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点“吃瓜”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如今的娱乐圈,“人设崩塌”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多少一时光芒四射的人物经历过这等“塌方”后默默委顿,什么时候能重返镜头和舞台都不好说。但也有一种明星更奇特,一度让人以为无论怎么任性都很难崩人设。比如郑爽,网络上有种说法,她是以“人设崩塌”为人设的。
直到被郑爽疑似“代孕又弃养”的瓜吃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设崩塌”的人设也是会崩塌的。是不是读着挺绕?那可能是因为你没看过郑小姐那几则不知所云的回应。我读了好几遍,感想是十分同情她的语文老师。
观察这类事件最忌讳站队。郑爽的言行令人难以接受,但如果你觉得出来揭丑的前男友或前夫就是有情有义,那也是入戏过深。靠一方爆料还原出事情的准确原貌近乎不可能,但有一点围观群众大致是可以判断的:在两人的经济、情感纠纷中,两个在美国代孕出生的孩子被当作了筹码。
这几天全网都在科普代孕,大家多半该明白了,商业代孕剥削了相对贫困的底层女性的身体,其中绕不开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子宫是可出卖的吗?那些因身体原因选择代孕的夫妇值得同情,但这一伦理困境是难以破除的。商业代孕只在少数国家和美国部分州合法。郑爽大概属于“代孕客户”中最难以被同情的那类:打法律擦边球就不说了,更让人极度不适的是,她似乎并没有准备承担做家长的责任。在曝光的录音里,两个孩子仿佛是可退货的商品,也仿佛是感情破裂后双方待“处置”的财产。
和谜之三观一样令人费解的是,郑爽怎么就红了这么多年?这个台词永远念不清楚的演员,究竟是凭什么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的呢?
郑爽算得上比较早的“流量艺人”,而她收割流量的“资本”也是堪称清奇。屡屡将她送上热搜的,是她种种情绪不稳定的表现。明明是言行不得体、甚至缺乏职业精神,但丝毫不会影响星途,反而助其“高飞”。于粉丝而言她失控的情绪是“可爱真性情”,于路人而言又可以是审丑的素材。简而言之,越是作,她就越是红。流量的变现逻辑,就是这么诡谲。郑爽曾在综艺上半开玩笑说,上了热搜片酬会涨。搁别人这是缺心眼,但放在一贯“放飞自我”的郑爽这里,仿佛又成了“耿直”的例证,于是又能上个热搜。这是哪个“鬼才”发现的“赢家密码”?
依郑爽的表演业务水平,那些“疯癫”的举动未必都是装出来的。如果你读过“谷雨实验室”有关郑爽母女故事的报道,很难不对她生出同情来。她的成长经历太压抑,似乎是被父母一路推着追逐名利,不稳定的情绪、怪异的行为,仿佛迟到的逆反。所谓“耿直”、“放飞自我”,实质是拒绝长大。但让人哀叹的是,也许她身边没有人希望她“长大”。她的离谱、任性,都是流量的“养料”,被加以纵容和渲染,用以惹人怜爱、任人咂摸,换成资源和利益。至于她能不能变成一个成熟的、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她可能面临的情绪困境能不能合理纾解,没人在乎。在畸形的业态中,她既是食利者,也是被消费、被利用的对象。
一个明星靠“情绪不稳定”一路红了十余年,是“流量即正义”逻辑结出的恶果。谁粉丝多谁有理,论收益不论是非,有本事上热搜,就不愁资源。手上的资源变多变好了,仿佛更显得你红得正当、红得有理。这是娱乐圈近些年最大的弊病,在这种逻辑下,牺牲节操又有什么关系呢?跑偏成郑爽这样实属奇葩,更常见的是类似这样的形态:比如,明明郭敬明和于正的污点人尽皆知,且二人不以为耻,但直到遭到业界联合“抗议”之前,他们还是凭借收割流量的“天赋”在圈内被奉为“大佬”,综艺节目追捧他们,小明星对他们唯唯诺诺。
但“流量即正义”的逻辑似乎越来越难延续下去,这也是清晰可见的趋势。郑爽之所以无法平安“着陆”、继续“越作越红”的游戏,一方面是因为这回她不仅是“作”,还突破了底线,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风向变了。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些年明星“翻车”的频率变得高了起来。这不一定说明娱乐圈风气比以前坏了,更可能反映了社会对演艺界人士更高的期待。不是期待他们都去争当道德模范,但人们对明星的个人修为、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在意;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社会舆论,对圈内不良风气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市场规律咱尊重,文艺参差多态也应该被包容,但公序良俗始终是底线。
围绕郑爽的这场争讼,注定会留下一地鸡毛。要说有什么启示,那就是明星们还是应该清醒一点,别再沉溺“圈子”中某些灰色地带的“规则”,多倾听时代脉搏、多走正道。这本来不也该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本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