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不到1米长的白色泡沫板上,写着字体、大小不一的几个黑字,“冰镇饮料、面包、啤酒、方便面”,赵艳杰花了半个多小时,垫砖块、搭梯子,把它固定在自家窗户的防盗栏上她的小卖店,算是开业了。
赵艳杰记得,小店开业那天,是2020年3月8日,一个本该属于她的节日。没有祝福,没有礼物,伴随她的只有几许忐忑。这家小店开在家里,不临街,甚至连售货窗口都没有,招牌挂出去了,但生意能不能做下去,她并没有信心。
赵艳杰没想到的是,时间过去一年多后,当初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转机。
一个女人和三个病人
赵艳杰的小卖店,位于沈阳市铁西区一栋老式楼房的二楼,一套不足60平米的房子里。这也是她的家,住着她和瘫痪在床的丈夫。
赵艳杰今年50岁了,有时她也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有点辛苦。
2021年6月,赵艳杰在自己的无名小卖店前休息。1998年,赵艳杰与下岗工人常黎南结婚,第二年儿子出生。儿子出生几个月后,赵艳杰的公公瘫痪卧床,婆婆不久也患病瘫痪,她一边照顾儿子,一边伺候卧床的两位老人,没有歇过一天。
2006年、2009年两位老人先后过世,赵艳杰才算缓了一口气。
2017年9月,在这个近乎家徒四壁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赵艳杰。但命运给赵艳杰的磨难远没有结束,2010年5月,在外打工的丈夫常黎南突患脑出血,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全身瘫痪、失去了语言能力,和他的父母一样,再也没能下床。
因为照顾丈夫,赵艳杰无法长时间外出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和丈夫的低保。
2017年9月,赵艳杰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瘫痪的这11年里,常黎南靠打点滴、吃流食维持生命。为了省钱,赵艳杰自学了打针、插鼻胃管,给丈夫搭配营养餐。而患有结肠炎和盲肠炎的她,常年的食物只有馒头和自制咸菜。
为了补贴家用,并资助在大连念大学的儿子,赵艳杰曾利用照顾丈夫的间隙,干过家政服务、钟点工、绣十字绣出售,但收入极其有限。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很争气,学习努力,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快餐店打零工,为家里减轻负担。
儿子即将大学毕业。赵艳杰寻思,儿子初入社会,少不了要花钱,自己得帮补一些。去年,她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多元,坐公交车到批发市场,分几次进了饮料、啤酒、面包、方便面等食品,开了这家无名小卖店。
2018年4月,赵艳杰在街头摆摊,出售自己缝制的十字绣,但几乎没有生意。第一位顾客上门之后
开业第一天,赵艳杰空等了一天。太阳下山了,没有一个顾客上门,收入依然为零,她有点发慌。
傍晚,赵艳杰为丈夫喂完流食,正在刷碗,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她打开门,一位头戴安全帽的男人走了进来,他四下打量,说了第一句话,“你家小卖店够隐秘的啊”。
男人叫李清涛,是大连长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生产经理,他干活的工地,离赵艳杰家只有几十米远。李清涛当晚加班,准备出来买点吃的,他发现工地对面的二楼多了一块招牌,于是上来敲门。
无名小卖店的第一位顾客,29岁的生产经理李清涛。李清涛选了一桶方便面,4块5,一根火腿肠,3块。付钱时才发现自己没带现金,手机已没电关机,赵艳杰家里又没有苹果手机的充电线。
“要不,我用你手机打个电话,让人给我送钱?或者你加我微信,回去转给你,你看行不?”李清涛问。
“没事,等哪天再来买东西,一起给我就行了”。赵艳杰一边说,一边把东西装袋,双手塞给李清涛。
小店算是开张了,但没收到一分钱,还赊出去了7块5。那一夜,赵艳杰睡得并不踏实。
第二天上午,小卖店仍然没有一位顾客上门。
中午11点左右,赵艳杰正在给丈夫换纸尿裤,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几秒钟后,敲门声响起。她第一反应是“有客人来了”,赶紧撇下丈夫去开门。
十几位戴安全帽、穿工作服的工人,从门口一直站满了楼梯,带头的正是昨晚赊账的李清涛。这阵仗把赵艳杰吓了一跳,当她明白对方是来买东西时,才把门完全打开,把他们迎了进来。
2021年3月29日,赵艳杰的小店挤满了前来购物的工人。赵艳杰指着堆在墙边的货,满脸笑容地说,“要买啥先挑,我给老公换好纸尿裤就过来”。
就这样,开业的第二天中午,包括李清涛还的7.5元,赵艳杰一共卖了316.5元。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头,随后几天,工地上越来越多的工人,前来光顾小店。
和赵艳杰熟悉后,工人在小卖店自己拿货,并主动扫码付款。
“赵姐是个好女人,老公躺床上10来年了,被她照顾得好好的”,工人们对赵艳杰的讨论,有同情,但更多的是钦佩,他们偶尔也会加入这样的假设,“如果换了是我,现在什么样还不知道呢”。
尽管小店货品不多,就那么简单的几样,但他们愿意照顾她的生意。
暖心的8元盒饭
工地的500多名工人,主要来自东北和四川。他们大多是小店的常客,程艳丰也是其中一位。
43岁的程艳丰来自吉林农村,是工地的一名工长,手下有40余位工人。得知赵艳杰的境遇后,他和工人们商量,“在哪都一样花钱吃饭,我们干脆都在赵大姐那买盒饭吧,这样还能让她增加一点收入”。
程艳丰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于是,从去年4月开始,赵艳杰的小卖店又增加了帮工人做饭的业务。
工地旁的盒饭价格是10元一份,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来说很难吃饱。
赵艳杰开始做午餐后,把盒饭价格定在8元钱,每天换着花样做,每顿饭有六、七种不同的菜肴,肉、蛋、青菜样样不缺,而且主食和面条可以随意添加,保证大家都能吃饱。
工人们在赵艳杰家楼下吃饭。赵艳杰做的午餐深受工人喜爱,每天中午都是供不应求。为了保证食材新鲜,赵艳杰每天下午去超市购买第二天所需的蔬菜,晚上购买肉类和鸡蛋。每逢节假日,她还会给大家包饺子,依然是8元钱管饱,这让前来吃饭的工人们大为感动。
赵艳杰的年纪大了,精力所限,每天白天卖货、做饭、照顾瘫痪丈夫,晚上买菜、过油、准备第二天的食材,经常忙到深夜,筋疲力尽。
午休时间,工人们早早来到店里帮忙,替她把满盒饭的保温箱、面条锅和桌椅板凳搬到楼下摆好。有的工人休息时,常帮她择菜、做饭、干家务,每天买午餐时,依然坚持付钱给她。
春节过后,开工第一天,工人们给赵艳华带来了家乡特产小米、黄豆和粘豆包。
工人夏树军和毕艳华夫妻经常在午休和下班后,来帮赵艳杰摘菜、做饭、干家务。工人们帮赵艳杰将保温箱、饭盆搬到楼下。
以后离开了,我们也会回来
赵艳杰的家,不足60平米,堆放着各种货物、丈夫用的药物、纸尿裤,以及各类食材,房间里显得拥挤不堪,连转身都困难。
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位木工,他们在赵艳杰家里比比量量,几天后,他们送来了一个自制的货架,东西摆上货架后,房间里一下宽敞了起来。
工人们送给赵艳杰一个新货架,家里顿时宽敞了不少。去年8月,赵艳杰扛货回家时,在楼梯不慎摔倒,导致左臂骨折。左手不能用力,不仅午餐无法做,小卖店上货也成了问题。
李清涛知道后,和程艳丰商量,嘱咐他每周安排休息的工人帮赵艳杰上货;他还告诉工长们,工地的废纸壳、易拉罐和饮料瓶,请收集起来送给赵艳杰。
工人们将工地的废纸壳送往赵艳杰家,让她帮补家用。赵艳杰的左臂还没有完全康复,一场更大的波折又来了:去年11月中旬起,工地冬季停工,加上沈阳新冠疫情反复,小卖店进入歇业状态,到今年3月工地开工前,赵艳杰有4个月没有收入了。
工地开工后的第一次碰头会上,李清涛和安全员孟德克提议,与孔令志、程艳丰每人掏了1000元,凑了4000元红包,送到了赵艳杰家里。
工人们还发现,经过一个阴冷的冬季后,赵艳杰家里的墙壁上长起了霉斑。负责装修的尹旭春带着两位工人,给赵艳杰家里刮了大白,并计划在闲时帮她家进行装修。
随着天气转暖,赵艳杰的左臂也逐渐恢复,今年5月,她又开始做午餐盒饭了。
“以前我想,只要他(丈夫)活着,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这辈子,我苦点累点,熬熬也就过去了”,赵艳杰说,现在她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生活并非只有煎熬和忍受,“我相信,未来也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相比赵艳杰的乐观,李清涛反而有一些忧虑,他所在的这个建筑工地于2020年3月开工,预计工期至2022年10月,“下一个工程项目,还不确定在哪里”,一年之后,当工人们搬走了,谁来照顾赵艳杰小店的生意呢?
“但不管将来的工地在哪,我们都会和赵姐保持联系,定期来看看她”,李清涛说,“赵姐要是真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也会再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