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何以知兴替 --半杯清茶社《历史的教训》讲座后记 9月14日,2019年中秋节次日,半杯清茶社于波多马克社区中心举办半杯论坛,邀请前社长陈丽川先生介绍杜兰特夫妇
(William and Ariel Durant),以及他们的名著《历史的教训》(The Lessons of History)。 陈丽川先生为农学专业出身,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但兴趣广泛且涉猎颇深,于哲学、佛学、文学均有造诣。据陈丽川介绍,这次讲座缘起于2017年半杯清茶社十周年社庆之际,陈一川先生向半杯朋友推荐美国史学家杜兰特作品并赠送此书。
陈丽川在演讲中 丽川先生的演讲以黑格尔的名言开场: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吸取任何历史教训,把听众带入思考之中。历史循环往复,不断重蹈覆辙,而史学家依旧一次次试图从宏观、微观等各个角度去审视历史,其中也包括威尔·杜兰特。但我们究竟能从历史中学习到什么规律呢?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然而,历史的成败兴衰、起伏得失,今人如何借鉴? 威尔·杜兰特(1885.11.5–1981.11.7),美国作家,史学家,哲学家。他于1926年出版的《哲学的故事》,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被誉为“有助于推广哲学的开创性著作”。而其最知名的著作是其耗尽毕生心血,从1935年至1975年陆续发表的11卷本《文明的故事》(7、8、9、10及11卷与妻子合写)。威尔·杜兰特与其妻阿里尔·杜兰特(1898.5.10
- 1981.10.25)合作的《历史的教训》相对简短,是对他们11卷本的《文明的故事》提纲挈领的总结,是以100页书总结100个世纪的尝试。丽川先生还提及杜兰特夫妇相遇相知、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动人爱情故事。 丽川先生提到历史研究的两种手法,即专业深入和总体性视野。杜兰特夫妇的《历史的教训》正是用了后一种手法,综合地分析了历史文明的发展,探讨了历史与地球、生物学、种族、性格、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增长和衰退等多方因素之间的关系,思索历史是否真的在进步。 对于此书宏大的内容,在短短的100分钟里,丽川先生成功地提炼介绍了本书的主要章节。引发热烈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与地球:大河孕育了文明(美洲除外),而技术革命带来交通流动的改变并不断缩小地理因素的影响。 历史与生物:既然人类属于生物,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生命即是竞争,适者生存。生命即是选择。从与生俱来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生物性,来直面自由和平等这对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敌。 历史与经济:经济决定论能解释阐明很多历史现象,但也低估了非经济诱因所起的作用。在自由企业制度下,竞争的激励以及对所有权的热情和兴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财富集中。历史上,贫富差距的周期性缓解方式主要有两种:暴力革命或和平立法实现财富再分配。
增长与衰退:所有文明都会经历生长、繁荣、没落、消亡的过程。克劳德·昂列·圣西门(Comte de Saint-Simon)将过去与未来划分为“有机时代”和“批判时代”的交替。文明的成长取决于是否存在着有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个体,他们的思路清晰,意图强大,能对新的情况做出有效的反应。文明的衰亡则是由于政治领袖或思想领袖在回应变革的挑战中遭受了失败。 《历史的教训》以总体性视野归纳了多方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丽川先生在讨论部分提到观察研究历史的尺度、视角、和立场等诸多问题。他指出,历史研究的尺度之大,可以是上下亿万年,亦可以是短暂的一瞬;角度之广,可以是多元的、横向的、关联的和宏观的,亦可以是一元的、片面的、深入的和微观的;可以是深度专业分析,亦可以是综合观察思考。引人深省的是,观察者的立场维度不同,是否可以正确反映同一客观存在?观察者是否能够真正超越个体感知的局限,而在斯宾诺莎的“永恒的相下”看待事物? 最后,丽川先生以鬼谷子的名言总结了历史研究的意义: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半杯清茶社社长邵立荣教授(右)主持讲座 在问答阶段,听众踊跃发言,丽川先生一一作答。多位听众认为,《历史的教训》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扩展成更为深入的讨论。著名学者陈一川先生应邀即席发表评论,特别提到历史与权力的问题以及中华文明以史为鉴的传统。并向听众推荐了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的名著《统治和权力》(Domination
and Powers: Reflections on Liberty, Society and Government)。 陈一川先生应邀即席点评 (文
璐明,图 丘霖) 座谈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