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 2019秋季研讨会圆满落幕 ----------------By Angela Zeng, Song Wu from CBA 2019年11月23日,感恩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在日渐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期待已久的CBA2019年秋季研讨会在约翰斯.霍普金斯蒙郡校区圆满成功地完成了为期一天的精彩讲座。 由华人生物医药协会 (CBA)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以 “The
Next Horizon of Precision Medicine,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Biopharma
Innovation”,得到了知名药企上海君实制药,阿斯利康以及蒙哥马利郡政府的鼎立支持,也邀请到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专家和诸多美中生物药物公司的高层领导,以及耕耘于健康领域多年的跨境投资人做大会报告,来自美中两国的近200余位参会者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当前医药研发的热点及难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上午9点,会议主持Dr.Song
Wu宣布大会准时开始。首先,CBA的现任会长Dr.Julia
Xing对CBA进行简要介绍。她简单回顾了CBA成立24年来的发展史,展示了现在几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她也用许多精彩生动的照片展现了CBA今年多次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活动,特别提到今年成立了CBA加拿大分会及国内多个办事处,展示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及活力。紧随Dr.Julia
Xing的开场介绍,CBA的元老之一,Dr.Harry
Yang上台介绍了成立了1年多的CBA 生物标记物小组,强调了小组在生物标记物、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的小组学习交流,还讨论 人工智能以及详细的基因测序数据分析,还有AACR,
ASCO, ESMO大会的最新进展等等。 研讨会的第一个–主题讲座由2019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奖者Gregg
L. Semenza研究HIF1a论文的重要贡献者-Dr.Guang-Liang
Wang(王广良博士)带来。王博士对于HIF1a分子的纯化与克隆工作做出了关键的贡献。尽管那是20多年以前的经历,王博士依旧记忆犹新;通过他的回顾,也可以看出当年科学家们的坚持不懈与艰辛付出。王博士也为听众讲解了HIF-1
抑制剂近年在多个疾病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随后,来自Astrazeneca的Dr.Weimin
Li阐述了最近临床研究的热点-预测性生物标记物在肿瘤免疫晚期临床开发的应用。李博士用浅显生动的介绍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复杂的生物标记物导向的临床开发案例。另外,作为长期参与大公司临床一线研发的李博士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为什么不同公司的PD1/PD-L1
抗体会在同一个类型肿瘤的临床实验中病人成功与失败。上午的另外两个speakers是来自Thrive
Earlier Detection 公司的Dr.You
Li和Pfizer的Dr.Zhiyong
Xie。Dr.You
Li着重讨论了液体活检的技术难关与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如指导治疗、监控疾病及早期检测等。Dr.Zhiyong
Xie(谢博士)的报告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 Deep Learning In Digital Biomarker Development。从CT /
PET / IHC Images 到digital
devices,谢博士讲述了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算法在这些医疗图像与装置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上午的讲座在CBA前任会长Dr.Frank
Li给现场所有观众带来了一个惊喜中暂告一段落,CBA临床合规小组 Clinical and Regulatory Affairs (CCRA)于今天成立,这个小组将重点放在药物开发的临床研发及合规。 午餐期间,所有参会者相互认识、介绍,了解相互的背景,分享自己的信息及交流感受。下午的讲座首先由马里兰参议员Susan
Lee,蒙哥马利郡郡长Marc
Elrich和经济发展局的主任Lynne
Stein Benzion代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分享了马里兰及蒙郡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和相关吸引政策。蒙郡作为全美仅次于剑桥,
纽约和湾区的第四大生物产业中心,对于生物产业的投资有各种吸引政策及配套福利制度,比如给与启动资金,减税,实验室面积补贴等等。在这些政策指引下,蒙郡近年在生物产业方面的发展也卓有成效,呈现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蓬勃发展景象, 成立两年就上市的VielaBio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PacBio的创始人之一,Dr.Stephen
Turner紧随政府代表们的招商引资的政策介绍,从创业者角度分享了初创公司应该怎么减少犯错,如何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的优势。同时他总结了创业成功的基本公式S
= V x M x U x B x F x L x T x F。这个Session的另外两个讲员分别是来自国家癌症基金研究(NFCR)的Mr.Patrick
Volk和联想之星投资公司的Dr.Wei
Cheng. Patrick 讲述了NFCR的AIM-HI Accelerator
Fund如果给科学研究者提供第一笔创业资金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研究并且成立初创公司。这些内容对于许多进行转化医学的科学家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Dr.Wei
Cheng作为生物医疗行业的资深的跨境投资人,除了讲叙当今中美两国生物医药投资的热点和趋势,同时也从投资者的角度分享了投资者主要看重的几个方面:1)高质量且有良好声誉的核心团队
2)有科学理论支持的研发管线3)临床研究的前景。 会议的第三个部分紧扣“生物医药创新的下一平台”的主题。首先,来自君实生物的Dr.Sheng
Yao讲述了君实生物成立7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分享了中国第一个国产PD1
Inhibitor(Toripalimab) 的研发历史以及如何从众多国研发PD1的公司中脱颖而出第一个被CFDA批准。此外,他还通过君实生物所展开的临床研究实例所进行的转化医学研究从而发现了因人种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临床结果的不同。同时这也是君实生物通过追求有差异性的临床研发战略而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随后,来自Insilicon
Medicine 的Dr.Qingsong
Zhu分享了公司最新的研发管线,有7个以上的项目都是用AI技术研发支持的。随后他讲述了如果用AI技术推算每个人的年龄,算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年龄居然超过80%以上的相关性。Dr.Zhu
还具体讲述了他们公司如何用AI算法找到DDR1这个target以及运用AI算法sample
compounds从而加速完成临床前研究的具体历程。最后,来自FDA的Dr.Weming
Xiao就如何在癌症临床研究中收集数据和标本,通过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疾病相关的标志物谱,为精准医疗提供精准信息。Dr.Xiao特别介绍了研究工作中如何建立规范,从而以保证分析的数据真实可靠。通过比较各种NGS数据分析的pipelines以及当今流行的tumor/liquid
panels,Dr.Xiao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的患者代表环节,罕见病患者Ms.
Yiou Wang 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验,从患者角度分享了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患者及罕见病组织担任的角色。她描述了“疾病挑战基金会”的近期目标为“3A”——即“awareness,
accessibility, affordability” (了解、可及性、可承担),远期目标为“3I”——即“institutionalization,
innovation, inclusion”(制度化、创新性、包容性) 整场研讨会进展顺利,参会者积极讨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华人生物医药协会作为最大的美国华人专业团体,成立于1995年,作为一个独立、非盈利的专业团体,吸引了超过8000人的会员加入,而且超过80%的会员具有博士学位。执行团队组织架构清晰,具有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并且对社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志愿者们在2个多月就开始着手准备这次研讨会,团队的辛勤劳动保证了研讨会的圆满成功。研讨会为所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会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与周边的各种组织、公司合作,吸引了许多有经验、有见地的领导者、科学家、医务工作人员及投资者等。通过开展这次成功的研讨会,CBA再次证明自己在北美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在亚裔美国人社区的高度声誉。我们相信,CBA将继续服务社区并进一步发挥中美生物领域的桥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