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作協讀書會暢所欲言 熱議《北京法源寺》 關於李敖,大家多知他是台灣的批評家,寫過很多雜文,很有名、各種各樣的名,也包括罵名。但恐怕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他還曾寫小說,更無很多人讀過他的歷史長篇《北京法源寺》。而對他再不“感冒”的人,讀了《北京法源寺》,恐怕對他本人的看法也多少會有些改觀。這本書從法源寺說開去、到法源寺結尾:北京城的演變,法源寺的演變,晚清帝國的演變,維新變法的演變,人心人情的演變 ……內容相當豐富。難怪即使到了2015年,中國名導演田沁鑫也要將其改編為舞台劇並公開演出。華府華文作家協會每季一次的讀書會,在2月11日這次所談,便正是這部《北京法源寺》。 或因春節回國、或因流感盛行等大小原因,此次活動參加人數並不多。誰知這個“缺點”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大家,因它給每個人的發言提供了充裕的時間、人人得以暢所欲言,使得與會者反覺此次會議開得很是盡興、酣暢淋漓。 首先照例是各人先談讀後感。作為向讀書會推薦此書之人,會長金慶松和對中國歷史頗有研究的老會員印鐵林自然感慨良多、帶頭發言。印鐵林首先從不同層次談他認為此書寫得好的原因,指出此書對史上影響重大的戊戌变法進行了深廣的刻畫;他進而談了對百日維新事件的幾位主要歷史人物的理解、並輔以大量歷史故事為例,來討論書中的各種論點和自己的不同結論。而一貫對李敖作品比較關注的金慶松會長,則先從介紹此部小說開始,進而指出這雖是李敖的第一部小說,卻也是體現其思想深度最大的、涵蓋主題最廣的一本小說;在對此書做了多次品讀的基礎上,金會長事先已寫下了洋洋灑灑11頁的讀書體會和討論提綱,既有褒也有貶,頗為詳細全面、力圖客觀;他尤其分析了此書的一些顯著特點,並進一步以書中涉及的相輔相對的十數個「子題」為例,來說明此書內容的豐富與作者的善辯、尤其善於從不同角色出發來辯論同一主題。接下來是另一位資深會員胡一霞的紙面發言,雖因家中有事未能出席這次會議,她事先早已將自己的讀後感寄給了金慶松會長、以文字形式談了自己的看法;雖然父親是李敖的好友,她的議論卻仍非常客觀,提到早期讀此書時感到的迴腸蕩氣、深受吸引,到如今已有相當改變;她尤對李敖文字中的議論過多、人物語言與描述背景之間有些出入等不足之處做了剖析。另一位與會者陳小青是第一次讀此書,讀後對作者的看法改觀很了不少,讚賞他頗有思想很擅思考也很擅長辯論、對歷史資料佔有和考證方面也頗具治學精神;但因此書寫作時間長達十年以上,所以雖然貫穿的是戊戌變法,卻仍帶有比較明顯的分割痕跡、內容與寫法可明確分為三大塊;她進而談了這三部分各自的重點與特點,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作者李敖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作品以及觀點自然也容易引起爭議。大家對書中描述的谭嗣同主動赴死的原因,各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每個人都試圖引經據典地論證自己的想法,振振有詞爭論不休。其他的話題,則包括歷史小說的定義與寫法、書中對佛教理論的議論、對譚嗣同與其他“五君子”在寫作筆墨上的比重、對慈禧太后的看法、對作者的傲氣等等,相當廣泛,都做了議論和探討、尤其是友善的爭論。 整個討論氣氛甚是活躍熱烈,乃至三個小時過去竟無人提出中休,而且早過了散會時間大家竟仍渾然不覺。大家公認此次是個學術氣息濃厚而又輕鬆快活、頗有成效的會議。講到高興之處,金慶松會長還悄悄“洩密”說,今年四月、最晚五月,華府書友會還將邀請他專門演講一次,主題正是這本《北京法源寺》,引得與會者由衷表示將翹首以待。 華府作協讀書會一般每三個月交流一本書籍、兩年將總共閱讀8本,此次是第六次活動。下次將討論的是林文月翻譯的《枕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