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余名清华博士自发讲党课,学生:听自己同学在台上讲,太精彩了!老师们也深受启发 近日,130余名清华博士做的一件事,先后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他们来自全校20多个院系,多为90后博士,自主发起、自主讲授党课。出人意料的是,效果非常好! 听过课的同学们纷纷打Call,「这才是该有的青春范儿啊!」、「互动环节很精彩,最大的感觉就是理论学习其实不是那么枯燥」、「原来听自己的同学在台上讲党课,比我想象的有意思」、「没想到收获还挺大,『报告』里的内涵如此丰富」。 老师也深受启发,「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宣讲十九大精神,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对于理论的讲解形式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对我们这些思政课老师也很有启发」。 为何这样一般人并不看好的活动,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青年细读,带你全方位揭秘背后这支了不起的清华团队! 2018年1月15日,王蔚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上发言,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全文截图 400多名学生齐刷刷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家紧盯着大屏幕上关于十九大的问题,跃跃欲试准备举手回答,不时的惊叹让全场气氛空前热闹。 “互动环节很精彩,最大的感觉就是理论学习其实不是那么枯燥”、“原来听自己的同学在台上讲党课,比我想象的有意思”、“没想到收获还挺大,‘报告’里的内涵如此丰富”,会后同学们纷纷对这种理论学习模式表示肯定。 清华博士生讲师团宣讲活动现场 这是清华大学一场以 “新时代,扬帆再起航”为主题的党课宣讲现场,主讲人通过“一站到底”的方式考察同学们对于十九大知识的掌握。 讲授者并非清华老师,而是两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是一场完全由学生自主发起、自主讲授的党课。 清华博士生讲师团宣讲活动现场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来,这样生动活泼的“朋辈宣讲”已经在清华校园里开展了130余场,覆盖人数超过15000人次。 清华博士生讲师团讲师孔奕淳 这背后的组织者和宣讲人,是一支由20多个院系的130余名博士生组成的博士生讲师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这支讲师团始终以“政治宣传队”为定位,围绕党的理论、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在校内外开展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 01 “要将十九大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同学” “听完总书记的报告,让我振奋鼓舞!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博士生,有责任将十九大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同学”,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璎珞激动的说道。 她和讲师团的同学们第一时间集体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并制定了一个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党、团支部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的计划。 短短一周就推出的第一场“解读十九大报告”的专题讲座,受到来自各个院系20余个党支部的预约报名,这让讲师团的同学们倍感振奋。 为了满足理工科同学的“口味”,博士生讲师们还主动结合自身研究背景设计宣讲课程。“多年来从事环境方面的研究,让我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视角为同学们提供宣讲”。 自2015年加入讲师团以来,环境学院博士生郭效琛通过将自己的专业研究和宣讲相结合,推出了包括“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相关课程,广受同学们的认可。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生俞建龙作为一个典型“工科男”,自称没有文科同学的理论功底深,于是他“扬长避短”结合自己在能源领域长期研究的优势,围绕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问题展开宣讲,赢得了不少理工科院系同学好评。 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建宇看来,“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宣讲十九大精神,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对于理论的讲解形式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对我们这些思政课老师也很有启发。” 讲师团成员、经济管理学院学院博士生齐伟认为,博士生做十九大宣讲的优势在于“结合所学专业,讲熟悉领域,立足青年看青年,发现真问题,讲出真故事,以青年动员青年、鼓舞青年”。 02 在宣讲中成长的青年人 “宣讲一杯水、学习一桶水,要想‘有几把刷子’,先得多读几个本子”,作为讲师团的“金牌讲师”,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王蔚两年以来,已经在校内外开展了20多场宣讲报告,覆盖听众上千人,从小到10人的基层党支部,到数百人的大型主题宣讲都有他的身影。 在他看来,要做一名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清华声音的青年学子,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必不可少,“我一直坚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学”,他把总结和提炼的学习成果形成了十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主流报刊上。 清华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王蔚 同时,在良好宣讲氛围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加入讲师团,他们勇于突破自己登上讲坛。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姑娘拉提帕就是这样一位“后进”讲师,“起初我担心自己缺乏讲台经验,不敢主动讲,但大家宣讲的热情和对我的鼓励让我决心挑战一下自己”。 她结合自身的法学专业,从服务者转变为宣讲者,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开展了“依法治国”相关主题的宣讲10余场,她在同学的认可中收获了自信,未来她还希望能为家乡的同学朋友们带来更多宣讲。 “讲出内容、讲出风格、讲出精神”,讲师团的同学们为了这个目标,在备课过程中狠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给同学们讲好“精准扶贫”专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磊、郑翔瑜、刘际昕等同学反复研读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并对过往有关扶贫工作的历史资料做了深入、细致研究。 在他们看来,“一次60分钟左右的宣讲,往往需要投入数十倍的备课时间,这样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让我们意识到育人先要育己,只有自己学的扎实,才能讲的深、讲的透。” 03 把讲台搬到祖国各地 “报告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大,十分振奋人心”,一名铁路职工在听完讲师团成员王蔚在北京西站所做的十九大学习宣讲后感慨道。 尽管相同的内容王蔚已经在校内讲过多次,但这却是他本人第一次走到校外宣讲,他坦言“看到武警官兵挺拔的坐姿、保安保洁员们真挚的眼神时,我忍不住讲得再慢一点再细一点再大声一点”。 20年来,讲师团的博士生们始终坚持利用寒暑假,走向基层、走向一线,他们的足迹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7万多人次。 尤其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讲师团先后走进大中小学、国家机关、社区街道、基层乡镇,在党团支部、干部队伍、田间地头、脱贫一线开展宣讲,受到了广泛关注。 去到全国各地的清华博士生讲师团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金哲就把讲台搬到了远在云南大理的南涧县,他面向当地8个乡镇的基层干部群众宣讲脱贫攻坚政策。金哲表示,“走入基层,走到一线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中国,让我的授课更接地气、更加真实、更具正能量”。 一位老党员在宣讲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听完你的报告,我们对脱贫更有信心了”,这不经让他对宣讲工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地方政府很希望清华学子通过宣讲,为他们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材料学院博士生宋亮在山东菏泽高新区作完报告后坦言,“和很多讲师团的前辈们一样,在地方的宣讲中才真正感受到他们对清华学子的期待之大,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 走出去宣讲的经历,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讲师们肩负起使命担当,在服务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中鼓励青年人“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正在用实践证明青年的担当。 讲师团成员徐铭拥说“祖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件件国家大事正是我们宣讲的集结号和时间表。作为清华学子,我们有责任引领广大青年主动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传递青春力量,用青春话语述说更多美丽精彩的中国故事!”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