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地处“中原粮仓”的河南新乡辉县市占城镇王官营村反而闲了下来。
2021年10月15日,“7·20”特大暴雨已过去三个月,王官营村大片田地仍没于水下,水面露出截断的玉米秆。入夜,大片村舍陷入黑暗,唯有村南一片“湖泊”反射远处偶尔投来的车灯光亮。村民说,在暴雨前,那“湖泊”还是一片农田。
村支书证实,王官营村四千亩农田悉数绝收。这样的秋收境况,在河南灾后并非孤例。
9月27日,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今年特大洪涝灾害对河南农业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515万亩,其中成灾978万亩,绝收521万亩。我们的秋粮会有一定程度的减产。”
10月中下旬,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三个月前受灾严重的两座豫北县城(县级市)——新乡辉县市与鹤壁市淇县下辖的十余村。其中一些地方,洪水已退去多时,拖拉机犁过干燥的平原,黑色土块被低低抛起又落下,盖过遍地玉米残茬,那意味着来年夏天小麦收获的希望。
但在另一些村落,田地依旧湿润,一脚踩过地块便会下陷。没有作物能在这样的田里生存。村中靠卖粮维生的农民,他们的心情也像田间湿润的泥土,沉甸甸的。
“7月份特大洪涝灾害,导致特别低洼地块和蓄滞洪区严重积水,各地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10月15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做客河南政府网《在线访谈》栏目时介绍,9月下旬和十一期间,河南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造成大部分土壤偏湿、部分地区农田积水,给秋收、麦播带来很大困难。
王俊忠说,截至10月14日,河南省作物已收获1.08亿亩、占播种面积的91%,“从收获情况看,尽管秋粮有一定程度减产,但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产区,2020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突破1300亿斤,达到1365.16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19%。
地里还能攥出水来
对于辉县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王松而言,特大洪涝灾害已经过去三个月,推进农业生产恢复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依然是给田地排水。
“这个水灾,老一辈人都说千年不遇。”在王松的记忆里,辉县市只在2016年发过一次大水,但远没有2021年这样严重。
在7月的一天时间内,当地下了往年近一年的雨。据新乡日报,2021年7月17日8时至22日6时,新乡市小时雨强和累计降雨量均超过该市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22日6时,市区牧野乡观测点水量达514.6毫米,而新乡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3毫米。
三个月过去,水灾对农田的影响依然清晰可见。
10月16日,辉县市飘起小雨。午后,张亦弛夫妇又到王官营村村南自家的七八亩地里去查看。还是老样子。玉米残茬铺了一地,田东头还挖出一个圆坑,坑里满是下不去的积水。张亦弛知道,表面上,田是干了,可要是往下挖几尺,地里还是能攥出水来。
辉县市多个村庄情况类似。前卓水村的水位三月难降,几近涌出下水道,与地面平齐;田边的积水汇成小溪,没过村道。任村为了加速排水,一位农户不得不在田中央开出一道沟渠;表面干涸的地一分开,两侧田土的水分就汇聚于沟底,又缓缓流向低处。
为了帮助农田排水,辉县市农业农村局出动了设备与人力。而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在地里挖边沟。
“我在地里面挖一个比较深的边沟,水排到沟里头,把田地晾晾”,王松说,“地里一没有水,这马上就种麦了。”
在一些地势稍高的村落,田地已然晒干。陶村2700亩地,据村支书说绝收了至少三分之一。所幸,拖拉机逐渐开进排干了水的田地翻土,从穗上掉落的玉米粒已经在地里生根发芽,长出膝盖高的小苗。
但在诸如王官营村这样受灾严重的村落,边沟里的水排不出去,成为死水,几乎与道路平齐,田地依然未干。
对于这样的难题,王松也表示,眼下没有太多办法。农田边沟内的水需要排入像卫河这样的河流中,而这需要多方协调,等待河流开闸、水位下降后,才能用水泵将地里的水抽出、排入河流。
王俊忠在《在线访谈》栏目中介绍,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排除田间积水,一是创造条件促排水,加强水库、河道水情调度,为排除农田积水创造条件;二是组织力量排明水;三是开沟散墒除暗水,对明水已经排除、田间湿度过大的地块,组织动员群众开沟散墒,排除田间暗水。到10月14日,河南全省农田积水面积已降至41万亩,较9月26日减少384万亩;据水情农情调度,预计10月25日,河南基本完成农田明水排除工作。
10月27日,南方周末记者再度来到王官营村,看到村南“湖泊”已经排干,露出农田。但明水排完还有暗水,一位村民说,这片田“要种还得十天半个月左右”。
“以丰补歉”
9月下旬以来,从豫南到豫北,农业大省河南都在抢收秋粮,尽力在这个特殊年份实现“颗粒归仓”。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10月19日,该市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李世民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21年漯河洪涝灾害比以往都严重。7、8、9月,漯河都有持续四日的大暴雨。农民田地里的水还没排干,就又来了一场暴雨,这对田地作物影响较大。
按照往年正常情况,玉米的亩产量大约在600公斤,但2021年长得比较好的,每亩也只有400公斤,很多地方甚至达不到200公斤或者绝收。据李世民估计,整个漯河秋粮玉米绝收面积应该在20万-30万亩左右,补种改种的面积与绝收面积差不多。
另外,李世民说,按惯例,现在本应完成秋粮的收储,但目前还有很多农田有深达10厘米的积水没有排出,玉米收割暂时无法完成。
豫北的情况更为严峻。与王俊忠一同做客《在线访谈》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原副组长郭天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洪灾过后,他奔赴河南多个地市调研农业生产情况。他观察到,蓄滞洪及低洼易涝地区的积水对秋粮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土壤水分饱和,土壤过湿,影响这个季节的收获”,而“连续降雨,低温、(少)光照,对后期产量也会有一定影响”。这些现象,大多集中在豫北地区。
鹤壁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朱志清对南方周末记者直言,经过7月底的洪涝灾害及后来数次大雨侵袭,鹤壁的蓄滞洪区有八十多万亩地被淹,秋粮相较往年减产约64%。在鹤壁市淇县石桥村,一块名为“淇县洪涝灾害高标准农田设施受损情况”的展板显示,淇县耕地面积达32.8万亩,其中因此次水灾损毁面积达31.51万亩,涉及9个乡镇。
粮田减产的信号传导到豫北多地的粮食收购商身上。多家来自安阳、鹤壁、新乡的粮食收购商表示,2021年秋粮收购量预计有所下降,下降比例从三成到一半不等。
安阳市安阳县一家粮食收购点的工作人员在10月10日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玉米收割仍在进行,但因雨水不断,收购量预计下降20%-30%。同一天,安阳市汤阴县一家粮贸公司的工作人员也称,由于连续十日降雨,地里积水,玉米仍无法收割;再加上7月暴雨导致的减产,预估秋粮玉米收购量要下降一半左右。
辉县市吴村镇落安营村附近,一家种植合作社的仓库里,玉米堆成了小山。但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仓库里这一百万斤玉米连往年收购量的一半都不到,且都是从省内其他地方拉来的,“落安营村没有,一颗(都)没有”。
“河南整个秋粮面积有7500多万亩,受灾面积大概是1000万亩左右,是局部性的,不是河南全域性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河南受灾的秋粮作物长势确实比较差,但是没有受灾的六千多万亩秋粮作物,因为2021年雨水比较好,其中的旱地作物玉米长势还是非常好的,“能够以丰补歉,弥补部分损失”。
抢出来的生计
10月15日,南方周末记者走访豫北农村时,经过占城镇小占城村的一片玉米地,两名农妇正拨弄着地里仍未收割的玉米秆。玉米穗结得并不多,她们需要仔细搜索好几株玉米秆,才能掰下一根玉米棒子。到临走时,麻袋里的棒子也不过是填了个底。
一位农妇说,这不是她们自己家的玉米地。“淹了,人家不要了。”她们赶来捡个漏。另一位农妇拿起刚刚掰下的一根玉米棒子,数了数上面的玉米粒,一共五粒。
“我们当时提出来,能多收一颗是一颗,多收一亩是一亩”。郭天财说。
王俊忠也在《在线访谈》中介绍,“三秋”期间河南省共准备各类收获机械20.5万台,并坚持一区一策、分类收获。一是对适宜机收地区,抓住十一前后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加强农机区域调度,抢时收获;二是对土壤偏湿地区,紧急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械、动员规模经营主体改装机械,创造条件进行抢收;三是对积水严重地区,动员农民人工收获,组织帮扶队伍帮助困难农户抢收。比如安阳市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20万人次,帮助群众抢收秋粮。
如今,除部分沿黄水稻和红薯、蔬菜等晚茬作物外,河南秋收工作基本结束。鹤壁市农业农村局一位工作人员也在10月25日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鹤壁)现在秋粮已经收获99.14%,秋粮收获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秋粮收获背后,有豫北农民从减产、绝收的农田里抢出生计的尝试。
吴村镇邓城村村民王年永算是“幸运儿”。她承包了50亩地,其中在村北的十几亩因为地势高而躲过一劫。纵使玉米因为多雨生了锈病,原先能产一千一百来斤的一亩地,临了还能打八九百来斤的秋粮,已经算是村里亏得少的。据一位村中老人的估计,淹过膝盖的水,至少要使邓城村秋粮减产三分之一。
并非人人都有王年永的运气。一位前卓水村村民在8月中旬抢收了当时还泡着水的三亩地。如果再不收,玉米非得叫被太阳晒热的水烫坏。
机器进不去,她就自己下水把玉米背出来。她听说,要是雇人来收,一个人得付一百元。但她实际见到的情况是,这活儿“打钱都没人干”。
一位占城镇师庄村村民也亲自下水,把玉米放进盆子里,一盆盆往外拖。四五亩地,每亩竟也叫她抢出了七八百斤的玉米。这批玉米虽然发白,倒也还能吃,不过能卖出怎样的价钱,她心里也没底。
与秋粮减产、品质不佳相比,地块绝收更是农户们难以承受之重。
小占城村村民冯惠吉已经不再种地,可村中土地大规模绝收还是给她添了堵。她家的四亩多地,两年前就流转给了其他种植户,一亩地一年承包费六七百元。2021年玉米收不上来,下一季的小麦也因为地湿种不下去,种植户的承包费至今没有给她。
冯惠吉没打算去要。流转、承包土地的都是乡邻,彼此熟识,“都是农村人,你得同情人家。没有收,人家去哪给你钱?”
绿豆与白菜的希望
受灾地块抢收秋粮后,如何进一步减少及挽回损失?一种途径是补种或改种生长期短的作物。
8月6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加强灾后防疫、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对受灾农田追肥每亩补助25元,绝收农田补种改种每亩补助50元。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河南全省绝收地块已改种农作物257万亩。一位淇县的农业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淇县约三分之一的受灾地块符合改种补种的标准,这些田地改种补种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但农民们在改种补种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
张亦弛夫妇已经拿到了每亩地19元左右的补助。只是,手握补助,他们依旧无事可做。一来,补助费用偏低,“顶多也就是种子的钱”;二来,王官营村地块太湿。张亦弛估计,白菜、萝卜和绿豆现在都种不上,下一轮小麦更是没法播种。
对于已经改种的农田,成效如何尚待观察。王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补种与改种作物,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仅仅是提出建议,老百姓还是有他们自己的习惯。
10月15日,陶村一块田地在玉米秆的衰败黄色中夹杂着几小片绿色,那是灾后补种的绿豆长出了苗。但一位老农担心绿豆能否成熟,“农时不对”,按照他的经验,绿豆应该在夏至前播种,如今天气冷了,“(绿豆)长不成”。
这块田属于陶村一位种植大户,他的妻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家一共承包了400亩地,水灾造成约80亩地绝收。政府提倡改种生长期短的作物,下发了绿豆种子,又给了每亩100元的补贴。8月,他们种上了几十亩绿豆,如若无法成熟,便计划“弄到地里面”充作肥料。
“这咋的不能(成熟),都出来豆荚了”,在自家田里也种了两亩多绿豆的陶村村支书曹启富说,“就是比较晚一点儿”。
“绿豆被农业界称作‘救灾保收的轻骑兵’,生长期只有60天左右。”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霍清廉在8月11日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介绍,绿豆在气温低于16摄氏度时停止生长,结合河南省目前的气候情况,灾后抢种绿豆还有80天左右的生长期,很有希望得到收成。
石桥村种植大户韦曳舟在300亩绝收的玉米地中,改种了100亩白菜,每亩成本200元。8月中旬播种,一个月后地里长出一拃长的苗,看起来很有希望。然而,9、10月鹤壁连下暴雨,白菜被泡了四五回,彻底烂在了地里。如今赶上播麦时节,韦曳舟只能把白菜翻在地里当了肥料。
夏粮抢播战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要保住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郭天财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洪涝灾害侵袭的年份抢收秋粮不易,力保来年小麦收获更是难题。
“河南现在也开过不少会议研究,我们制定了一些技术方案”,郭天财说,“大灾之年,确保麦播面积不减少,力争麦播质量不降低,能够实现2022年夏天有个好收成,这是我们河南主要的任务”。
据前述淇县农业官员的预计,2021年淇县小麦播种大约会推迟到10月底至11月初,延期10天左右。朱志清也预测,鹤壁市小麦播期会由往年的霜降前后,延迟至立冬。
王年永是已经开始下一轮小麦耕作的受灾农户之一。10月17日,她在村北的地完全排干水,已经播上了小麦种子。她一面拿耙子把土堆成一道垄,一面思索着麦播的最后期限。“最迟过了霜降,种迟了冬天(苗)出不来,那就减产了。”
韦曳舟的田地也即将开始下一轮播种。因水未排完、地未干透就播种,他担心2022年收获时,每亩地还得减产几百斤。
郭天财在《在线访谈》中介绍,如果未来没有全省性大范围降雨,预计除豫北蓄滞洪区和地势低洼积水地区外,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在适播期下限前后都能够完成麦播任务,这些麦田是全省麦播的大头,不会影响产量。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排水较好、已经没有明暗积水的地块,应当加快玉米腾茬与整地,在适应播期内高质量播种。而对于超过适应播期播种的晚播小麦,应当采取科学选种、高质量整地、增加种植密度等一系列措施。
郭天财预计,河南超过当地适播期之后再播种的晚播小麦大约在900万亩,如果应变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对产量影响不大。对约500万亩的更晚播麦田,在苗期和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2022年也很有希望获得较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