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 >一、 >汉奸 >梅思平 >火烧赵家楼? 1919年5月4日下午,前往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受阻后的学生们愤而转向了曹汝霖宅。之后,即发生著名的“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事件。 火起之后,大批巡警赶来将学生和看客们驱散,并当场抓捕了许德衍等32人。随后,消防队赶到现场将大火扑灭,但此时曹宅已烧得只剩下门房和西院的一部分,曹汝霖及其家人也在火起后悄然撤离。 曹汝霖 当时,正在现场的《晨报》记者对此事件记叙颇为详细: “时正下午四钟,且见火焰腾腾,从曹宅屋顶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难确悉。惟闻房屋仅毁一部分,然曹氏心爱之贵重物品,则已尽付诸一炬。一时东堂子胡同石大人胡同一带,人山人海,且有保安警察队、步军游击队、消防队、各救火队等纷纷驰往范围,路上交通因而断绝。” 作为旁观者,《晨报》记者不知道起火原因也很正常。事实上,即便是现场的绝大多数学生,也并不清楚谁是点燃“赵家楼之火”的人。也正因为这个秘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为人知,由此也突然冒出了一个欺世盗名者,这就是近年网上被冠以“赵家楼的第一个放火者”的梅思平。 梅思平是汪伪时期的著名汉奸,按说这样的人原本没有什么讨论价值。但邪乎的是,在其遗臭六十多年后,此人却突然在网上“爆红”,而其中痛点并非他卖国,而是他“曾经爱国”,而且还是“五四学生运动领袖”,甚至是当年“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 令人无语的是,近来每到“五四”周年时,类似“梅思平由五四爱国青年转为大汉奸”的转发文章层出不穷,而这位“赵家楼的第一个放火者”,就这样火了! 然而,这位梅思平的“五四业绩”却并不是真实的。 近百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各种回忆录、档案资料等编了不下数十本,而在亲历者许德珩、周予同、匡互生、于力、杨振声、杨晦、罗家伦、段锡朋、易克嶷、张石樵、钱玄同、孙伏园、王统照乃至梁实秋等人的回忆文章中,没有一人提及梅思平! 由此可见,梅思平当时虽是北大学生,也可能参与了当天的事件,但要说他是“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个放火者,这未免太能传谣了。 从当时情况推测,梅思平当天顶多也只是个跟随者、是个无名小卒,甚至他有没有参加游街,目前还是个疑问。否则,要是他真有“第一个放火”的“业绩”,这么多亲历者如何会提都未提他一下呢? 是以,炒作梅思平是“赵家楼的第一个放火者”的怪论,可以休矣! 二、亲历者的追述 梅思平是北大政治系学生,事后,也确实有人说赵家楼的这把火是北大学生放的。如时为北大教授的沈尹默当天从什刹海吃茶回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满街都是水流,街上人说道是消防队在救赵家楼曹宅的火,这火是北大学生放的。” 从叙述来看,沈教授只是听说,也并未指明究竟是谁。倒是北大学生杨晦在回忆中说,放火的人是同校的黄坚。不过,杨晦也很谨慎地表示,这只是听人说的,“火怎么起的,始终没有弄清楚”。 杨晦早期照片 此外,还有一些当天活动的参与者提及“火烧赵家楼”之事,不过这些回忆大多只提及火而未提及具体的人,如北大学生杨振声说,学生们“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与同为北大学生的范云也说,“群众找不着曹汝霖更加气愤,有人在汽车房里找到一桶汽油,大家高喊‘烧掉这个贼窝’。汽油泼在小火炉上,当时火就烧起来了。” 另一位北大学生许德珩,他记述的细节就更加丰富一些:“有一个同学抽烟,身上带有火柴,看到卧室太华丽,又有日本女人,十分气愤,就用火柴点燃把绿色的罗纱帐点燃了,顿时室内燃起大火,房子也就烧起来了。”但可惜的是,许德珩虽然对放火的细节描述生动合理,却没有记下这位抽烟的同学的姓名。 许德珩、劳君展夫妇 北京高师博物部学生邵延焘则提供了另一个放火的版本,其记述说:“在曹宅愤怒的学生在停放曹汝霖乘坐的汽车的车房,找到了汽油,用汽油向四周散泼,然后点着火,烧起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这就是火烧赵家楼了。” 三、匡互生放火过程 从现有的各种回忆文章推断,纵火者非北京高师学生莫属,而其中最大的可能,还是首先打破窗户、冲进曹宅的匡互生。 说到这事,匡互生的同学张石樵却说,他曾亲眼看到北京高师一同学用煤油把房子点着了,“我还添了一把火,赵家楼顿时火起。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赵家楼’壮举。……至今仍有不少人误把匡互生说成是烧国贼的放火者,这应该加以更正,真正放火者为俞劲(又名慎初)。我们不能为此而改写历史。” 《建党伟业》学生 然而,俞劲本人又在回忆文章中否认了这个说法:“这场火究竟怎样起的?当时知道的人不太多。放火的人也就是那位跳窗户开大门的某君。当时队伍在大街游行的时候,我和某君同在队伍前面,他要我快跑去买盒火柴,我知道他不吸烟,干么要火柴?但立刻体会他要买火柴的意图,便迅速地离开队伍买了一盒给他,这盒火柴系然得到了妙用。这就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情形。” 俞劲说的“某君”不是别人,正是匡互生,他们都是北京高师数理部的学生。 匡互生 1931年,罗家伦在口述回忆中说,“至于放火的举动,乃是高等师范的学生开始的。我看见有两个学生,自身上掏出许多自来火来。如果他们事前没有这个意思,为什么要在身上带来这许多自来火呢?” 罗家伦 另一位北大学生肖劳也回忆说:“下午三时,学生已有少数自由散去。我行至曹家门外,看见两位穿长衫的学生,从身边取出一只洋铁扁壶,内装煤油,他们低声说‘放火’。然后进入四合院内北房,将地毯揭起,折叠在方桌上面,泼上煤油,便用火柴点燃,霎时浓烟冒起。我跟在他们后面,亲眼看见。大家都认得他俩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 匡互生的同学周为群则直接指明其中之一为匡互生:“学生群众走进曹宅,先要找卖国贼论理,遍找不到,匡互生遂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决定放火。事为段锡朋所发现,阻止匡互生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结果仍旧放了火。” 《建党伟业》中包贝尔饰演匡互生 1979年,周予同在回忆当年事件时,则大大方方地承认这把火是匡互生和他一起放的: “我们找不到几个卖国贼,便要烧他们阴谋作恶的巢穴。于是,匡互生便取出火柴,同我一起将卧室的帐子拉下一部分,加上纸头的信件,便放起火来了。这一举动,被担任游行大会主席的北大学生段锡朋所发觉,跑来阻止我们说:‘我负不了责任!’匡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我俩将火点着,而火焰在短时间内并不旺扬。……这次火烧蔓延了曹家东院几间房子,很快便被救灭了。事后,关于‘火烧赵家楼’的起火原因,传说纷纭,有说走电失火的,有说曹家家人想趁火打劫而放的,有说学生放的。大凡支持或同情学生的报刊,都倾向于前二说。这是为了保护我们免遭反动当局迫害,盛情可感。但事实是我们放的火,动手点火者就是北京高师数学科四年级学生匡互生。” 周予同 此外,周予同的弟子们也在回忆中有这样的描述:“匡互生取出火柴,和周予同一起拉下了卧室蚊帐,点燃了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赵家楼的大火。”不过,这种描述并没有强有力的佐证,不排除是弟子们的溢美之词,然而周予同确实是火烧赵家楼的在场人。 至于最有可能的“放火者”匡互生本人,在回忆文章中却并未直接承认,而是说:“(一块木屏)发出轰然的一声,在宅外和立在后面狂呼的学生听着,以为里面放枪了,就后退了几十步。后来,由里面出来的学生报告发声的不是放枪,倒退的人再向前进,一同进到被老早进去的同学打得落花流水的曹宅来看那些同学放火。因为他们到处找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忿怒。” 从这段叙述来看,匡互生有意隐去了放火的细节而将放火化之为群体的行动,但需要说明的是,打破窗户开门与放火应该有时间间隔,并非一开门就放火,而是先有打砸及打人,大约有二三十分钟的前戏;其次,放火本身比较机密,不可能有很多人看到,更不存在围观。 包贝尔点火现场,人有点多 事实上,在火烧起来后,大多数稍有常识的学生都开始撤退了(一是被烧的危险,二是基本的法律意识认识到这有被抓的危险),只剩下那些去看热闹或者体弱的学生才被抓。如“大中华国民”在《北京学界之奋兴》中认为的,被抓住的多为力弱不能速走者,而周予同也回忆说,待大队军警开始抓人时,大多数人已经疏散各自回校,被捕的多是体弱跑不动的同学。 四、为什么这项干了爱国举动要“隐姓埋名” 此外,周予同还回忆说,在有同学被抓后,匡互生以为首先打进曹宅和点火都是他做的,不是被捕同学之罪,想要去“自首”以换出三十二人,以免大家专从营救同学着想而放弃了原来所抱的目的,后经他和工学会同学力劝乃止。 类似的回忆也出现在周为群的笔下:第二天,匡互生因为学生被捕而以首先打进曹宅和放火都是他做的而要去“自首”,但经人力劝乃止。在《匡互生先生年谱》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学生被捕后,匡互生欲自首以救,因友劝阻而止。”北京高师史地部学生、与匡互生同年毕业的熊梦生直言,匡互生就是被他劝阻的。 “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可说是当年五四的最高潮,但放火烧人家宅终究不是小事。事后,各方对起火原因也有意无意给出了多种说法,甚至不乏有意的混淆视听,如“大中华国民”在《北京学界之奋兴》对放火的说法:“据昨日所传起火之由,约有三说:(一)谓学生放火;(二)曹氏家人自行放火,希图抢掠财物;(三)打破电灯因而起火”。 由于第一说“学生放火”是不可接受的,第二说又未免脱离常情,因此,作者也不得不说,“由此三说观之,第三说庶乎近理。” 章宗祥 在五四运动40年后,参与其事的北大学生杨晦虽未肯定究竟是谁放的火,但同时也不无愤激地说,“也还有人认为是曹家自己放的,这些无耻政客,国都可以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一放火,造成学生的刑事犯罪,岂不就可以逮捕法办了吗?”当然,杨晦的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据,所谓“曹家人自己放火”一说,很难让人信服。 五四当年的7、8月间,蔡晓舟、杨景工在所编的《五四》一书中列举了曹宅起火的四种原因,其结论是“四说皆有理由,究竟如何起火,至今尚无人能证明之者。”不过,书中也同样反对学生放火一说。同时期龚振黄所编的《青岛潮》更是将电线走火与曹家人放火捏合在一起,其大意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火烧赵家楼”后,警察厅对于曹宅起火原因虽然进行了调查但未下结论,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不便深入调查、贸然轻下结论。道理很简单,如果查出是学生放火,势必追究学生的责任;而要按前文所说,是曹家人故意纵火并企图烧死冲进曹宅的学生,那显然也不是小事,要坐牢的。 当然,后者的可能性毕竟微乎其微,而就算在当时,其实谁都明白,火是学生放的,只是万不能承认。如北京工专学生尹明德所言,“当时在黑暗专制反动时期,学生不敢承认放火,恐贻反动派以口实,伪称系曹宅自行放火,借此驱散群众。”也正是这个原因,“谁是赵家楼的放火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有意“保护”或隐藏,即便是知情人,也大多三缄其口。 而在另一边,由于学生运动已经造成巨大的社会声势,为了让各方都能下得了台,当时可供选择的最佳方案便成了“电线走火”。当时的《字林西报周刊》就描绘说:“当时与警察争执之际,竟将电灯打碎,电线走火,遂肇焚如。”该报还称,教育部为了息事宁人,也“答应以曹家着火乃因电线走火的说法以争取释放被捕学生”。这么一来,谁都没有责任,而且所有取证、起诉、审判等麻烦手续,均可一笔勾销。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 >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李莲英:可能是晚清最聪明、低调的太监 | 金满楼 二月河造就了大清影业的繁荣 | 金满楼 金满楼 | 民国报业大王之死——蒋介石为何非要杀了史量才 值班编辑 | 景如r> 这是第 >463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r>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