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肖瑶
一个场景你或许不会陌生:
当你和不太熟悉的长辈见面,又必须尬聊一晚上……开始腿软了吗?开始手抖了吗?这就对了。
这就是开播不久的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简称《桃花坞》)第一期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怖桥段"。
初次见面,娱乐圈的长辈宋丹丹就直截了当地问晚辈郭麒麟:有女朋友了吗?
▲宋丹丹三连问郭麒麟
小郭谦逊而温和地回答"没有没有",重复好几次,宋丹丹却依然不信,郭麒麟纵有德云社的"好教养",也被这一连串追问逼到死角。
而第二集中,大男孩彭楚粤的突然崩溃,收到了大家尤其是两位女性演员的温暖帮助。
但也从侧面开始剖开一个内向孤独者的社交症结。
新综艺《桃花坞》的看点是清晰的掀开名利场里艺人光鲜亮丽的袍子,让人精、小白、老人、边缘人、素人们聚在一堂,对准且示范"社交之难"这一常人都可能遇到的基本问题。
15名节目参与嘉宾,来到距北京市区50公里外的桃花坞共同生活21天,这21天内发生的事,构成这档节目的全部内容。
▲参与《桃花坞》录制的嘉宾名单
对于真人秀类型的综艺,我曾有一个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参与者都知道有全方位无死角的摄像头对准自己,各自也是为了流量、曝光或酬劳以艺人身份营业,形式与动机都谈不上单纯,怎么能叫"真人秀"呢?"真"这个字哪里体现呢?
看过各种不同题材的综艺,直到这次的《五十公里桃花坞》,我忽然悟了:
虽然是设计,虽然有脚本,但当摄像头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对准一个人、一群人的时候,他们各自的言行举止、气质、性格和脾气,是掩盖不住的。人与人有着明显区别。
而且它除了社交之外,《桃花坞》还有一个创造性的目的。为了完成一个社区,这15个人无可避免地必须展现创造性。在创造中、与人相处、应对未知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向外界讲述"我是谁"的过程。
▲《桃花坞》海报
相比于电视剧、通告访谈,它不由自主掺入的"真"的成分可能会多一点点。至于多多少,观众爱不爱看,各人心中自有杆秤。
就像节目组对观众的那句毒舌调侃:"你关得掉节目,但躲不掉社交。"
01
一个社会学综艺
15位嘉宾,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话题点。
有自带争议的时尚杂志编辑;有这两年火速出圈的脱口秀演员;有知名影后;有当红小花、新晋艺人;有从红到黑的中生代演员;还有出道以来一直藉藉无名的十八线演员……
▲女演员孟子义,与知名时尚杂志女主编苏芒的初次会面
而他们之间,有的曾有过合作,有的互不认识,有的仅限于知道名字。
拼盘在一起,总之,要多尴尬有多尴尬,要多紧张有多紧张。
比如,何炅就曾经以好朋友的身份当面评价宋丹丹"情商不行",时隔多年,没想到今天以这样的形式再一次"有所体现"了。
在第一期,受灾区不仅是被逼问对象的郭麒麟。汪苏泷、李雪琴都没能幸免。
哪怕情商极高的汪苏泷已经想方设法回避话题,宋丹丹依然毫无领会,穷追不舍"有对象了吗?喜欢啥样的?"
好不容易应付过去"宋阿姨",舒淇进来了,开口就问郭麒麟"有没有暗恋的人呀?到底喜欢哪种类型的女孩子啊?"
舒淇与宋丹丹、郭麒麟都不属于同辈,她正好在两人之间,但这也让她的年龄被自动放置到了一个奇妙的位置:当老一辈开口对小一辈说话时,舒淇会自然感受到一股"长辈"的自持,不由自主随着宋丹丹呈露出对晚辈的"关心"。
▲舒淇调侃郭麒麟"粉底打得厚"
但反过来,如果宋丹丹将舒淇也当作晚辈。好在女神已婚,不然应对同样的问题时,不知道气质优雅的大美人舒淇会不会和郭麒麟一样瞬间"逃跑"。
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觉得自己不够辣,那只能是不够老。
真正的老前辈,多半都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过了个人与社交的多重风霜雨雪,这些安安静静坐着聚会聊天的场面,根本唬不着他们。
他们甚至很容易嫌气氛不够融洽,热情而自作主张地往交流对话中疯狂加料。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辈艺人、或心理地位摆放得较低的人,会在社交中显得更有所保留。
▲汪苏泷来参加节目前,摔伤了脸
而到了第二集,大群体中的小团体开始集结了。
集结的原因,可能是年龄、可能是语言、可能是共同话题,也可能是类似的身份。
三位说东北话的明星汪苏泷、李雪琴、辣目洋子(内蒙古人)聚集在了一起搞广播站;
三位较年长的明星宋丹丹、舒淇、周杰一起做冥想室;
▲宋丹丹提议做冥想室
在众人面前落泪的彭楚粤也得到了温暖支持,和周也、舒淇一起做烘培屋。
而节目中的两位素人也相对出其不意。
一位是会弹吉他的行为艺术家陈陈陈。虽是素人,却毛遂自荐给一群明星当"村长";
一位是在炎热的缅甸做毛衣生意的商人,欧欧。他也是一个闲空时蹲在村口给古树织毛衣的人。
最新一集中,一个失败的"行为艺术表演"几乎是全集笑点最密集的看点。
艺术家村长在一大早唤醒了普遍晚睡的艺人们,目的是让大家一起到院子里的土地上来继续睡觉。
十几个明星和艺术家一起睡大通铺,来完成一个寓意"真正一家人"的行为艺术。
▲村长提议十五位嘉宾围成圈,躺在连接好的被子里,他认为这一行为艺术能够打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
不料,早上太阳升起,艺人们炙烤难耐,有人想逃,有人想聊,有人睡不着。
院子地上躺着的众人百态,既是一个不同知识、行业圈层的碰撞明星们似乎并不理解这个行为艺术的形式和目的,愿意躺下只是为了向同参与一个节目的人表示尊重;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社交意愿与自我主张相碰撞的结果可以给对方一个面子,但大家真的想躺下去吗?
▲舒淇对这一行为艺术提出疑问
而观众们真的想看的是一场成功的、所有人都在院子里入睡了的行为艺术吗?
不可能,大家想看的只是谁会先起来。
果然,张翰最先起来了。
戏点有了,观众开心了,但主持这场行为艺术的村长却不高兴了。
真人秀的紧张感出现了。
▲几人偷玩游戏,输了的张翰率先起身
社交的复杂性也同时出现了。
02
明星也是普通人
一些事出现在节目中。
辣目洋子和汪苏泷第一次见面时,说对方是自己的童年偶像,却在念代表作时说出了徐良的歌;
孟子义向周杰打招呼,周杰心直口快地来了句"你谁?"……
▲周杰问孟子义"你是来住这的吗?"
原来,娱乐圈也不尽然是滴水不漏的姐妹花和兄弟情,也有普通人会面对的"求生欲瞬间"和心直口快。
尤其在第一集初见时,还有很多真实到抠地的社交场面,内核精髓更是完全照搬现实,直叫荧幕内外人都纷纷直奔"尴尬"。
捱过了对感情问题的关心,宋丹丹接着提议:每人做一下自我介绍。
更可怕的是,她要求自我介绍得围绕自己的代表作和成就,说说:我靠什么出的名。
▲宋丹丹提议自我介绍
是不是很眼熟?很像过年回家亲戚们要你如实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工资情况。
在家乡饭桌上还能胡诌,但在全国几十亿观众面前可不能,哪怕你想谦虚,也会被长辈用不置信的认真语气逼问到底。
火药交锋点在轮到张翰时爆发。
张翰言简意赅地报了自己的名字,并称对在座的都提前做过功课,略有了解。自我介绍到此,"没了"。
▲张翰自我介绍
宋丹丹不乐意了,非要让张翰说说自己的代表作,问他"名气"几何。
张翰坚称自己"没名",不愿意多说,宋丹丹也毫不客气地反唇讥他"不诚实"。
场面一度尴尬到"空气都脆了"。
总之,在这些细琐而真实的情景下,明星自身的人设、身份被弱化,他们变成和你我他类似的普通人,也和普通人一样带有各自的社交问题,面临着人际关系中普适的困境。
明星们在真人秀里的某些呈现,被顺势打造成为了一种当代人的缩影。
屏幕前的你,几乎都能从他们当中至少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再配上节目组"贴心"的旁边与字幕条,以一种知识型的嘴碎旁白,来解读明星们的种种举动。这或许是类似真人秀的另外一种魅力觉得遥不可及的闪烁明星,原来在社交的心路历程上,跟自己也差不多。
▲豆瓣一则"你们什么时候觉得明星是普通人"的帖子
稍微有一点让人意外的是,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桃花坞》的姿态还挺大方坦荡,把"真人秀"里面的"假象"也展现了出来。
嘉宾的出场,看似出其不意,实则是一种表演。每个人都需要依循特定的剧本,按照导演要求精准走位,台词必须一句不落。
李雪琴连接提着大鹅走了两次还没过关,惹得真性情的她大呼不爽,扬言"不拍了",还想把真人秀写进脱口秀。
▲李雪琴直言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李雪琴与《桃花坞》节目组之间的社交。
二者看似产生了矛盾,产生了与预期相抵的判断,需要互相让步或磨合。这却也成了节目组剪辑出来的一种看点。
03
一个伪概念:群居
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基人勒庞说:"人在群体中会释放更多本能。"
按照《桃花坞》导演的蓝图,这节目希望探索的是一种理想生活可能性,既脱离都市生活、又同时能建立良性社交互动。正如节目名字"桃花坞"的寄寓一种类似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状态。
导演谢涤葵曾在采访中阐释对于嘉宾数量的安排考量:"15人是能形成社交群体的最小单位",这也明明白白透露出导演对将这档节目打造成社会观察样本的意图。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相互映照、认识自己。"(社会学家库利)
《桃花坞》看似不务正业,"就是玩",但耐心看到第二期,不难发现它折射出的社交群像。
摒除那些尴尬和社死的氛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和现实中的某一种人相对应。
当宋丹丹要求大家介绍自己的"成就"和"名气"时,其他人各自不同的反应,也对应上了现实中面对尴尬盘问时不同性格人的各自对应。
比如话不多言,举手投足相对客气的彭楚粤、周也、赖冠霖等人,就像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即使各有个性,但一开始在群体中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得十分本分。
这种小心翼翼与局促不安,恰映合了不少人融入一个陌生集体时的紧张状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丹丹、舒淇、周杰这批"老油条",不管是否仍然红极当下,不可否认他们都早在职场、名利场摸爬滚打多年,有着自己成熟的作品和人气,也有底气在节目中更加松弛、游刃有余。气场与年轻人显然不同。
但即使是影后舒淇,也很难说他们在社交真人秀中所展现的是自己,还是一场滴水不漏的表演。
▲舒淇对宋丹丹说:"参加节目是冲着宋丹丹来的"
张翰却是一个特殊的样本,一个入行多年仍旧有棱角的个体。
他与宋丹丹之间在第一集出现的紧张感,在第二集中与艺术家陈陈陈的又一次紧张感……两集两冲突,但他却没有被群体里的其他人低看,而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具有个性"的个体社交模式。
他令身边的新人对其仰视,也令人对他敬而远之。
▲张翰在节目中对行为艺术的评价(图源:网友草莓酱爱吃蕃茄酱)
张翰的出现,则是在这一堂名利场的社交课上提醒大家,所谓"社交知识"也是有个体差别的。
谁没有锋芒呢?只是有的人露得更早一些而已。
张翰的锋芒早露,是一个暗示,暗示接下来的不同代际、性格、身份之间的社交中,十五人将提供各种"交锋"值得期待和研习。
因此,社交是一个多方互力、看菜吃饭、彼此拉锯的过程。
▲节目中要求每一位嘉宾写下对其他人的初印象,图为郭麒麟所写
而《桃花坞》因其社会学的全面视角,也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一点难得的客观关怀。
比如,它给了众人一个理解宋丹丹们的机会。
宋丹丹在第一集自我介绍环节中,让不少人尴尬,但她后来在私底下向张翰道歉,称自己不是想要让人难堪。
▲宋丹丹被公认为"大家长"
在宋丹丹眼中的世界里,在座的都算得上同行,说出代表作,是最快了解彼此的法宝。
只是,宋丹丹没有意识到,在她们那个年代,艺人都是凭借实力稳打稳扎在娱乐圈立足的,而在今天,成名的方式千万种。
她不会想到,在这群"同行"晚辈中有人是靠在清华北大门口喊话吴亦凡走红的,她也不会想到,有人是不愿意公开、具体提及自己的过去,并将之称为荣耀的。
▲张翰出演过诸多青春偶像剧
桃花坞呈现了宋丹丹的"低情商",却又以一个学术性的语言合理化了她的行为。节目组的这一解读,是带有温度的,也是能拉到好感的。
毕竟宋丹丹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她也并不是真的低情商,而是热情的她身上一个时代的烙印太过于重了。
▲对于宋丹丹的聊天方式,节目提示语给出了"60年代交友方式"的解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逻辑,也有那一代社会的运行规律,从上一个时代走出来的宋丹丹并没有坏心眼,她只是想知道当代年轻人是怎么想的,询问式聊天的方式也只是想更加了解彼此,不想跟年轻人产生隔阂。
但即便是抱着这样朴素而真诚的目的,缺少对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只顾自己的输出,也最终是事与愿违。
当然,年轻人理不理解宋丹丹们是一回事,接不接受这样的社交,自然又是另一回事了。
04
一次真和假的对撞
在《桃花坞》之前,社交型综艺早已有先例。
比如节奏偏慢的经营类综艺《向往的生活》,旅行类的《恰好是少年》;又比如以开创著名"花学"出圈的《花儿与少年》,将一个群体里成员之间互相磨合、勾心斗角、各自抱团的社交现象呈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综艺界内现象级里程碑。
▲《花儿与少年》的旅途中,郑爽与许晴之间爆发矛盾
但《桃花坞》直接将"社死"作为开局大棋,丝毫没有掩饰要刺破社交中虚幻泡沫的野心,让人猝不及防的密集、嘴碎的知识性旁白,也毫不回避对社交情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尴尬状态。
"独行快,众行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种种言论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越来越多的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确实有了比前辈人更深的社交障碍。
如何正向地与人展开社交,也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需要学习的内容。
在与人的相处中,个体通常不得不让渡一部分自我,但也随时可能暴露出自我内心深处最锋利或柔软的一面。
比如,彭楚粤这个28岁的大小伙子,竟在全国观众面前忍不住掉下泪,必然是那份长期压抑的孤独和压力再也收不住,这一下也轻易让荧幕外的观众瞬间共情。
我们一面心疼他,一面从他身上看见许多个自己和身边的他人。
▲彭楚粤
那些看起来并不能积极融入集体的、沉默寡言、甚至看起来不太好交往的人,并不一定是高冷、孤僻,他们其实也许很羡慕那些可以在人群中轻松自如的人,也许同样渴望能大大方方地表达自我。
当彭楚粤磕磕绊绊说出那句"那个烘焙的那个那个屋子,可以,利用到吗?"时,他内心的紧张和小心翼翼,可见一斑。
还好,社交的一个重要属性,除了互相揭露,还有彼此拥抱。
第一个给彭楚粤送上关怀的是同龄人周也。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彭的敏感和孤独,大方热情地带着他玩,给他陪伴和温暖。
▲周也安慰彭楚粤
顺带,节目也对"孤独"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探讨。
在郭麒麟眼里,孤独就是"闲";在李雪琴眼里,孤独不同于寂寞,孤独是无法被人群缓解的。
▲李雪琴谈及"孤独"
但在真正吞咽孤独的彭楚粤那里,一颗敏感而落寞的心,或许只有另一颗敏感却温暖的心能够读懂。
真正有厚度的社交,不是社交网络和平台,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开怀大笑、真心相待,是在经历过抵触、自我怀疑和忐忑甚至沮丧后,还能看到人性中闪闪发光的那一面。
▲彭楚粤在分组讨论中主动提出意见
到这里,《桃花坞》的治愈性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凸显。
目前为止,围绕《桃花坞》的舆论关键词,最多的仍然是"尴尬"和"社死",但至少从第二期的表现来看,这档节目远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表现,也足以令人期待。
作者 | 肖瑶
编辑 | 季洁
排版 | 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