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故乡——王立平作品音乐会” 的五大感动 很久没有如此开心过了,只因与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不期而遇;很久没有如此激动过了,只因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动人旋律;很久没有如此放肆过了,嗓门大的几乎盖过台上的演员;很久没有如此想写几句话了,否则,好像对不起自己。 11月6日晚,在蒙郡学院艺术中心举办的“大海啊故乡——王立平作品音乐会全球巡演”华盛顿专场与其说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唱会,不如说是一个盛大的音乐Party,充满了家庭般的热烈、温馨与激情,让满坑满谷的观众为之动容,为之喜悦,为之欢腾,也为之遗憾…… 兴奋之余,本人总结了这场演出的五大感动,与各位分享: 一是王立平先生亲自现身。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在全中国,王立平先生的名字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十年来,他的歌儿飞遍大江南北,飞进寻常百姓家,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的文化符号。能够在美国的首都邂逅这位令人崇敬的音乐大师,而且他就像普通人一样坐在我们身边,不能说三生有幸,起码也是一桩津津乐道的美事。非常遗憾没有机会与王先生合影留念,但我有幸与王立平老师握了手,并当面表达了对大师的敬意,已经挺满足了。 二是对王先生的现场专访。我不知道这个环节是事先的安排,还是临时动议,但效果绝对出人预料,相当出彩!通过丽慧老师生动、接地气的提问,让大家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对王立平先生过人的风度、才华、睿智和幽默,以及不同凡响的创作经历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王老师为《红楼梦》谱曲历时四年半,他的呕心沥血之作,足以让我们喜欢了一辈子。一首深情似海的《大海啊故乡》其家喻户晓的程度几乎成了第二首国歌,《少林,少林》则远远超越了嵩山的庙宇,而成为中国的精神和力量…… 三是丽慧老师的主持。我们常说,做事要接地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接地气不仅需要水平,更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善良的人品。当晚,丽慧老师的主持平实而质朴,生动而幽默,她几乎是站在与观众同等的心理高度,开心地与大家交流、互动,让整个演出大厅始终洋溢着温馨的话语和会意的笑声。看她的主持就像和朋友聊天,自然而然就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特别舒服,特别温暖,特别接地气儿。 四是那些为演出默默付出的人们。77岁的王立平老先生长途跋涉,从北京亲临现场,让整台音乐会变得无比鲜活,无比生动,暖意融融;乔万钧先生立志在全球举办八十场王立品作品音乐会,或许会有人觉得他在吹牛,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DC三场演出下来,看着那么多如醉如痴的观众,听着那么多熟悉而美妙的旋律,你还觉得他是在吹牛吗?著名歌唱家郭娅丽老师,一只从内蒙大草原飞来的百灵鸟,驱车四个多小时从维州威廉斯堡赶来参加演出,此时她身怀六甲,她是特意带着快7个月的宝贝一起来向王立平老师致敬的;还有钢琴伴奏林垚,我注意到这姑娘几乎从头到尾就在台上呆着,太辛苦了;张丽慧老师一边要教学生,一边操持演出的事儿,几乎是事必躬亲,每天凌晨入睡,但她在舞台上却显得轻松自如,毫无倦意,这似乎印证了一个真理,永远不要低估女人的能量;而华盛顿诺亚中心和美京华人活动中心倾情主办使这场音乐会成为可能;由华府近十个合唱团急聚起来的一百二十多人的合唱团员,仅仅六次排练就已经游刃有余,他们的热情和音乐素养令人刮目相看;二十几位从波士顿、费城专程赶来的救火男队员,不仅增加了音乐会的温度,也使整个演唱更加完美,更加通透…… 五是音乐会的结尾。年近八旬的王立平老师、一百四十多名合唱团员,加上现场500多名观众,无论是孩子还是老者,大家全体起立,放声高歌《大海啊故乡》,而且不是一遍,而是三遍。如果没人拦着,说不定还会唱下去……如此震撼的场面我们已经很久没见过了,就连现场的工作人员(老美)都为之惊叹。他们或许只在球场上才见过这样的场面,更不明白这首歌对华人意味着什么。其实,除了动人的旋律和大家向经典致敬,向大师致敬的由衷心情,正像王立平老师所言,这首歌儿虽然没有写那个字,但字里行间它却无处不在,那就是——爱! 如果说,本场演出还有什么遗憾,一是演出场地太小了,无法满足更多歌迷的现场聆听的愿望。二是曲目太少了,让大家深感意犹未尽,还没完全过瘾! (孙殿涛 撰稿/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