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别人家的学校。据媒体报道,12月1日至31日的每天早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三大校区十个食堂推出700份“一分钱爱心能量早餐”。无独有偶,南京财经大学近日也推出“免费早餐”,11月22日起至学期结束,每天向学生发放200份,学生6点半开始到指定窗口刷校园卡、校园卡二维码或刷脸即可领取。
这样的“免费早餐”主要服务于早起的学生,至于学生为什么早起,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这些人肯定是努力学习的好学生。高校推出“免费早餐”,往小了说,就是让学生得到一种特别的奖励;往大了说就是培养学风,以此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不过,上述两所高校的这种举措,似乎都只是短期政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政策到12月底就结束,而南京财经大学的类似政策则延续到学期结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置?从政策的实用性来说,可能严冬将近,气温下降,学生早起的积极性难免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个节点“免费早餐”激励的价值会更大。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不过是临时起意,高校心里也没底,政策到底能不能精准服务到他们想激励的学生,如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或许就可能彻底终止这样的尝试。想象一下的话,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比如说,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动力来享受“免费早餐”,如果这样的话,会不会背离了高校的初衷?这并不是说这部分学生不应该得到支持,而只是说,可能在高校的设想中,“免费早餐”是一种激励而非资助性质的行动——接受“免费早餐”的对象,首先是一群能早起、爱学习的学生,高校不希望学生只是图免费而领取这样一份早餐,尤其不能接受吃完继续回宿舍睡大觉。
可能在外界看来,这种探索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在于,“免费早餐”需要相应的成本支持。高校食堂普遍都是市场化运营,高校当然可以通过补贴来做“免费早餐”,但毕竟涉及钱的问题,高校是不是有意愿和能力来做这样一件事,恐怕要打一个问号。拿出一点钱来做“免费早餐”,是否可行,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单纯算账的话,即便一年四季都搞,成本也不会太大,学校预算挪一挪,想必就很容易解决钱的问题。当然具体情况可能更复杂,这种分析或许只是一厢情愿,毕竟,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可能早就有高校作出类似的尝试。
两所高校的“免费早餐”政策倒给了我一些其他启示,那就是,外界对高校的捐助或许可以往这种实用的方向去探索。过去我们看到很多校友对学校的捐助,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捐助的数额,至于钱怎么花,关注度就要低很多。试想,如果校友们捐助设立“免费早餐”,想必也是不错的尝试,捐助数额尽管不会太大,但起到的效果,学弟学妹们所得到的实惠,是看得到的。
无论是奖励爱学习的学生,还是补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很有必要,个人觉得,“免费早餐”要激励什么人,这个问题其实无关紧要,没必要把问题看得太细。何况,如果要加强激励,以此培养高校学风,也可以设置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校的“免费早餐”就这样规定,如果学生本学期平均绩点≥4,还可领取定制保温饭盒或保温杯的“学霸专属福利”。看起来奖励似乎小了一些,但这的确是一个方向,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将“学霸专属福利”设置为一份大餐,相信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