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與出版之必要 七月十七日華府作協(2020-2022)工坊班迎來本屆最後一堂課。我們有幸請來作協的常青樹,2000年-2002,2004-2006年的兩任會長,在文壇做出重大貢獻的華府著名作家韓秀,親臨指導。本次課也是繼2020年疫情爆發後在位於馬里蘭州蓋城僑教中心第一次舉辦的實體和網絡同步的工坊課。 這還得益於韓老師的做事之堅持和雷厲風行。二月我與老師聯繫,希望老師能在六月中旬將上課大綱和對學員要求等發出。兩封電郵溝通後,就驚喜地在我的郵箱裡看到韓老師親切的答覆,「如果可能,我希望與學員們當面談,隔著電腦,實在是差太多了。三個小時,希望學員們有收穫啊! 我就來談談『文學寫作與出版』待我擬好大綱,馬上寄給你。」 首先,韓老師談到,「出版並非文學寫作之目的,出版乃文學寫作得以流傳的必經之路」。老師尤其強調紙本書的出版,這就要了解處在上游的作者,處在中游的編輯和出版社以及下游甚至出海口的讀者之間有趣的關係。她以最近發表在「書.人生」專欄裡一篇題為 「日常」近2500字的文章談起。 「這是誰?」 「普希金。」 「普希金是甚麼人?」 「俄國的大詩人,《葉甫根尼‧奧涅金》就是他寫的。」 文章的開頭是到訪的兩位賓客之間的對話,由此老師逐步引伸出,「人生的際遇和距離有多遠?比從地球到月亮還遠,好像各自生存在不同的星球」。從約稿到定稿,只花了她十天時間。「今日事,今日上午畢」,自做過手術之後,才對自己放寬幾個小時,「今日事,今日下午兩點做完」,這樣她就搶出下午和晚上的時間進行大量閱讀。 韓老師一貫作風,乾脆利落,效率和細節兼顧,才成就了她為海內外華文報刊撰寫了四十個專欄的記錄。她每年從台灣購買三到四百本書,一個月閱讀十到十二本,然後選一本寫書評。從一張照片,從書,人生以及日常其它聯想很多。讀書最是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去寫。她從艱難、黑暗和不人道的狀態,活下來,從病痛,意外事故等走出鬼門關,磨練了她堅韌的生命力。 韓老師從一九八三年開始華文文學寫作,出版小說,散文集、書話,藝術家傳記等五十五本書,還多次獲獎。她大略地講述了一些創作的來龍去脈和心路歷程,就在2002-2012十年間,在疾病纏身的狀態下,仍然完成了十七本著作。她特別提到作為文學人身分寫藝術家,投身藝術家傳記工程及藝術史是要有熱情和機緣的。在寫第一本藝術家傳記《林布蘭特》時,她對林布蘭特研究了十五年,才開始動筆。之後就一發不可收,《塞尚》,《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格雷考》《杜勒》一系列扣人心弦的藝術家傳記問世。「文學與藝術不同於其它,不會泯滅,無論五百年前還是五百年後」。她穿梭於歐洲文藝復興與今天之間,她體驗超越生死的美好經驗,成就了她的短篇小說集《倘若時間樂意善待我》。《風景線上那一抹鮮亮的紅》則是十二年散文精選。正如老師所說,「很多事要經過很多年才能達到效果」。 關於文學寫作,韓老師精辟地總結五之必要:「讀書之必要,情感之必要,熱情與紀律之必要,選題之必要和簡潔之必要」。 關於投稿、出版之前的準備工作,她強調,「慎選篇名、書名;文字精準、標點正確,頁碼清析,再三認真校對、修改,截稿期之前提前交稿以及與編輯溝通,有問必答」。 對於文學寫作者修身養性也給出二帖,「清心寡慾,遠離功利;勤研科學、數學、邏輯學、哲學」。 線上線下問答結束後,我們留下本屆工坊師生線下第一張合影。韓秀老師露出溫柔欣喜的笑容。考考讀者,猜猜誰是攝影師?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韓老師今日上課之精髓 --- 寫作,細水長流;出版,力求完美!七月十七日,我們歡聚在一起。。「七是幸运的數字,希望我們有一場充實而有益的交流」。韓老師對本次授課的期望值盡在微笑中。 撰稿人:高霞 (前排從左到右華府作協現任會長王志榮,韓秀老師和下屆會長姚志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