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改革四十年村民收入翻823倍
记者金玲安徽凤阳小岗村报道: 12月13日,初冬时节,由中国侨联主办、安徽省侨联承办的“2018海外华文媒体安徽行”采风活动走进安徽凤阳,来自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三十家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实地走访大包干纪念馆,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小岗村的前世今生。
(一)小岗村的大包干引来全国农村改革卷天浪潮。 说到小岗村,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这个海拔不到100米的小村庄,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四十年前,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小岗十八户人家托孤求生、立誓为盟,在一张破损褶皱的薄纸片上,按上18枚鲜红手印,签订了“秘密协议”,搞起了大包干,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农村改革由此来开序幕。 严金昌是小岗村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谈到当时的“按压红手印”他依旧记忆犹新。严金昌告诉记者,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距离县城30多公里,以丘陵岗地为主,农业生态条件较差。“大包干”之前,小岗村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为了不再挨饿、不再讨饭,包括严金昌在内的18位农民,把分田到组“秘密”改为分田到户,搞“大包干”。 位于小岗村内的大包干纪念馆写着这样一句话,“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来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是过去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是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一年的约22元增长到350元。包产到户让小岗村一年翻身解决了温饱问题。 如今,严金昌已75岁,当年和他一起按手印的18个人只有10人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变,严金昌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在他看来,现在小岗村的民众吃穿不愁,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跨过“温饱线”走上了“富裕路”。
(二)小岗村的村民忘不了老书记沈浩的杰出贡献。 在小岗村的沈浩展览馆,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看到了小岗村的老书记沈浩的感人事迹: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到凤阳县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沈浩为小岗村修建公路,引进资源,集中土地。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 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过度疲劳而导致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题词:“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先后来到小岗村考察调研座谈,肯定小岗村的大包干政策,支持小岗村村民的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他们继续改革发展,创建未来更美好的新生活。
(三)小岗村继续深化改革求发展。 近年来,小岗村不断深化土地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改革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12年,小岗村率先在安徽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这个被村民称为“红本本”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定了土地的承包权属。按照小岗人的说法,确权颁证后,广大农民可以甩开膀子去搞土地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进行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村集体除了给农户交纳医保、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外,还拿出超百万元的利润给农户分红。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三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改革的“分红利”。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四)小岗村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行走在小岗村,楼房林立,干净整洁,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小岗村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旅游业为重点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大学生进村创业、高标准农业示范田建起、大包干纪念馆人流如织、农家乐生意红火、GLG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落户。今天的小岗,已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名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当年22元增长到2017年的18106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小岗村的故事未完待续,小岗村也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面向未来,迎接机遇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