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传明和中国兰州网记者周苗苗兰州报道: 9月16日,由2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的记者代表组成的代表团莅临兰州,深入黄河治理兰铁泵站、读者集团、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等地,实地考察了解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当天早上,在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采访给参加现场采访的本报记者带来很多惊喜: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中心区,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20万人,约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0%。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关区委、区政府于2009年12月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通过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满足了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在家享受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愿望。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虚拟养老院发展,为着力解决虚拟养老院原服务阵地容量不足的问题,2015年争取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虚拟养老院进行了重新选址扩建,形成了集“调度指挥”、“质量管理”、“医养融合”、“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志愿服务”、“老年产品展示”于一体的“一厅六中心”的服务新格局,为有效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们感到:“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养老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没有想到这里的养老工作能够以独特的创新思维,结合兰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市区乡镇村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牵头组织,采用大数据虚拟管理,区乡镇村具体负责落实执行,逐步建立乡镇村养老活动中心,解决老年人就餐、互助、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养老活动中心,点面结合,分散组织护理服务,对特困老人采用不同模式标准经济补贴方式,责任到人,大数据网络与客服中心软件跟踪服务考核等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走出国内外传统的把老年人集中起来养老护理的模式,科学有效地发挥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责职清晰,管理权限明确,充分尊重老人的个人自由与活动空间,方便家庭成员照顾关心老人各种需求,各种为老人服务求助的系统工作能够做得如此精细,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这种独特的创新的虚拟养老这种模式,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可以解决许多边远山区,农村地区老人住户分散,交通不便,以及传统的养老院及敬老院,因部分老人更年期后的脾气孤僻,性格不合,而产生的许多矛盾隔阂和纠纷,致使许多养老院和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时常疲于矛盾调解和劝和的忙碌之中困难与苦恼,这种新型的虚拟养老院模式值得普及与推广。 提起对兰州的印象,参加采风的记者共同认为:“甘肃兰州的城市形象出乎记者们的意料。”来自法国、俄罗斯、南非、埃及、罗马尼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等记者一起惊叹:“兰州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特别是城市面貌和市民的精神状态,都出乎意料。“世界上许多很多华人对国内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大记忆里,但昨天晚上欣赏到黄河的美丽夜景,到今天的实地了解,发现跟想象中‘黄土高坡’的西北完全不一样。” 西湖街道的民情流水线工程同样给采访团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韩国《新华报》副总编邓燕女士说,“了解了兰州的社区工作,发现工作做的真的好细致,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我觉得兰州人很幸福。” 在很多采访团记者的印象中,西部的交通一直比较闭塞,兰州当然也不例外。但下午在兰州西客站的采访颠覆了这种惯常的看法。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邓敏告诉记者,“任何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兰州交通通过高速发展,不断完善,一定会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在邓敏眼里,兰州人真诚淳朴,兰州的沟沟壑壑也非常有内涵。“兰州的夜景非常震撼,真的很美。我要把兰州的山、兰州的水、兰州的历史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甘肃不仅有敦煌和河西走廊,还有大美兰州。” 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70年来,特别是40年的改革开放,兰州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兰州的人文环境、经济文化发展都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兰州人民欢迎世界各地朋友来故丝绸之路的兰州来参观旅游投资,携手实现共同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