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谈一谈国人中存在的一种认知谬误,通过各个渠道的亲身观察和经历,我发现这种认识混乱在国人中大量存在,迫使我不得不隆重其事写一篇文章来辩误。同时,我觉得这篇文章也可以给那些传播真相和常识的人们,在遇到别人形形色色的质疑和误解的时候,作为一个反击的利器和打脸的工具。 这种认知谬误很难用一个合适的字眼来概括,姑且就叫邮差逻辑吧。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突然想起了一句网络名言:不读书,就算行万里路,终究是个邮差。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分相信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两条腿的作用。举一个我自身遭遇的例子,针对我的布拉格之春的前世今生一文,有人语带嘲讽质问:“去过布拉格吗?”似乎我没去过布拉格,写布拉格之春就显得底气不足。事实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挑战者,写到美国他就问你去过美国没有,写到法国问你去过法国没有......但我发现,周小平的贤内助王芳女士写文章把法国的敦刻尔克直接搬到了缅甸,并且将英法与德国的战争篡改成了与日本的战争,却没见人质疑王女士去过敦刻尔克没有,反倒是一片轰然叫好声。傻逼们的傻逼逻辑从不针对傻逼,而总是针对明白人,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但傻逼逻辑终究是傻逼逻辑,不会因为它充满了爱国正能量就不傻逼了。对质疑我的傻逼,我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鲁思本尼迪克特从来没去过日本,甚至不懂日文,但她的《菊与刀》却是文化人类学经典;季羡林的专业是印度学,但他却从来没去过印度,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关于印度的学问都是从德国学来的。了解别国的历史文化法律政治不一定非要去过那个国家,正如研究古代历史不是非得穿越回古代一样。有时我还会引用英国历史学家魏根深的话“心脏科医生不是非得得过心脏病才能给病人动手术的”来回击这种质疑。而魏根深之所以说出这番话,也是因为受到了中国学术界某些人的质疑,注意,是学术界!他编写了一套《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受到了国际学界普遍的好评,结果招来了中国学界部分人的质疑:一个从来没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他编的这套书,靠谱吗?说实话,我虽然一向不对中国学术界抱以过高的期望,但听到这样的惊人言论,还是不禁为之汗颜:大哥,你们质疑质疑我也就罢了,跑到国际学术界丢这个脸,合适吗? 按说,稍有认知能力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是傻逼逻辑,根本不足为道。知识领域不同于日常生活领域,知识也不同于日常生活技巧。生活方面的常识和技巧的确应该重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比如没烧过菜的人教别人烹饪、没生过孩子的人教别人育儿技巧、没结过婚的人教别人夫妻相处之道,那的确是可笑的。但知识领域不一样,知识(当然是指学术知识,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等)的获取完全可以不凭借甚至完全不需要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前提,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等方式来获取。一般而言,我们获取的知识,哪怕是跟事实相关的客观性知识,也总是有其可靠的来源,比如别人的耳闻目睹和调查统计。反之,即使某些地方我们亲身去过,也未必表示我们会比没去过的人了解更多。就说我自己,前年我去毛里求斯待了10天,但是坦率地说,如果不阅读一些关于毛里求斯的书籍资料的话,对这个国家,我仍然一无所知。 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是,你要看你的眼怎么去“见”,更重要的是,“见”什么。如果是像叶利钦那样,跑去美国超市一看,商品琳琅满目,根本不是往日官方宣传的那样一副垂死帝国主义模样,跟货架上空空荡荡的苏联两厢一对比,开始怀疑所谓的社会主义优越性,那么恭喜你,你的说法没错,这样的“眼见为实”是很重要的信息补充。但如果仅仅凭着双腿“到彼一游”就以为掌握了权威话语权,我看还是算了,好好去读两本书吧。真正有见识的人绝不会以这样的“眼见为实”自傲。真正有见识的人,即便真的亲眼目睹,也从不会完全依赖自己的眼睛。我在上篇文章风雨江湖||法国大革命:历史会重演吗?一文里提到了托克维尔和他的《论美国的民主》,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说一下,虽说托克维尔曾经前往美国亲身细致考察了几个月,但他的“亲身考察”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考察跟美国有关的档案资料,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许多观点所凭借的,都是从美国带回的大量资料。我还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写出经典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威廉夏伊勒,在魏玛共和时代和纳粹时代曾经作为美国媒体的的记者驻扎柏林,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魏玛共和国的覆亡和纳粹的兴起,但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书中基本上所有的资料来源与他在德国的经历无关,反倒是书后附录中长篇大论般列出的参考资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为一个反例,季羡林虽然在德国呆了10年,亲身经历了二次大战全过程,但他却未必能写一部关于德国的二战史。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那么难以理解呢?国人的智商真的让人忧桑。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北京大学的叫兽孔庆东先生。他就是这种邮差逻辑的典型代表。 还是让我们先来欣赏欣赏他的一些经典言论吧: 他说:“谁说朝鲜人民挨饿了?我刚刚从朝鲜回来,朝鲜人民没挨饿啊。” 他说:“我任何时代都没挨过饿,而且没看到周围一个人挨过饿。从60年代到现在,中国人民吃得好好的,红光满面!?” 他说:“我到各地去参观的时候,无耻导游经常说这块是文化大革命砸的,那块是红卫兵砸的。我就问,你看见啦?” 看看,是不是完全颠覆了一般人认为的常识?他用他的亲眼目睹否证了朝鲜曾经经历过和现在还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他用他的亲身经历否证了三年大饥荒的历史事实,他用别人没有亲眼所见否证了那场几乎让国家和传统文化陷入灭顶之灾的大浩劫。这样的认知已经不能用傻逼来形容,只能用“人渣”了。所以,难怪有网友稍显刻薄的调侃他:你说你是你妈生的,你看见啦? 然而,他却拥有众多的粉丝和门徒。这是最令人悲哀的。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理论,或者叫短板效应,它说:就像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一样,一个组织或群体的智商,取决于智商最低的那一位。用这样的理论来对照,我们国人的智商还剩多少? 按照我写文章的一贯风格,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的同时,往往要进行原因分析。在本文中也理应如此。但考虑到这种分析极有可能会导致篇幅过长,并且要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辨,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故此只做简单论述。 简而言之,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教育是罪魁祸首。我们的教育中严重缺乏思维训练,缺乏对认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缺乏逻辑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现在的某些大学里大概已经开设了逻辑学课程,但我知道,从49年以来的数十年间,在各级学校包括大学里是不存在逻辑学的。由于意识形态的禁锢,人们认识世界唯一的参照蓝本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并且由于教条主义的毒害,即使是《实践论》,人们也只是机械的理解,非但不能批判性的接受,反而是语录性的背诵和照搬。其实,毛在文章中也部分承认了间接知识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内容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结果,流毒所及,毒害了数代人。 因此,要提升国人的认知能力,非在教育上下大工夫不可。但由于长期封闭教育导致的观念固化,说实话,这种状况绝无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也许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但无论如何,应该有所行动。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狭隘的心态,用更为开放的胸怀去拥抱和吸收现代文明的思想成果。 但是,我们能做到吗? 最后,让我们欣赏和学习一段领袖语录,这是这是2014年3月29日核心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视频可以搜索大型专题片《大国外交》: “有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们滔滔不绝,我就问了一句话。我说,请问你去过中国几次?他说,很遗憾,我一次也没去过。我说,请问你还去过亚洲哪些国家?他说,很遗憾我现在亚洲都没有去过。我说我非常佩服你的这种自信心,我对于我没去过的地方,我是不敢发表意见的,因为我不了解。”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