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罪己,其中关键既不是罪,也不是己。只是表示以前的政策有偏差,可以做出改变。 皇帝大权集于一身,政策就是皇帝一人的决定。而且皇帝经常罪人,因此就成了罪己。 罪己之要,不在于多,而在于及时和可信。在必要时,及时给出调整政策的承诺。 轻诺则寡信,就像后来的崇祯,动不动就罪己,罪完之后从不改过,纯属自嗨。 秦朝皇帝还不懂罪己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没有及时调整,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劳役太重而改变难期,陈胜们和刘邦们就陷入了绝望。不懂得罪己,一夫作难二七庙隳。 但凡有还有一点点希望,预期未来可能会有改善,人民是不会反的。 即使迟迟看不到任何改变,只要还可预期,人民就会等,而不会反。 汉朝学会了以罪己来调整政策,从无为而治到征战匈奴再到休养生息,延续了汉家的国祚。 史上最成功的罪己诏是汉武帝的轮台罪己,一举扭转了当时因穷兵黩武而即将崩溃的局面。 到了唐朝,罪己已经十分成熟,魏征天天罪太宗,太宗天天罪自己。 既然随时罪己,政策能够实时改善优化,也就不需要正式的诏书了。 魏征这个惹人讨厌的家伙,是史上最典型的负能量,几乎就没有一点正能量。 太宗这个不知好歹的帝王,谁越负能量就越赏赐谁,谁越正能量就越贬斥谁。 只有负能量才能构成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很快就会使系统崩溃。 这就如开车,往左好往左棒左了还要再左,开不出50米就开到沟里见阎王去了。 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从失望到希望,甚至从绝望到欣喜,都必须从罪己开始。 相反,没有罪己,就不会有政策调整,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直到灭亡。 有人援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皇帝因为畏天才会下罪己诏,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皇帝自称为天子,天是忽悠别人的,所有的天下人之中,最不信天的就是皇帝了。 这是一种使承诺具有可信性的制度安排,之所以借助天,只因为对皇帝是极其有利的。 下罪己诏容易,但也只是空口白牙。若不借助上天使其可信,连罪己的资格都没有了。 遍阅历史,凡是明白的皇帝,必要时都罪己。该罪己而不罪的,全都是智商不及格的。 但却唯独有一个皇帝是例外,那就是隋炀帝,绝顶聪明但却从未罪己,此事十分蹊跷。 隋炀帝没下过罪己诏,是一个历史事实。 但为什么不下罪己诏,却是个千古之迷。 隋炀帝绝顶聪明,不可能不清楚罪己的道理。 以当时的情形,若下罪己诏,还是能管用的。 臣下们对隋炀帝最大的不满就是,这个皇帝十分执拗,难以改变。 败亡的直接原因是,骁果军思乡心切,而隋炀帝却坚持不回关中。 骁果军之所以叛乱弑君,那是因为他们已经绝望了。 如果还有一点点的希望,多等上一两年也不算什么。 只要罪己诏,给骁果军将士们一点点希望,隋炀帝就不会死。 当骁果军已经绝望了的时候,隋炀帝再改主意想活命,就已经晚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隋炀帝本人早已经不想活了。 而且,大隋能否千秋万代,隋炀帝已经不再关心了。 早年杀兄弑父,人非禽兽,很难想象他经历了何等痛苦的精神煎熬。 中年雄心受挫,若想扭转乾坤,会有更多的艰辛和磨难在等待着他。 皇帝也是人,感性的人,常人都觉得当皇帝好,实际上很多皇帝厌倦于当皇帝。 有些醉心于其他的事物,当皇帝是负担。有些一开始喜欢当,后来就心灰意冷了。 隋炀帝游江都时,揽镜自照,以掌加颈对萧后说:" 好头颅,谁当斫之 " 当时,并非山穷水尽,仍然大权在握。可见,他已经放弃了活命的努力。 另一个证据就是,死前没有试图乞活甚至逃生,只是想要选择一个死法。 想过谁当斫之,但最中意的死法是毒酒。最后要被绳缢死,也坦然接受了。 人的心境是很难揣测的,就比如有人仅仅一次失恋,就会觉得生无可恋。 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心理学家,可以结合历史的细节,进一步挖掘和分析。 王朝的灭亡,无非就是几种可能,权臣政变,将领叛乱,平民造反。 不下罪己诏,把任何一种力量逼到了没有希望的绝路上,都得灭亡。 可见,隋炀帝是不想活了,才不下罪己诏。过了没多久,他就得偿所愿了。 只可惜了那些妃嫔和忠臣,当隋炀帝自己都不想活了,他们就只能陪葬了。 美联储都快没钱了:鲍威尔拿什么来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 货币战争:如何才能战胜美元?途径与方法 所有的韭菜,都坚信自己不会成为韭菜关于中美贸易摩擦与谈判,全网最准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