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江西九江银行推出的一张“彩礼贷”海报,一夜间点燃了各方神经。
这家银行推出最高达30万的彩礼贷产品,并打出“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的宣传语,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彩礼的煽风点火之态。
江西九江银行推出“彩礼贷”海报
“彩礼”不是新鲜词,“贷款”也不是,两个合起来,就像牛头长了猪尾,网友怒嗔:“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目前该宣传海报已被撤下,扫描其中的申请二维码,跳出来的也是该银行其他消费贷等界面。
舆论发酵后,九江银行也作出解释:并未推出“彩礼贷”产品,日后也没有上线的安排,图片只是宣传部门做的宣传。
不过,这都已经不再是重点。
“彩礼贷”的出现并非偶然。关于“彩礼”,今天有这样一种语境:这个词已然变成一个甚嚣尘上的概念,牵扯着传统婚姻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诸种痛点,由“天价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频发,彩礼也因此推入了对“陋习”层面的反思。
网上关于天价彩礼的新闻
在我国不少乡镇等基层,彩礼的确是大部分家庭积贫、返贫的大山。其背后折射出的攀比铺张、物化女性等陋习观念,更是备受诟病。
近年来,为了扼制天价彩礼,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不少整治措施。
比如,今年元旦起实施的《民法典》里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同时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比如,民政部于2020年印发的《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要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
而作为现代金融机构,银行没有正面引导,反而借由彩礼的噱头,变相鼓励彩礼,继而从中获利。这种剑走偏锋的狡黠,可谓披着羊皮的狼。
付不起的彩礼,道不尽的痛
实际上,在我国,彩礼最初是以一种寻常的婚礼习俗而存在的。
娶妻“纳彩”,承载着喜庆的祝福和寄寓。《诗经》记载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其中抱的布,便是彩礼。
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彩礼仍然承担着对传统婚姻的诠释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彩礼被视为一种对女性的“前置补偿”。
但历史可以选择一件事物,也可以抛弃它。当婚姻脱离传统乡土社会里“妇嫁随夫”的形式,女性地位逐渐上升,以独立人格的身份参与并自主决定婚姻,“补偿”的必要性,不再站得住脚了。
《女人30+》剧照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提到:“从社会学方面看,聘礼与嫁妆事实上都是双方父母提供给新家庭的物质基础。在新的时代,虽然形式上是从男方家庭转移到女方家庭,但越来越多的女方父母又通过嫁妆的形式,将彩礼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资助给新婚小家庭。”
然而,直至如今,在我国民间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彩礼习俗仍以各不相同的形式存在着,甚至愈演愈烈。
往大了说,无论是结婚之前的彩礼、嫁妆、车子、房子,还是结婚时收的份子钱,某种程度都能归于彩礼的概念一种婚姻中的经济博弈。
因彩礼上演的爱恨情仇,让无数普通家庭负重不堪,也让婚姻真正承载的价值和意义,遭到畸变与质疑。
南风窗乡村彩礼调研项目纪录片《去远方》中,一名母亲坦言:“宁愿自己吃的差,也要让儿子娶上媳妇。”
在那些彩礼横行的地方或是支持彩礼的人们心中则认为:彩礼是婚姻的试金石。
这一观点有部分合理性。在一些封建残余较重的传统乡土社会,彩礼甚至一定程度扼制了重男轻女的陋习,客观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婚姻中或即将走入婚姻的女性,却将观点扭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果对方舍不得给钱,就是不珍惜自己,这段婚姻便不能幸福。
很显然,这样的观点,只会削弱双方在婚姻中的独立人格与自由尊严。
因此,九江银行就错在,不仅不纠正这些偏误的观点,反而“助纣为虐”,在新旧观念的争执迭变中,偷偷渔翁得利。
“彩礼贷”也不仅仅是通俗逻辑里的“借钱娶媳妇”。
一旦资本与金融介入,一切情感都多了层利益的关系。
因婚致贫的黑洞
比起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因其在现代社会里扮演的风险管理、信用代理等角色,在其运转正常且合理的情况下,给人带来的是信心和安心,甚至还提升了人们的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
但别忘了,它不仅借钱给我们,我们也必须偿还利息。因此,它的贷款对象通常是那些有着刚性消费需求,同时又有能力为自己的借贷数额提供可持续资产保障的人。无论你是富人,穷人,还是打工人。
如果一个原本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普通男性,却在打算结婚时,因彩礼而一夜之间变成了“穷人”。那么,彩礼,是他的“刚需”吗?
有人说,娶媳妇是刚需。可他真的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心态,去承担“媳妇”带来的连锁反应:让原本就薄弱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让婚后生活不但不幸福,反而因为高额贷款捉襟见肘?
“彩礼贷”就能解决问题吗?它潜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存在于低信用人群之中的“不良资产”,可能正在形成。
而除了“彩礼贷”,从用途上看,出国有“出国贷”,生二胎有“二胎贷”,旅游有“旅游贷”,还有大众熟知的“美容贷”……
中国邮储银行2016年发布“二胎贷”
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消费贷,有人说,金融创新越来越接地气了。
金融创新可不背这个锅。这类产品对社会和金融消费者的意义,真的叫创新吗?还是博人眼球?
一家金融机构或企业,通过宣传,推广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推出的各类消费贷,进而实现盈利,无可厚非。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丰盛商品和服务的背后,都跟着不菲的价格标签。尤其是在乡村地区,金融产品如此混乱,没有风控意识,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和代价。
试想,如果“彩礼贷”得以实行,甚至普及,是不是可以预料,天价彩礼将会越来越猖狂,甚至会像房价一样水涨船高,“因婚致贫”的黑洞越撑越大。
在人情社会里,借钱娶媳妇,或许可以靠人情去还,以情抵情,带有温度。但通过金融机构来借款负债,就并非每个人都能自如掌握的了。
要知道,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多少大企业辉煌一时,却一朝毁于高负债之下。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
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
高负债不可怕,灵活使用各类消费贷亦不可怕,缺乏信用意识才要紧。
前段时间,有新闻称,某金融公司推出了“贷款冷静期”为避免冲动消费、过度信贷,在你借款后的7天,提供一次反悔的机会就是说的这个事。
想象的空中阁楼
既然无数人苦彩礼久矣,不难想象,一直以来,在那些隐秘角落里,不乏通过贷款甚至是高利贷,来支付难以承担的高额彩礼的人。
在一种以传宗接代为生存核心的伦理里,娶媳妇是与生老病死一样,是自然甚至是必然的事。
因此,要么娶不到媳妇,要么负债,这种抉择在广大乡土社会相当常见。我们甚至无法想象,有的也许不是“媳妇”和“负债”,还可能是房屋、土地、亲人,甚至是生命。
聚焦农村地区因婚致贫现象的电影《婚事》中,老父亲卖了拉粮运肥浇地用的三轮车,母亲卖了家里的玉米,主人公李按月发的工资也交到父亲手里。可还凑不够娶媳妇要给的10万彩礼
当一个人正为付不起彩礼而焦头烂额时,银行来了。
但请保持清醒,它不是来拯救你的,它不是来发善心的。
这只披着羊皮的狼,利用人们对“婚姻”的错觉,放松了你的负罪感和踟蹰之心,再利用你的弱点将你捆牢,铺就了一条难有回头的路。
结了婚,有了媳妇,却背上贷款,算是“快乐的辛劳”,还是为婚姻结下的“债”?一旦中了这个连环套,借贷者就会开始被迫反思,婚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细想不得。
今时今日,世界发生了许多改变。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平台期,互联网带来的资讯爆炸,各种大小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在一种被构建出来的社会语境里,我们看到了婚姻带来的许多负面东西,也开始思考婚姻应该承载的更多理想要素。
总而言之,现代人对于婚恋,整体上变得更冷静了。对彩礼的反思,也是这份冷静的一部分。
网友对“彩礼贷”的评论
彩礼贷的出现,则是往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冷静之上,浇了一盆热水,猝不及防,不讲武德。
要说贷款娶媳妇,它就像未成年生育,是场还没出发就要结束的歧路,空有想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