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于敏院士 于敏院士
于敏:运筹帷幄不辱使命的核物理大师1月9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之一的于敏院士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此次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曾任该院副院长。 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吴月辉) 于敏简历: 于敏,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4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 年调人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 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光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 于敏,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