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浮云遮望眼 —- 古土现代诗歌讲座侧记 风行 立秋带来了一丝凉意,华府诗友社也适时为诗友们送来一阵凉爽惬意的诗风,于8月28日晚上8点推出了著名诗人古土先生的《现代诗歌的创作困境和出路》讲座。五十余名诗友闻讯而至,可谓一场盛会。 古土先生少时便因诗而出名,18岁在上高中时就开始写诗。青年时因诗而扬名,大学期间创办《星光》诗刊,在北京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年更因屡获美加诗歌奖项而著名,近年来又因创办湖畔书院,设馆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诗词而传名。虽然他的本职工作是新闻出版,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于诗歌的热爱让他沉浸其中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令人折服的造诣。
古土先生以两个类似人类终极思考的哲学问题开场,诗歌从哪里来?要往何方去?他介绍了诗歌最初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与歌和舞联袂而生。自《诗经》后长达两千年间,诗是中国文学中除散文外唯一的体裁,而风(国风-
诗经)骚(离骚)则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古土先生不仅能对中国诗歌追根寻源,也熟谙世界多个盛产诗歌的国家诗坛的发展规迹。他从古希腊最著名女诗人萨福,谈到文艺复兴之后在德、法、英、俄等国家出现的各种诗歌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 古土先生接着指出,诗歌已从最初的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发展成为如今的自我修行和格物思考的媒介,甚至成为一切创意事业的基础和核心。最好的例子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想象已被现代的高铁和飞机所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梦想也已经被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变成了现实。新的诗歌流派不断涌现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不变的是诗歌应具有神秘性、智力性、和启示性。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移情、通感、联想、各种比喻(明喻、隐喻、略喻、转喻)和升华等技巧。他特别强调,诗歌的重点随着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抒情、寓理、和赞美的方式和手段在现代诗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如同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之角一样。大部分是隐藏在水下的非理性部分,即:冲破逻辑思维、定势思维、职业思维等思维方式的束缚,用带有悖常性的诗性思维去认识和描绘这个世界。 虽然现在喜欢写诗的人越来越多,但古土先生认为当代华语诗人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对白话诗与自由诗的误解,认为现代诗的创作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现代诗歌的门槛虽然较低,但要想写好也并非易事,因为现代诗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技巧。创作时应注意诗歌的音乐性、绘画性、和思想性,从人性逐渐升华为灵性,最后到达神性。二是翻译的局限。虽然现在中外和外中翻译的诗歌越来越多,但能够达到信达雅传神境界的却不多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诗歌的特质性,它不仅语言精炼,而且其寓意和思想性也常因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不同,翻译很难准确捕捉到原文的神韵。此外,它还要求翻译者不仅应是语言高手,还必须是写诗高手。三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诗者常常逃避现实问题,从而被边缘化。如何破解这三大困境,古土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但他指出,要想创新就必须做到陌生化,摒弃那些业已习惯的诗歌语言,方能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最后希望诗者能基于人类普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站在当代人类思维的最前沿,探索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奥秘。 古土先生精彩的演讲得到了听众们的高度赞扬。在互动阶段,大家纷纷表示,这个讲座不仅让爱好自由诗的诗友们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巧,明白了困境,找到了方向;也让写格律诗的诗友们得到了启发和扩展了思路,从而学习和借鉴自由诗的规则和技巧,不再仅仅限于传承,更应着眼于如何发扬格律诗。华府诗友社的干事雨文,借机给大家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她曾应邀写一篇诗评,翻阅收到的12位著名诗人的诗稿,却找到一篇满意的。直到翻阅至最后一篇诗稿时,她才突然觉得眼前一亮,终于找回了撰写诗评的激情,而这篇大作正是古土先生的。参加过古土先生在湖畔書院举办的诗词学习班的学员们,也一致表示极为佩服古土老师身居异国他乡仍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和诗词,而且教学有方、收获甚多。这引起了听众们对古老师的诗词学习班的兴趣,不少人主动申请加入此学习班。夜已深了,但诗友们的心却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