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府年度人物专访 马里兰州哈维郡家长协会创始人徐菁女士 本报特约记者 许鹏 Leaders don't create followers. They create more leaders. (请点此链接进入投票网页) 领导者不会创造追随者。他们创造更多领导者。 --Tom Peters 这些年在大华府,徐菁活跃的身影在参政议政,社区服务活动中经常见到 – 是她,带领哈维郡华裔争取到公校农历新年放假;是她,创办了 CAPA (Chinese American Parent Association)华裔家长群;身兼数职的她既是校区预算委员会委员,又是郡政府下属的纪律委员会委员(Ethics Commission),还是她带领大家反对庇护法案。在这些一件件参与主流事务的过程中,她的前瞻性思维和勇敢大胆的行动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力和教育一样,也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徐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美国读书,先后取得了生物统计硕士和MBA的学位。 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工作买房生子,生活本可以按照惯常的轨道走下去。但之后一系列的偶然,加上与众不同的选择,使她走上了一条为公众和社区服务的路。徐菁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公民,在毫无经验,少有借鉴,并且没有任何官方任命的情况下,怎样一步步把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逆境,变成“坐在谈判桌边的规则制定者”的会议厅。她的成长轨迹很大程度上真实反应了美国参政文化的精髓: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她立足基层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草根性,对新移民在美国这块新土地上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共同提高,发展做了许多首创性和前沿性的探索。 伟大的事业始于不起眼的小事 徐菁服务社区的想法起始于十年前她的孩子上Kindergarten的那一刻。 她知道自己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系统中长大,对美国的教育系统和教育方式非常不了解。而这种不了解,有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抱着学习的心态,徐菁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义工,做班妈,承担PTA的各项工作,并且开始参加郡教育局的各类委员会。每一次新工作都有新挑战,但同时也有新收获。徐菁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自己的孩子受益,同时也帮助了其他的孩子,而且近距离的观察使她对美国的教育系统和教育方式有了第一手的了解和体会,有利于她更好地帮助自已孩子成长。可是这样利己利人的事情却很少有华人去做。这触发了她的一个愿望,就是帮助更多的华裔家长了解参与校区事务的收获和具体的参与途径。她开始举办讲座,讲座的内容就是华人家长都关心的教育信息,在讲座中家长们可以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她还鼓励大家只要拿出少量的时间去加入学校的各种义工,就可以积少成多地成为校区教育问题的专家。于家长互动的同时,她了解到一些校区政策对华人孩子有直接影响,但华人家长连了解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提去改变什么。比如2012年当时的学监Dr. Renee Foose上任初始就提出了“消除学习成绩差异”(Close Achievement Gap)的口号,并且在各种会议报告中都以图表显示亚裔孩子各项学习指标远远高于非裔和墨裔。当徐菁提出Close Achievement Gap要抬高地板,而不是拉落房顶(raise the floor, not pull down the ceiling)时,被一个校区委说成是某些特权阶层人群(privileged)不愿帮助弱势群体。徐菁认为华人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校区的理解,甚至是被曲解了,建议Foose应该和华裔家长多互动,了解他们诉求,但这一请求并未得到任何回应。在当时的各类会议中,华人的出席率几乎为零。微信也没开始普及,消息没有传达的渠道。更何况像她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普通家长的意见就更不会得到多少人的认同和响应。华人家长也不相信靠草根能改变什么。徐菁在孤掌难鸣的处境中,感觉到虎落平川的无助。 寻找突破口 那时的徐菁需要一个突破口,向华人展示草根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政策走向的。虽然前路无人走过,但她相信只要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路,让大家看到希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跟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徐菁从校区一个委员会(Community Advisory Council)了解到,犹太假日放假并非州法规定的,而是在1979年由校区教委(BOE)根据当时高比例犹太老师的现实情况做的决定。现在将近四十年过去了,人口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庆祝农历新年的人口激增,但孩子们在农历新年这一天不得不去上学,而华人对全家团聚庆祝传统节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徐菁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组成了团队,开始了争取哈维郡校区农历新年放假的路程。他们从最基础的校历委员会做起,争取到了委员会推荐,组织家长在BOE听证会上做证词,发动了近两千人的签名,一一争取BOE委员及当年的BOE候选人的支持,并承诺如果这些候选人支持新年放假就为他们助选。这一系列举措,一步一个脚印,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2015年初的BOE投票一锤定音通过了农历新年放假的决议,成为了全马里兰仅有的,甚至全美国都为数不多的,农历新年放假的校区。 徐菁的团队从新手做起,完全在黑暗中摸索,而且那时也没有微信助攻,但让华人欣喜地看到这条摸索出的路是可以走通的。行动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当地华人争取校区话语权的热情。大家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们华人有能力做成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 探索新型华人组织方式 徐菁的团队在行动中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并意识到成立一个正式组织的必要性。轰轰烈烈虽然不易,但坚持下去更不易。一个组织能够发展壮大必须达到正规化标准,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比如建立严格的选举制度,决议程序,财会制度,并以此写成组织规章(bylaws),注册非盈利组织等等。徐菁对这个组织的长远目标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像PTA一样的完善的正规组织,从最基层开始发挥作用。在组织成立初期,几个核心人员认真讨论了是否要使用华人(Chinese)在名字里,还是要更包容更团结其他人,比如叫亚裔,甚至不包含族裔在名字里。经过讨论,团队认同了一个观点:是否能团结到其它人不在于组织的名字,而在于工作理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组织的影响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区的参与度(engagement)。而一个旗帜鲜明的组织才能让大家有认同感和参与的热情。有了大家广泛的支持,组织才能有实力和影响力,才能让更广泛的非华裔有合作的意愿。 团队还讨论了是否要包含其他郡在统一的管理之下。同样,基于共同利益越清晰,越容易让大家参与的思路,团队决定这个组织应该着重于为本郡家长。其它郡可以复制同样的组织,但这些组织需要独立运作。在这个思路指导下,组织取名为Chinese American Parent Association of Howard County.通常成立一个组织都希望有尽量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把组织定义成只为本郡华人服务的方式不太符合常理,名字似乎也限制了组织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目标小,容易实现,操作上容易复制,在一年之内维州的Fairfax,马州的Baltimore County, Montgomery County 都在徐菁的支持和参与下成立了独立的CAPA,每一CAPA都有自己的bylaws和理事会成员,各自独立运作。而哈维郡CAPA更是发展成为有四百注册会员的成型组织。CAPA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非常具有前瞻性。 走出华人圈为广大的社区服务 徐菁观察到华人是热心公益,愿意为社区服务的,比如中文学校的义工就非常活跃,常年做着无私贡献,再比如,学校里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华人也组织得特别好。但徐菁认为华人义工不能仅限于华人的圈子。在这方面她做了多方尝试 – 她不仅担任过PTA的多个职位,是校区几个重要委员会的委员,包括最受人瞩目的校区预算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郡政府下属的纪律委员会委员(Ethics Commission)。通过参与这些委员会,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在华人圈外参政议政的经验。她把这些经验带回到华人社区,又进一步提高华人社区的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认知。徐菁另一个创新项目是组织青少年为各族裔低收入学生做学业辅导。该项目起名“携手共进”(Achieve Success Together,简称AST)。她先后招募了二十几位高中生,与两个小学合作,免费为学业需要帮助的小学生辅导英语阅读写作和数学。这个项目一方面培养了青少年辅导员的社区服务精神和领导力,另一方面为需要额外补习但又无力负担的小学生提供了切实的帮助。AST受到广泛好评,并申请获得了郡政府给非盈利社区组织的资金。近期内有望正式成为校区的合作伙伴,并将服务扩展到其它小学。 反庇护法案,让哈维郡华人走上本地政治舞台 CAPA逐步进入正轨,但徐菁作为一个探索者(Pathfinder),似乎注定不会沿着一条看得见的路走下去。她总是在新的考验下面对困难的抉择,而她的个人抉择又或多或少的改变了当地华人参面貌和版图,也许这就是先行者(Trailblazer)的价值所在,无论走得如何跌跌撞撞,筚路褴褛,她都在用自己的探索为后人打开新思路,探讨新可能,搭建更新和更大的舞台。2016年圣诞节前夕,徐菁获悉哈维郡郡议员Dr. Calvin Ball准备牵头在哈维郡引入庇护法案。她经过对该法案的研究发现此法案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本郡执法人员的手脚,使得一些犯有刑事案件的非法移民在服刑之后有可能被释放回社区,而不是交由联邦移民局(ICE) 做相应处理,比如递解出境。这对社区安全本身是个极大的隐患。另外,庇护郡这个名字会使哈维郡吸引更多的非法移民进入本郡。哈维郡预算吃紧,尤其教育预算经费不足每年都引起各方纷争,造成家长和社区居民不必要的焦虑。此时如果引入更多交税少,教育成本高的非法移民,对哈维郡交税守法的居民是非常不公平的。政客们抱着“我请客,你出钱”的态度立法是对居民有害的执政理念。而对于移民群体来说,最不能接受的还是该法案号称代表了全体移民(不管合法和非法)的利益,这有一种话语权被剥夺和被强迫代表的无奈感。还有一点更不能让人接受的是这个法案宣称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在哈维郡根本不存在,比如禁止警察执法过程中询问移民身份,比如让ICE直接进入学校把非发移民的孩子带走。 徐菁明白如果直接反对法案会被扣上“没爱心,自私自利”的帽子,成为社区备受争议的人物。更何况以当时形势来看,几乎没有胜算。她本可以带着CAPA主席的名号,沿着前人走过的路,一路走来成为公立教育界领袖,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徐菁对这件事做了认真的思考。她想到当年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国家,从一无所有到获得了美好的生活,里面有她个人的努力,但毋庸置疑没有美国良好的制度,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早先移民到这块土地的前辈们流泪,流汗,甚至流血换来的。现在她流点汗,流点泪来回报,又算得了什么呢?前人没有惧怕,才有了今日,如果今日我们都惧怕了,都为一些私利退缩了,我们留给孩子的明日是什么?消息传出后,华人社区反响强烈,大部分人都对此法案表示不满,这更促使她决定放下自己,和社区里的华人一起逆水一搏。华人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被代表,声音没被听到,利益受到侵犯,而这个法案将影响深远,如果这样的事都不敢发声,那她做的其他事又有什么意义呢?此时,利弊成败都无需考虑了,她只想纯粹地做个不忘初心,无问西东的人。而出乎她意外的是社区中居然有这么多和她志同道合的人。在之后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为了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哈维郡和马里兰的各族裔,原本不相识却都成为了朋友。大家思考的是社区的未来,交流的是如何有效表达让政客和社区其他成员听到我们的心声,商量的是具体操作的方法和流程。在所有这些互动中,大家忘记了自己的族裔,肤色,只看见应该要一起去争取的使命。徐菁认为这才是个和谐社区应该有的景象。她非常自豪华人为建设这样的社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We did our fair share),也为自己是积极参与者之一而骄傲。 更有意思的是,华人从一开始觉得自己完全不懂,以为别人是专家,想多看看多听听多学学,到后来发现我们对法案比很多人都钻研得透,发言比很多人都有条理,又因为经过内部协调,发言内容也涵盖得既全面又不雷同。华人社区继春节放假申请成功后的又一次集体亮相无疑是成功的。华人也因为在这次行动中的突出表现,赢得了社区各界人士的尊重。 实力才是硬道理。2018年中期选举年伊始,各社团和政客都开始纷纷联系徐菁和其他华人活跃份子。韩裔当地最大的社团KSM与CAPA及培英中文学校携手,首次举办了中韩共庆春节活动,在社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全国女性创业者协会力邀徐菁在国际妇女节举办的活动中讲话;当地穆斯林,印度组织,以及哈维郡老牌组织People's Voice和CAPA联手举办BOE候选人见面会。州郡层面的两党候选人更是在积极争取华人的力量,了解华人的想法,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华人。 领者创造领者,而不是追随者 徐菁相信,真正的领者创造更多的领者,而不是追随者。基于此理念,她推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华人以各种方式在不同范围内成为领跑者。CAPA-HC的前任和现任理事积极地活跃在各校PTA, Boy Scout, 以及参与各种推动中国文化的活动中;徐菁为Fairfax, Montgomery 和 Baltimore County的华人家长提供支持,使这三郡先后成立了家长委员会CAPA;哈维郡今年有两位华人新秀参选,角逐校区委(BOE)的伍超及参选郡议员的廖英成(John Liao)。徐菁积极参加了他们的竞选团队,为他们出谋划策,多方联络,扫街插牌。徐菁认为政治参与是个团队行为,少数“社区领袖”的突破固然是必须的,但能做的很有限。如果能激发众人参与的积极性,互相帮助,互为呼应,形成多层面各级别的传承(pipeline)才能真正成气候。 她观察到,虽然有一部分华人已经对社区和政治参与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的思想体系,但也有很多人参与热情高,却有很多认知和知识空白。为此在她的倡导下,CAPA-HC开始举办公民参与(Civic Engagement)系列讲座,请社区内各方面的专家来做讲座,希望借此华人社区能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和产生更多愿意为社区服务的领者,参加政策制定的领者,和参选助选的领导者。我们来到这个国家,这个社区,不仅要为华人发声,还要为整个社区乃至国家发声,因为我们不仅是华人,也是美国人。我们要作为一个美国人为社区做贡献,关心社区的整体利益。而我们新移民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形成了不同于本地人的思维模型和全新的看待事务的角度,能够帮助社区跳出现有的模式,更加有活力,这正是我们新移民的价值。 她认为我们新移民要有信心表达我们的想法,要相信我们的价值观对整个社区都是财富。这种思维的转换才能使华人真正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华人也才能真正走上美国的政治舞台。 大家都知道华人社区有能力者非常多,只要肯花时间建立链带(Connect the dots)和传承(Build up pipeline),人人都愿意做这个链带中的一环,为更多的有志者铺路,搭建平台,使得每个有服务意愿的人都能在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能量,有所作为,那么假以时日,华人在各个层面上都会有亮丽出色的表现。在美国社会,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领导者。领导者也不一定有官方的头衔,高手很多出自民间。如果我们对社区或政治参与的某一方面感兴趣,就去钻研,去实践,自然就会成为领导者。而这种领导者心态将对我们华人社区的整体提高是极为重要并且对下一代的影响极其深远。 徐菁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在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燃烧着自己,也点亮了他人。华府得徐菁,何其幸也。 (请点此链接进入投票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