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看到之后,扇了乔治一个大嘴巴子,说:“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乔治被爸爸拿着棍棒,从窗户赶了出来。
佩奇喷火烧爸爸,破坏家具。
暴力殴打、危险动作、言语粗俗……这些剧情都出现在以《小猪佩奇》为主题的“另类”动画片里。
日前,市民徐女士无意中发现,3岁的女儿看的动画片《小猪佩奇》有些“异常”。她仔细翻阅后台观看记录发现,孩子所看的动画片并非原版《小猪佩奇》,而是以《小猪佩奇》为原型改编的动画视频。与原本动画中温馨的家庭互动不同,此类视频中充满了暴力因素。
徐女士感到震惊:“我一直以为他看的是《小猪佩奇》,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内容。”让她更难以接受的是,视频中还包含有一些带有性暗示的内容。“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展示这样的内容!”
记者搜索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爱奇艺等各大视频平台发现,多个带有“儿童”“亲子互动”“游戏”标签的频道发布疑似“儿童邪典”视频。视频对芭比娃娃、小猪佩奇等卡通形象进行二次加工。此外,部分平台还有真人扮演类的所谓“趣味游戏”频道。
打开用户主页,可以看视频封面中有很多小朋友舔棒棒糖、冰淇淋的画面,还有成年男性用香蕉、榴莲、香肠等物品摆出不雅姿势。翻阅视频列表,记者发现了一些成年男子与小女孩围绕棒棒糖做游戏的内容。
打着“识物识色”“亲子互动”“扮演游戏”的幌子,在看似日常的视频场景中,充斥着酗酒、抢劫、绑架等暴力恐怖的内容。
此类视频的画面色调鲜艳,充满动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表示,鲜艳的颜色会激活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其兴奋程度。“儿童邪典”视频正是利用夸张的色调、动感的节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儿童邪典”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色情、血腥、暴力视频,一般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包装成为血腥暴力或软色情内容,甚至是虐童的动画或真人小短片。这些内容以教育孩子为幌子,掺杂一些不适宜儿童观看的视频,扭曲未成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一个时长3分钟的小短片中,会穿插几秒不良镜头;很多视频会打上“亲子互动”的标签;部分视频没有台词只有欢快的配乐,家长如果不全程陪同观看,往往很难察觉。一位来自广州的家长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自己的女儿有时会主动要求看这类视频,“在她看来,可能只是觉得很有趣。”对此,这位家长表示很担心。
除了视频之外,记者还发现了大量令人不适的网络小游戏。
在“2436小游戏”平台上,一些标注着“儿童”“女生”标签的游戏频道里,记者却看到了一款名为《艾莎公主剖腹产》的手术游戏。游戏配乐阴森,充斥着血腥画面,游戏中还需要用到手术刀、剪刀、针筒等道具。
记者注意到,一款名为《打屁股》的游戏高居排行榜首位。游戏中,玩家需要掀起女生裙子,褪下其内裤,并用手、鞋、皮鞭等道具拍打游戏角色的屁股,通过这些操作来“得分”。也就是说,玩家在游戏内的这些行为,是有“犒赏机制”的。一旦孩子接触到这些内容,既会上瘾,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游戏内的不雅动作。
杜亚松表示,学龄前的孩子认知事物都是具体化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但又缺乏辨别力、自制力和抵御能力。在他们认识世界的早期阶段,接触具象的暴力、血腥、恐怖的信息,会对儿童的价值观以及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并不是主动搜索到上述视频和小游戏的。在观看了普通动画片后,平台会自动推荐相关主题的视频,在推荐广告位上也会随机出现一些站外的小游戏链接。单条视频的完播率越高,推荐此类内容的几率也就越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方师师表示,互联网通过算法推荐的形式,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持续地给儿童推荐类似的内容,同质化会非常地强。“我们一定要警惕,算法有可能会导致的这种传播的效果增强,特别是负面的效果。”
2017年,“儿童邪典”视频在美国引发关注,某社交媒体上超过50个频道被封禁,15万条以上视频被删除。2018年,类似的视频渗透进国内,引发舆论关注。相关部门及各大平台先后发布声明,对“儿童邪典”内容进行专项治理和防范工作。
但是,完全清除此类视频并不简单。海量的数据给视频平台的审核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尤其是对于用户自主上传的视频,其数量更不可控。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邪典”带来的可观流量和广告收入才是平台对其“视而不见”根本原因。
许多家长反映,他们正在对相关视频和游戏进行举报,同时也希望平台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主动下架相关内容。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对内容审核不力的平台采取严厉措施。毕竟,呵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