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否认将发行1000元面额人民币
图为山东一家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清点人民币。 (新华社/图) 现在的100块能做神马?只能买1件T恤,看2次电影,吃3次肯德基。中国曾发行过5万元面值的人民币,你造吗?如今涨声一片,曾传闻发行的500或1000元的大面额人民币会出现吗? “知道”(nz_zihdao)跟你谈谈中国历年发行过的大面额人民币到底有哪些。 如果不算发行于非常时期的第一套人民币,1988年发行的100面额的人民币自彼时起便一直是面额最大的人民币。如今中国GDP是1988年的37倍,人均GDP是当时的30倍,居民消费水平则为21倍。但人民币的最大面额一直保持在100元。 如今100块或许只够买一件T恤,看两次电影,吃三次肯德基,或者逃离大城市,订一张回家的硬座票,但如果你离家的距离超过2000公里,100块就很难够了。 2014年6月,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表示,面对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上涨,在后续推出的刺激政策中,可能会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这一消息传出后,坊间一度流传500和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的票样,但很快央行就对此否认。事实上这只是旧事重提,几年前就有过有必要发行大额人民币的议论了。 (网上流传的千元大钞,明显是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发行的迎接新世纪纪念钞PS处理的结果。) 虽然一直有经济学家认为如今发行500元乃至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大面额人民币有助于减少流通成本,方便大额结算,但发行大面额的纸币难免被误读为通货膨胀的信号,这或许是政府的首要顾虑。 现代史上滥发“金圆券”所造成的恐慌谁都不愿再见到。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行了伍佰万元面额的金圆券,这是我国财政史上,发行过最大面额的货币,这张最大额的金圆券在通货膨胀最为严重的时期甚至买不到一公斤大米。或许是对于这段恶劣的通货膨胀历史心有余悸,在蒋介石政府迁台之后,在台湾进行币制改革时,对于大面额货币相当谨慎。 第一套直式(即图案文字皆是竖排)新台币于1949年6月15日开始分批发行,其票面最高面额仅为10元。而同年7月5日发行的第二套直式新台币中原本设计了一百元券,由于担心民众恐惧通货膨胀,推迟至1961年6月9日发行,但很快又被回收取消发行。 直到1962年6月11日,第一套横式新台币发行时,100面额的新台币才正式作为货币流通。1980年2月25日则首次发行了500和1000元的新台币,2002年则发行了面额为2000元的新台币,这至今仍然是在台湾流通的面额最大的纸币,但实际上也只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同样在欧美,虽然其货币美元、英镑和欧元的最大面额(以实际价值计算)都较高,分别为100美元、100英镑和500欧元,但这样大面额的货币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也较少。 香港的情况更夸张。虽然早在1994年就发行了面额1000元的港币,但这样大面额的港币并没有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有些商铺甚至拒收大面额港币。这是由于大面额钞票在假钞、遗失等情况中造成的损失更大,另一方面在找零上也更加麻烦。 事实上,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大面额的人民币。由于解放前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的最大面额在1953年增加到了50000元,而此时同时流通的最小面额人民币仅为1元。但很快随着经济的稳定,这样大额的货币的不便之处就突显出来。1955年,国务院决定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确定第二套人民币与第一套人民币的折合比率为1:10000,并以此比率回收第一套人民币。台湾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兑换过程,因而在币制改革中,第一套直式新台币最高面额仅为10元。 (第一套人民币的50000元券,票面图案为新华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岸的货币最大面额也逐步提升。按这样的趋势,将来发行500元及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并非完全不可能。但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大面额货币除了可能带来风险和不便外,其作为通货膨胀的信号恐怕是更需要慎重考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