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与在美华人的处境和发展 ——莫天成讲座精彩解答 3月17日晚,应美中工商协会邀请,美国劳工部前副部长级财务总长、美国国家中国园基金会主席莫天成先生(Samuel Mok)在线发表英文演讲。莫先生以“美中关系与在美华人的处境和发展” 为主题,结合国际热点事件,就美中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在美华人面临的处境和应有的立场。讲座在zoom平台线上直播进行,美中工商协会会长Edward Lee等嘉宾出席了讲座,Sean Luo先生详细地介绍了莫天成先生的生平成就。讲座中,莫先生从美中关系切入,探讨了美中贸易、台湾问题、在美华人的身份认同与职业发展,华二代与华人社团等话题。 历史是照向未来最好的镜子,莫先生首先以史为鉴,回顾了从近代一直到现代中美两国的历史性事件,讲故事一般,将两国关系的百年变迁娓娓道来。他生动形象地将美中关系比喻成一条路,路况时好时坏,路上也不免坎坷崎岖,千回百转,但始终围绕国家利益而展开,对此莫先生提出了剖析两国关系时尤为重要的两个角度。 第一点是关于中美两国的核心冲突。美国自世界大战起,逐渐成为世界一号强国,制定了许多的游戏规则,而随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单极化的世界变成如今的多极化世界,这样多极化的局面对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挑战。第二点是工业革命。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得机遇者得天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美国等国家抓住了机遇因此崛起。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电脑、互联网等科技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的浪潮,随着人工智能、加密货币等各领域的迅速发展,我们也来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中美关系正式在这样的大国竞争背景下展开的,而不像当初英美两国间存在长远的历史渊源,中美在人种、语言、宗教、文化上并不如英美相近,因此冲突难以避免。只要多极化世界存在,中美关系的核心冲突就存在,正如拜登总统提出的3C原则 (Competition, Confrontation, Cooperation),竞争与合作将始终贯穿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贸易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早在1810年中美贸易便已开始,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与进出口快速发展,把大量人口变为生产的劳动力,堪称创造了奇迹。但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世界各地包括美国人民可以从中获益,用低廉价格买到各种日用品,但另一方面,过度的依赖进口会为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有些产业不能过度依靠进口,这并不是对其他国家的歧视,毕竟美国政府应以美国利益为先。 莫先生表示,近些年来中国也在产业升级,制造业慢慢转移到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疫情后一些大公司回流中国。至于什么样的公司和产业会留在美国,问题的答案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另外莫先生指出,对于想在美国打开市场的中国企业,本土化非常重要。他以在美制造的丰田汽车为例子,再次强调了外国企业在打开美国市场时应努力本地化,长远打算,融入主流。 看清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本质,许多国际热点问题也可以由此得到清晰的思路,台湾问题也不例外。莫先生指出,美方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也已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处理台湾问题时,美方也会将以国家利益出发做出判断,如果问一名普通美国民众是否愿意主动牺牲自己,远离祖国去保卫台湾,他们又将作出怎样的回答,我们心里都有数。因此,莫先生并不认为中国会 在短期内因台湾问题发生武装冲突,危险也在不在于中美,台湾的未来始终在台湾的领导者手中。 谈到移民,莫先生表示,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亚裔移民是全美移民中人数增长最快的。作为移民,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母国中国都有深厚的感情,中美关系以多种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莫先生给出了明智的指导和建议。他将移民比作婚姻,把母国比作是娘家,但是生活就像是开车,应该是向前看,不能总是像后看。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身份认同,需要知道我们自己是谁,由此自我定位恰当地开展生活,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莫先生在此还特意推荐了Wen Ho Lee 的相关著作My Country Versus Me,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阅读探讨。 莫先生说道,以前的移民模式已经改变,移民逐渐从熔炉模式(Melting pot)变成沙拉碗模式(salad bowl),每个移民有自己的特点,以后的美国也会是这样。因此我们心中要有数,是要做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American Chinese), 还是做有华裔血统的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如果是后者,就不能再生活在自己的中国方式里,而是自我融合进入主流社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华人在职场的发展。莫先生鼓励华裔听众,不要轻易地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亚裔背景,让它限制我们的职业发展,相反地,职场上应少抱怨,多积极融入。想要在职场上有所建树,就要做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计划性地让自己成长。 对待华二代也是如此,许多华裔父母面对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常苦恼如何让孩子们从容面对中美不同的文化,莫先生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代移民的育儿经。他建议父母,不要拿自身的成长经历去限制孩子,用自己的单一标准去要求孩子,或者把中国的成功经验强加在华二代身上,例如那学校排名去定义孩子的成功。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兴趣发展成职业,做到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