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圆满的合唱演绎
华盛顿音乐会合唱团2023年秋季音乐会观后感
胡海平 2023年11月30日
今年11月18日周六晚,时值晚秋之际, 我们华盛顿三州接壤地区 (DMV) 的广大爱乐观众满怀期待地迎来了华盛顿音乐会合唱团 (CCW) 2023年秋季音乐会。记得一个多月前我有幸看到担任合唱团男高音声部杨朝先生写的《如果音乐是爱情的食粮》预览文稿时,倍感兴奋:从宗教歌曲到世俗歌曲,从意大利文、拉丁文和英文到中文,本台音乐会的曲目涵盖了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的诸多中外合唱曲目;音乐会的艺术水准固然可见,彭瑜指挥与团员们还将把本台音乐会免费奉献给我们,更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让我在音乐会前感到兴奋与期待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和彭瑜老师都是早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友,深受当时母校所给予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同时也知悉彭老师在校时所受到高水准的严格声乐训练。我在2022年首次聆听合唱团的夏季音乐会时,就已经对指挥与团员们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地追求合唱艺术的精神、以及他们所获得的丰硕成果赞叹不已。这次当我提前二十分钟来到音乐会现场时,停车场早已是满满的,可见观众们对这次演出空前的热情期待……
音乐会现场感受
本次音乐会的现场选址是在位于马里兰州 Bethesda 市的 Bradley Hills
Presbyterian Church。一进入教堂前门大厅即可见前面正厅演出台上耸立的大型管风琴设施,多达2,548根不同长度大小的声管(据该教堂网址介绍)排列得庄重整齐,两边各以大约60度角向侧前方伸展的大型镶板、前侧直指上方的两根方形长柱,与正厅数十英尺高的穹顶形成符合声学原理的音乐厅环境,使得坐在前厅观众席的人们无需任何扩音设备、即能清晰无损地聆听到合唱团以及独奏乐器的原声态音响效果。
据了解,这座社区教堂除每周的宗教仪式外,还每年定期举行多场合唱与器乐音乐会。显然,本次CCW合唱音乐会现场的选址是经过慎重考量的。
三首拉丁语歌曲
音乐会的开场曲目是十六世纪佛兰德乐派 (Franco-Flemish School) 作曲家 Jacob Arcadelt 创作、后由十九世纪法国作曲家 (Pierre-Louis
Dietsch) 改编的著名基督教颂歌 Ave
Maria (圣母颂)。虽然观众更为熟悉的是由巴赫-古诺、舒伯特、卡西尼等作曲家创作的其他版本,这次聆听 CCW 合唱团演绎的
Arcadelt-Dietsch 版本使我印象深刻: 这首人们常称为“天籁之音” 的世代名曲,不仅由女声部与男高音声部呈现出其原有的圣洁美,而且厚实沉稳的男低音声部更加强了乐曲的庄重感。
第二首是二十世纪法国作曲家 Maurice Duruflé 改编的天主教经文歌Ubi Caritas (处处皆仁爱), 将原有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配以丰富的和声,由混声合唱演绎。同样,指挥引领各声部紧密配合衬托出原曲的圣咏主题,这首有宗教历史底蕴的合唱作品演绎得纯真、虔诚,达到了改编版所追求的古典和声效果。以上两首歌曲均为无伴奏混声合唱,对团员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技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音准、乐感以及声部之间的紧密协调。毫无疑问,指挥与团员们都将这些要求做得严格到位、精益求精。
Dona
Nobis Pacem(赐予我们平安) 是合唱团呈现的另一首天主教赞歌,歌词来自拉丁语的弥撒,由美国合唱作曲家Mary Lynn Lightfoot 创作并配以钢琴伴奏。同样,这次演绎富有纤雅柔美、平和温暖的乐感。
两首意大利牧歌
这两首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歌曲,是当时针对主流的宗教歌曲而兴起的田园牧歌,主要抒发人们生活中的情感与故事。第一首 Matona, Mia cara (我亲爱的Matona) 由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 Orlando di Lasso 创作,团员们以独到的发音与旋律、节奏的贴合,生动而活跃地唱出了年轻士兵单恋乡村姑娘的炽热感情。第二首
Amor vittorioso (爱情胜利) 是由另一位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 Giovanni Giacomo
Gastoldi 创作的五声部重唱舞曲,团员们以同样的方式与热情,展现出原作歌者在舞曲紧凑律动中释放出的渴望胜利、追求恋爱的喜悦之情。这两首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牧歌同样是无伴奏合唱曲目,在指挥严谨而热情的带动下,团员们用活泼的旋律风格与饱满圆润的和声效果,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提琴独奏
穿插在合唱音乐会中间、由小丁老师演绎的三首大提琴独奏曲目,让我们深感耳目一新。 从台上满满的混声合唱到舞台中间的器乐独奏,这样的曲目搭配确实激发起了在场听众们的又一轮期待与热情。特别值得我欣喜的,是聆听巴赫著名的《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尽管有诸多的出色大提琴家录制和演绎的无数版本,小丁老师用他扎实的演奏功底和敏锐的乐感,把这部经典独奏曲目诠释得别具一格,尤其是他辗转如歌、张弛有序的演奏风格,为我们展示了欣赏这首巴洛克风格大提琴精品的独特听觉“视角”。另外,现场的声学设计也使得这首无伴奏组曲充分展示了大提琴独奏纯然而迷人的音色效果。
部分观众由于不了解巴赫的这部组曲共有六段乐曲组成,在每段乐曲结束时都给予鼓掌;虽然热情可见,多少还是影响了整部组曲的连贯性。如果节目单上提示一下组曲中的每段乐曲,演出效果会更好。
中文歌曲
本次音乐会别具民族特色的四首中文合唱曲引发了在场观众舒心的欢声笑语:首先上场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北风吹》,源于马可等中国作曲家集体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女声小合唱形成柔润舒展的和声效果衬托下,展示出纯朴、鲜明的河北民歌风格。《回娘家》则是演绎得既欢快流畅、又风趣幽默,引得全场观众开怀大笑。由男声小合唱呈现的《南屏晚钟》让人们感觉到,既便是同样充满诗意的歌词与曲调,也能抒发男歌者们对“她”们的思念之情。最后,《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合唱版把原本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大大提升为合唱艺术歌曲,不仅和声丰富流畅,而且对应风格的复调手法,不仅大大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也充分展现了指挥与团员们配合默契、曲到情来的声乐意境。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林女士的钢琴伴奏为这四朵绽放的中文合唱 “红花” 配上了翠绿的“枝叶”,达到了人声与器乐完满合成的整体效果。
英文歌曲
临近终场演绎的两首英文歌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首Danny Boy 是美国合唱指挥家Joseph Flummerfelt 根据北爱尔兰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曲,多在欧美的葬礼和纪念仪式上演唱,抒发对逝者深深的怀念之情。合唱团的演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鲜明的凯尔特音乐 (Celtic Music) 展缓而优美的抒情风格。最后一首由英国诗人Henry
Heveningham 作词、美国作曲指挥家 David Dickau 谱曲的英文歌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把本次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不仅是源于莎士比亚名言的曲名,还是彭瑜指挥对乐曲的独到诠释、以及团员们声心投入的演绎,都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的心灵,因为音乐的确是是抒发、弘扬人类感情的最佳艺术形式。
结语
这次聆听多首很有创意的中外文合唱作品,使我不禁由衷佩服由彭瑜指挥严格挑选、精心训练合唱团员的总体音乐素质。比如,节目单上列有多位新增的有美国歌手在内的男低音声部成员,都是经过彭老师仔细试听后认可而录取的。合唱团的中、英、意和拉丁文的发音,可以说是字正腔圆,每位团员达到了应有的音准与乐感,力度变化把握适宜,能够准确理解并做到指挥对每部作品独到、严谨而富有热情的诠释与要求。整体而言,彭瑜指挥的手势与肢体语言自如得体,时而像高山瀑布、时而似行云流水,时而纤柔儒雅、时而激情绽放,充分发挥调动了合唱团的整体乐感。用行话来说,好的指挥一定能引领出好的乐队,合唱艺术更是如此。
再者,彭瑜指挥与每位团员牺牲大量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乐谱、精心排练各声部以及整体协调配合,致力达到最佳乐感与演绎效果。他们对合唱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奉献值得大家赞誉,实在是可喜、可贺、可敬!我们热切期待 CCW 合唱团下一期精彩纷呈的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