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从古至今,没有哪一场战争的胜利不是用尸山血海堆积起来的,累累白骨皆是做了君王建功立业的垫脚石。而在战争中最无辜的还要数那些无辜百姓们,他们不仅被战争所累,在飘摇的山河中艰难生存,甚至还要面对随时都要被坑杀的危险。
0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更好地控制思想、统一国家,便开展了一场焚书坑儒的行动,使得无数儒生丧生,据《史记》载:乃挟诈而尽杀之。我们可以想象那个一下子坑杀了四十万战俘的长平之战该是一片多么惨烈的景象。而主导长平之战的就是对秦国有着万世之功的常胜将军白起。
▲焚书坑儒绘画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领秦国军队和赵国在上党展开决战,结果秦军大获全胜,俘虏了赵军45万人。对于这些赵国士兵,白起决定将他们尽数坑杀,结果就是整整45万人无一幸免,全部死在了秦军的手下。白起因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当时最令人惧怕的战场杀手。此后他更是所向披靡,在战场之中战无不胜,为秦国统一中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白起剧照
在中国历史上采用坑杀策略的战役并不少,因此史学专家们对于人们提出来的坑杀等于活埋言论给出了解释:如果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活埋比起坑杀的真实情形简直差之千里,坑杀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恐怖百倍,真实场景更是令人恐惧。坑杀本来写做杀,
而的意思就是门楼,并非我们理解中的挖坑活埋。比如,在《汉书》中就曾记载过王莽杀朝臣的历史事件。
▲王莽剧照
王莽当时为了排除异己,就直接下诏处对赵明、刘信、翟义、霍鸿等人及其九族进行杀。更不可思议的是,王莽还下令用厚土来掩盖他们的尸体,而最终修筑的面积和高足有六丈,被人称之为京观,也就是的意思。之后,他又命人在土堆上插上写有反虏逆贼鲸鲵的旗杆,借此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京观并不是指普通的亭台楼阁,而是由尸体堆成的土堆。
▲京观示意图
明朝张岱在《夜航船》中也有相关的讲述,他说古人在战斗中杀死了敌方后,通常都会用黄土来覆盖尸体,并把它堆成类似于门楼似的建筑物。而在一场大的战役中,被杀敌军数不胜数,遗体更是堆积成山,因此人们只能一层一层地对其覆盖,而这景观最后的高度也直接取决于敌军尸体的数量。而白起所筑的京观足足有几十万士兵的尸体,其京观必然是蔚为壮观的,敌国见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也会有很大的震动。
02
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只是白起和王莽干过这样的事,在唐朝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根据《旧唐书》记载: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毁高丽所立京观。由此可见,杀筑京观是古代人用来显示示威,震慑敌军的惯用手段。晋国和楚国的战争中也有体现这一点。在之战中晋国军队不敌楚国,后来楚庄王就在楚国大臣的建议下,杀了所有晋国士兵,并以此筑成了京观,好起到威慑别国的作用。
▲楚庄王出征
根据相关的历史典籍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在十六朝的动荡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杀案例。在西晋永嘉四年(
公元前310年),石勒击败了晋军后,就在武德杀了上万名俘虏。晋建兴五年(公元前317年
),前赵国的刘聪为了解决平阳贵族,也相继杀了一万五千人。渐渐地,杀成了战争中一个非常常用的手段,兵家和统治者都非常热衷于使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管理国家、控制思想的方面,杀都起到了极强的威慑作用。因此,一直到了明朝,杀也一直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倭寇剧照
明朝永乐年间,大明军队出征安南,取得胜利之后把敌军杀,筑成了京观;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中国,明军将其击退,后来也把他们的尸体给筑成了京观。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加快,杀和京观也和那些时代故事一样被淹没在了时光之中,如今的人们也无法见到真正的京观了。但它却会作为中国历史上关于战争迫害人的一个深刻烙印,是不会被人们所忘记的。
结语
《万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杀的存在时刻不断地在提醒着人们,战争是血腥残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珍视和平,更要好好地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