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礼物 ——来自汉服成人礼报名家长的心声 潘秋辰 “2018华盛顿地区汉服成人礼”受到华裔社区的关注,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报名了这一活动。那么,家长为孩子选择参加汉服成人礼的初衷有哪些呢?让我们来听听其中部分家长的心声吧。 家长一:我的女儿今年正好15岁了,以前我们带孩子去参加过美国白人朋友和印度同事孩子的成人礼,我女儿从小时候起就知道和了解了“成人礼”这种习俗。有一次,她大概十岁的时候,曾问过我:“妈妈,我们中国人有成人礼么?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仪式,我是不是就可以邀请同学和朋友来参加我的成人礼仪式?”女儿的这番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却没有保留成人仪式这一习俗,我觉得这个仪式也不是很难操作,为什么没有确定下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中国人的风俗呢?直到美中实验学校开始操办“华盛顿地区汉服成人礼”,终于,我可以给我女儿一个交待了。我儿子现在还小,等他长到15岁了,我也让他参加,今年,准备先带儿子来观礼。 家长二:去年我给大儿子报名参加了汉服成人礼,因为我自己也在周末的中文学校教课,所以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国学非常重视,平时也教孩子们背诵《论证》、《三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孩子学起来挺快的,记忆力比我们大人好多了,他也经常会冒出一些《论语》中的话,煞有介事地说一说,比如家里举行派对时,我给他们兄弟俩分派任务——搬水、收垃圾,有一次弟弟有微词:“每次一到派对,我们就有额外的任务。”哥哥就说:“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要高兴家里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来才是。”不管孩子们运用是否确切,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在他们的成长一定是有好的影响的。当去年报名参加汉服成人礼时,大儿子有模有样的行礼,有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很让我们一家人激动,我觉得这个仪式正好是对孩子多年来积累国学文化的一种提升和促进。 家长三:很遗憾我的三个孩子有两个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只有我们家老三赶上这次汉服成人礼,我女儿今年16岁,正在青春期,追求美的意识已经很突出了,当我给她介绍有这个成人礼时,她首先问我们:“是不是可以穿的像电视剧里一样美?还会盘起发髻,插上发簪么?”虽然她只关心服装、发型的好看,但我们想能通过这项活动,让她多一点机会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很大的收获了。她比起哥哥姐姐要幸运多了,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有汉服成人礼呢,否则就不会让两个大孩子错过这么有意义的仪式了。两个大孩子一个在加州上大学,一个在纽约工作,他们都要求我们拍下小女儿参加汉服成人礼的视频,传给他们看看。时代发展了,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呀,到了15岁还有汉服成人礼,真应该广泛推广,成为父母们送给孩子成长的一件好礼物。 家长四:我们一家是从南部搬过来的,以前居住的地方华裔特别少,我觉得几乎要被美国文化同化了,好在工作的需要,我们家搬到了华府,这里的华人社团多,活动也多,文化氛围浓厚,我觉得更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现在我两个孩子还小,一个八岁,一个五岁,我今年先来报名作义工,我想通过做志愿者来了解汉服成人礼的流程、内容、意义,同时,也带两个孩子来观礼,让他们切身体会一下,穿着中国古人的服装、鞋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孩子要从小培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熏陶,而这种成人仪式就特别好,以一种正式、正规、庄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传统习俗中迈过人生的一个阶段,迈出成长关键的一步。 给孩子报名的家长,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感想和初衷,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礼物。也许一个成人仪式并不能很明显地改变什么,但成长中的一切改变不都是在不经意间实现的吗。 2018年“华盛顿地区汉服成人礼”由美中实验学校作为总发起方,联合了华盛顿地区中国大专院校校友会联合会、华盛顿地区同乡会联合会、美国华人专业团体联合会、哈维中文学校、博城中文学校、中华圣经教会中文学校、费郡中文学校、巴尔的摩中文学校、《美华商报》、《新世界时报》、《华府华语》等华府各大华人社团和媒体共同主办,今年的规模、范围之大,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主办方感谢袁氏基金伍玉儿、袁立高夫妇,梅张会计师事务所张丽清女士,领格区块链linkgear.net的赞助。同时,美中实验学校启明星校区作为承办方,一切筹备工作、报名统计、免费培训等事项都在细致筹划落实中,下一次将采访启明星校区黄河校长,请他谈谈具体筹备情况。 报名链接:http://acsdc.us/ChengRen/registration 报名截止:2018年11月20日。 义工报名:http://acsdc.us/ChengRen/ 240-437-2559、240-495-4428、 240-751-7066、301-441-3601。 赞助联系: 301-919-3836,yaohuiw168@gmail.com; 240-506-1663,heh20855@gmail.com; 571-208-4441,xiangboxia1117@gmail.com。 (美中实验学校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