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APP团队 :做有趣有用的网民之友
《学习中国》APP的截图 北京4月3日电 (见习记者 苏贺) 日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和支持的“学习中国”手机APP悄然上线,主打内容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著作,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我们要把“学习中国”这个手机APP变成网民口袋里的图书馆,掌上的知识库,更要努力让它成为青年人的‘全天候自动化导师’。”主持研发的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常务副总编陈建才及其研发团队负责人接受的专访时表示。 有趣,打动青年 “不学习理论,怎么能认识它呢?不认识,谈何热爱?不热爱,又何来理论自信!”陈建才分析,长期以来,理论知识都是“板着面孔”高高在上,所以人们才会敬而远之。“当理论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大家自然就愿意学它、用它了。” 在新媒体发展的潮流下,人们学习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通过手机APP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中国”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记者随机采访了亲身体验这款软件的几位青年人,他们表示,总体感受设计简洁明了、内容饱满丰富。“不但有习近平的多本著作,还能够根据时间和地点两种模式找到习大大在某时某地的讲话”,一位网友表示,更吸引人的是在每段大约5分钟的“微课程”中,晦涩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动画片,十分有趣。 在陈建才眼中,青年人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时代话语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天生就喜欢谈论国家大事,之所以不喜欢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因为理论传播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是理论不好,是方式方法不对路。” 陈建才向记者介绍,在开发之前,团队的专家对年轻人和网民做过很长时间的深度调研,动态的实景地图和知识地图都是独家首创,不足五分钟的微课程视频也是根据网络阅读特点而专门录制的,“这是一个立体的、球形的不同于微博和微信的创新,”陈建才说道。 “知识地图是动态的,像玩游戏一样,逐级的点,让年轻人一看,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为了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接受,陈建才没少花心思。他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加入了很多创意,比如在实景地图上点击习近平地标简历,就会有一面红旗显示在地图上,再一点,就会弹出习总书记在某时某地的相关信息。 陈建才拿着手机认真地对记者说:“仔细去用,里面的东西多,内容非常丰富,从时间和空间覆盖了绝大多数的理论知识,远远超过一本书,或者一个网络专题的内容。” “学习中国”的团队及工作室。 张希迪 供图 有料,武装青年 谈到内容建设,陈建才自豪地笑言:“对于中央党校来说,最高端的资源就是专家,最大的优势也是专家。”为了让理论深入、精准、不断更新,5位中央党校的理论专家受邀成为“学习中国”的“智囊”。 “学习中国”内容负责人张希迪告诉记者,为筹建“学习中国”,他们从2013年就开始收集资料了,在三个月内开发了出这个厚重的APP,加班对于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17人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为的就是让内容丰富起来。 为了做这个APP,他们放弃了绝大多数的假期,张希迪的手机中至今还存着平安夜、元旦等节假日全员通宵加班的照片。在漫长繁琐的资料收集后,将数据整合成一棵简明扼要的知识树,这个过程中大家也会不经意间走上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路。 在技术人员的辅助下,负责内容建设的专家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抽取要点,组成知识框架,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审核修改后,再像装修房子一样,将内容一点一点地填充进去,每天,内容都在更新。 张希迪介绍,“学习中国”中一部分内容是组织专家原创,还有对其他大的网站的评论、相关专家的解读、国平等相对较好的评论都会放上去。 有用,服务青年 陈建才给记者绘制了一个全民学习的蓝图:“要让“学习中国”成为中国人的移动知识库,不仅仅可以在这里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学习其他各种各样的知识,比如传统文化、数理知识等。”在陈建才看来,APP模式是学习的“良方”,因为这契合人的思维习惯,便于记忆,趣味性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学习规律。 为此,陈建才带领团队申请了“学习中国”的国家级项目,未来,他们将用APP的形式拓展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为广大网民服务。 谈到为何选择党的理论作为“学习中国”的排头兵,陈建才说,“普通网民对于党的理论了解较少,以往的教材都像板起面孔的老家长。党的理论最难学,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其它内容的建设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对于“学习中国”受到热捧,陈建才理智地分析了原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自由,这与党的目标是一致的,青年人自然热爱喜欢。 陈建才表示,随着民族的富强,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满足后,人们必然要转向精神生活,构建“书香社会”就要培养全民读书的热情,用APP的形式构建一个对青年有用的移动知识库远远不够,要让“学习中国”成为青年人爱不释手的朋友,成为有问必答的全天候全自动老师,“只有普通大众与知识完全对接后,整个民族的理论自信才能建立起来,民族素质才能得到本质的提高。习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希望这款APP能为广大网民提供精神滋养和学习力量。”(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