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为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上篇说道《建议贷款转入LPR步入降息周期》。这是金融观察评论的第48篇原创文章。) 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内外环境不佳,有部分经济学家呼吁:推行新基建刺激经济增长,亦有媒体梳理出13个省市将推出34万亿新刺激计划方案。 而这些所谓的新刺激内容,大多集中在铁路、公路、基建所谓的“铁公基”老三样上。这样的刺激计划,不仅不能拉动经济增长,一旦实施,还将中国经济硬拖入新的危机之中,属于人为制造危机。 也有经济学家对此持批评态度。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应警惕借疫情呼唤新一轮大规模刺激基建、地产和汽车的计划。财经评论员曹磊更一针见血:现在喊着大刺激的,主要是在给自己持仓加油呢,或者替自己的开发商东家摇旗。 这些所谓的新刺激内容,问题如下: 其一,新刺激在财力上,不具可行性。 仅仅这13个省市的投资计划,就占去年全国GDP的1/3多。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接近4.85万亿元,较2018年实际缺口3.76万亿元扩大近三成。 2019年财政赤字率接近5%,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的境界线,如果再推行大规模“新瓶装旧酒”的所谓的新刺激,财政赤字率将会飙升,直接导致财政危机。 其二,投资效能递减,新刺激难以拉动经济增长。 当年应对次贷危机,推动的四万亿政策出台之际,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高铁等尚属空白。在大力推动高铁建设后,中国的铁路交通的确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除了京沪高铁极少数线路能盈利,其他大多是亏损运行,部分线路装载率不高,几乎等于闲置。如此基础上,再推动公共基建项目,是看得见的浪费。 政府主导的投资,具有浪费高、贪腐等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多次赞扬中国的基建,甚至半开玩笑的说,与中国相比,美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基建相当老化的美国相比,美国将开展基建项目是合适的。 其三,将新基建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可以实现脱贫宏伟目标。 非常简单的数据:只需要把各省即将投入效果不佳的新基建资金的十分之一,直接分发给贫困人口,就可以实现全民脱贫的宏伟目标了。如果:实现全民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从低消费转换成中低消费者后,拉动经济增长水平,远比新基建拉动效率高。 其四,新基建开启,央行被迫改变货币发行方式,恶性通胀不期而至。 由于地方债统计各个部门口径不同,数据差距巨大。换个角度看,除了金融系统(点击阅读:2020年:除了央行不缺钱,大家都缺),社会整体缺钱,当然也包括各级政府。 2020年1月广义货币M2余额202.31 万亿元,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 201.2 万亿元。1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余额 256.36 万亿元,其中:本外币贷款余额 161.93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通俗的讲,社会融资总规模就是金融系统对除了金融系统外经济体的借款,是社会上除了金融系统全部社会的对金融系统的总负债。存款是银行的负债,社会的资产。社会对金融系统净负债为55.16万亿,如果分摊到14亿人头,人均净负债3.94万元。这个是企业、地方政府各种融资平台和个人对金融系统净负债总和。 鉴于社会整体缺钱,地方政府进行的所谓的新基建,能且只能通过发行债券或者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筹集资金。而在全社会流动性不足的前提下,如果开工,要么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各地烂尾工程,要么中国人民银行改变之前货币发行货币方式,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发行货币,改为购买国债地方债的财政发行,后果跟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看齐。 其五,对经济基础釜底抽薪还是雪中送炭,方向选择决定危机与生机。 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基础是企业,企业中解决八九成就业的是民企,如果推行所谓的新基建刺激,地方无论是贷款还是举债,都要由纳税人偿还本息的。而民企是纳税主体,国企可以获得税费减免与返还,民企不能获得,只会增加民企税费,这等于在死亡税率上,给民企再插上一把刀。 相反,如果真要度过危机,就需要解决经济问题的核心——民企税费高企问题,既然地方政府能有如此大手笔投资计划,可以免征民企税费二年,使之得以休养生息。 古人都知道个休养生息、放水养鱼,这么杀鸡取卵后,税收必将枯竭,或者跟曹德旺所言移企业到税率和成本更低的美国。如果不能给民企全免,砍掉一半的税收,取消全部的收费,算是较低要求了。只有民企活,才能真正走出经济困局。 曹磊说,开发商经济学家“替自己的开发商东家摇旗。”鼓吹新基建,看似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受益,实则在忽悠他的民企开发商老板是棒槌,如果真想让开发商能把房子卖出去,就必须让经济发展普通民众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而这一切必须发展民企,而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大多也是民企。 同样是花钱,用好了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根本问题,确保度过难关;用不好,就会刺激出新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