中公学员“退费难”的一个缩影。据企查查显示,关于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关联风险有236条,其中,与学员合同纠纷及与员工的劳动争议占了很大比例。
乔云等被违规辞退的员工及张翰等一波在等待退费的学员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市值上千亿、创始人能一次给北大捐赠10亿元的公司,会在退还学费及对待老员工方面如此“拉跨”,缺乏契约精神。
累计给北大捐赠了11.8亿的李永新真没钱了吗?这半年曾多次因为“退费难”上热搜的中公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
退费“连环套”
这已经是陆明第4次提交退费资料,每次重新提交资料的理由都让陆明“意想不到”。
作为一名在职考研大军的一员,陆明想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助力“上岸”。其于2021年6月中旬花了2万多元报名了中公教育“考研在职人速跑全科畅学培训”的协议班。按照合同,如果考研没有过线,公司需退还一万六千元的学费。
2022年3月,考研成绩没上国家线的陆明向中公教育提交资料,申请退款。对接的员工告知,退费流程会在45个工作日之内完成。45个工作日后,陆明没有收到退款,又联系中公客服。对方告知,之前对接的员工已经离职,需要陆明再提交一次信息。
没有多想的陆明又提交了一次信息,对方告知,陆明可能存在缺考的情况,需要陆明证明自己没有缺考,然后再向公司总部提交信息。在陆明提供“未缺考”证明后,对接员工回复:“正在跟总部沟通”。
几天过去了,陆明依然未得到明确答复。着急了的陆明开启了“每天一问”模式。意料之外,对方又让陆明再提交一次准考证,理由是“上次忘了存准考证信息”。
迫于陆明“每天一问”的压力,6月初,他才被告知自己的资料已经提交到总部审核,审核通过后,自己会在45个工作日后收到退款。这时,陆明才明白“45个工作日”是从资料提交系统后才开始计算。
7月中旬,45个工作日的期限已到,陆明还是没收到退款信息。陆明又找到了客服人员,被告知银行卡号写错了,所以退款无法完成。
“当时我提交的是银行卡的图片,员工自己把银行卡号输错了,感觉像套路”,陆明无奈的说。
感觉自己被套路的不仅有陆明,多位中公教育协议班学员都对《深网》透露,“很多退费障碍闻所未闻”。例如,学员银行卡必须为本人的账号,若收款账户为父母,需要供能够证明两人关系的材料;退款资料中的联系电话必须为报名时电话,如果中途更改过电话号码,需要去营业厅出具证明等。
当合同中规定的退费期限变成一纸空文后,一些被磨灭了耐心的学员选择走法律诉讼的路径。据企查查数据显示,7月6日至1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已经收到了3起关于中公教育的培训合同纠纷诉讼。而部分学员则在课程顾问“软磨硬泡”下将退费部分转成其他课程。
图为中公教育合同纠纷的部分截图;来源:企查查
“转课”在中公教育内部被称为“二转”乃至“三转”,各分校负责人有课程转化的指标考核。章华对《深网》解释,“部分没有社会经验的学员在感觉退费无望时,会在课程顾问的建议下转成其他课程,例如考公失败可以试试考事业编、考研究生。学员主要是大学生,退不了费,想着总还有课可以上”。
就在学员经历了退费难之后,他们才幡然醒悟,自己当初报名的协议班是个“陷阱”,而这种“协议班”曾撑起了中公教育上千亿的市值,造就了一名“中国教育首富”。
捐10亿的老板和“抠门”的公司
中公教育的课程模式分为面授普通班、线上普通班、协议班三种类型。协议班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不过包退”,中公教育是行业内率先推行协议班的公司。
管理层曾在2019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协议班是一种创新的培训课程产品形式,已成为目前职业培训行业绝大多数机构普遍采用的培训课程产品形式,目前公司协议班占比70%以上”。
也是在这一年的9月,中公教育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成为继好未来、新东方之后,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的民营教育公司。随着中公教育市值的大涨,李永新和其母亲鲁中芳以600亿元的财富成为民营教育领域新晋首富。2020年,中公教育的市值一度飙升至2687亿元。
推广“协议班”的直接结果是,中公教育营收和净利润的上涨。2019年,公司营收91.76亿元,同比增长47.12%,净利润18.05亿元,同比增长56.52%;2020年公司营收112.02亿元,同比增长22.08%,净利润23.04亿元,同比增长27.70%。
不过这种高增长在2021年嘎然而止。2021年,中公教育营收和净利润急速下滑,当年营收为69.12亿元,同比下滑38.3%,净利润为亏损23.7亿元,同比下滑202.83%。由于业绩出现较大波动,中公教育还于2022年6月8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的“2021年年报的问询函”。
对于问询,中公教育解释,业绩出现较大波动主要是由于退费猛增而成本居高造成的。
与2021年中公教育业绩下滑形成反差的是,这一年公司创始人李永新给北大捐赠了10个亿。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3月3日,名誉校董、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1995级校友,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给北大捐赠了10个亿,这是李永新的第三次捐款。在此之前,李永新已经给北大捐赠了1亿8千万,再加上此次捐赠的10亿元,李永新已经累计给北大捐赠了11.8亿。
彼时,在李永新看来,10亿还远不够。他在捐赠仪式的现场说,“中公教育一定要再努力些,再拼搏一些,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个亿也一定要给北大”。
2020年中公教育一年的净利润才23亿,一次10亿的捐赠让中公内部员工咂舌。“这都是从员工的福利中一点点抠出来的,中公北京总部员工公积金按照最低标准的5%缴纳,员工体检等福利基本没有”,有中公离职员工对《深网》透露。
公司究竟有多抠门?中公某分公司的前员工对《深网》回忆了几个细节:“我们的办公室由一个KTV改造而来,没有窗户;公司卫生员工轮流值班打扫;热水器坏了3年都没人管;电梯时好时坏也无人检修,送水的师傅后来只送到一层,自己经常需要从一层将大桶水扛到3层,公司承诺的年终奖也没兑现,入职前三个月公司不给员工缴纳公积金”。
在被优化的员工王禹看来,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已经开始违规辞退老员工了。王禹是中公教育河南分校的一名老师,在三年合同期到期之前,公司以调岗“服务咨询”岗位、强制休假等方式让王禹离职。
对于公司的这些动作,王禹都忍下来了,但在签离职补偿协议时,他才明白,公司希望以最低成本“逼走”自己。
按照规定,公司需要补偿王禹3个月的补偿金,未休的年假、调休等要折算成工资。但在存休、年假等方面,公司只接受存休一天100元、年假一天147元的补偿。
“这三年,我基本处于全年无休的状态,这个赔偿我没法接受,公司竟然直接让我去仲裁”,王禹透露。在翻看签约合同时,王禹才发现密密麻麻的条款中还隐藏着“存休一天补偿100元”的条款。此外,从上半年开始,公司只开放三个月的工资信息查询,三个月之前的工资、绩效、调休天数等已经无法查询。
分公司声称,不同意公司补偿就不给开离职证明。为此,王禹投诉到劳动监察大队,迫于压力,公司同意开离职证明,但要加一句,“我们和员工有纠纷”。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有这一句话,我怎么入职下一份工作”,王禹无奈的说。
钱去哪了?
王禹等被离职的员工及申请退费的学员都有一个疑问,中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账上真没钱了吗?
据中公教育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1.29亿元。而据中公教育近期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由于考试延期和疫情防控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不利影响,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9716.25
万元。
“和我对接的员工直接跟我说,公司确实是违约了,但公司现在就是没钱,我有微信聊天和通话记录证明”,张翰对《深网》表示。
张翰今年3月份报名了“2022年考研复试调剂优选班”,学费40100元,按照协议班的合同,可申请退费30100元。在确认提交的材料没有问题、本该7月上旬到账的退费没有成功后,张翰再次找到客服人员,“没想到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这个”。
中公教育真没钱了吗?可以从其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一探究竟。
据2022年Q1财报显示,其可以快速变现的资产分主要为货币资金(11.30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18亿元),共12.48亿元,而短期需要解决的资金“窟窿”有短期借款(16.51亿元)和合同负债(40.35亿元)(合同负债主要系2022年一季度公务员、考研等考试季节性收款增加所致)。
也就是说,中公教育账上能快速变现的资产不足以覆盖16.51亿的短期借款。
有行业人士对《深网》透露:“随着下半年各地陆续公布公考录取情况,会有一大波没有被录取的学员申请退费,在这种情况下,申请退费或越来越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公教育资金链紧张也与其投资判断失误有关。
曾有知情人士透露,2018年前后,中公教育管理层判断,重资产投资在成本分摊、职业技能培训转型等方面更具有长期价值。在这一判断的指引下,中公教育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
2020年底,中公教育以30亿元在北京市昌平区拍下一块住宅用地和一块多功能用地,购置昌平土地给中公教育的资金情况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据财报显示,2020年中公教育账上的货币资金为59.5亿元,2021年则减至19.7亿元。
或为缓解资金压力,中公教育于2021年9月将昌平住宅地转让给龙湖地产“共同开发”。公告显示,龙湖支付5100万元受让51%股权,并投入13.8亿元用于偿还中公未来(原中公教育全资子公司)买地向中公教育借的款项。交易完成后,后续项目的所有收益在扣除1.7亿元后归龙湖方所有。此项交易完成后,中公教育短期内可回笼约14.3亿元现金。
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腾挪后,中公教育仍持续建设基地,但主要以租赁等轻资产形式,不再进行重资产投资”。
“协议班”模式滚不动了
无论是投资房地产失利还是延长学员退费周期,中公教育此次的资金紧张难题,究其根本还是在协议班这一商业模式上。
有行业资深人士对《深网》透露,协议班利用“不过包退”的承诺扩大了公考培训市场,表面看起来是“双赢”,学员考不上可以申请退费,公司可以获得充沛的现金流,并利用时间差对资金进行投资。
协议班的学费相当于让中公教育获得了大笔无息贷款,可以用于投资理财。
据《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对公司 2021 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
171.36 亿元、270.55 亿元、 410.34 亿元和63.12 亿元,基本为购买理财产品支付的现金,实现理财收益 1.06
亿元、1.84亿元、 1.80 亿元和 0.57亿元。
不过,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后期有更多的学员报名协议班,如果协议班报名人次下滑,后续资金跟不上,很容易出现资金紧张、退费挤兑的情况。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
据中公教育公告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协议班的报名人数呈现下滑态势,但退费率逐渐攀升。2019 至 2021
年,中公教育的退费率分别为 44.14%、46.54%、68.46%。
面对眼下的难题,中公教育在近期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持续降低高退费比例产品;积极调整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内部考核方式,努力降低成本费用”。
不过这些举动在退费受阻的学员眼里意义不大。“暂且不说退费难,我已经对中公考研复试调剂优选班的质量表示怀疑”,张翰对《深网》表示。
“花了4万多,中公老师给的调剂信息比我自己查询的信息还慢,我花100元买了某考研调剂小程序账号得到的信息比他们提供的信息更全面、权威”。
眼下,张翰等申请退费的学员也不想计较服务质量如何,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拿回当初合同规定的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