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与“生逢其时” 希望中文学校泰城校区小记者班 符亦蓝 指导教师 陆强
我们对杜甫并不陌生,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他活得就像一盏灯。杜子美曾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七龄思即状,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及至中年,虽目睹山河凋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但待到自己垂垂老矣,却依然哀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这般千古风流人物,漫漫人生的数十载却活在,可以称之为“生不逢时”的逆境之中。
杜甫的家境可谓是十分优越,所谓明日之子也不为过。他出生的家族曾被誉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而自己的外祖父母乃李唐皇室的直系血亲。以显赫的家世为基础,十四五岁的他便“出游翰墨场”;少年时期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而此时的玄宗还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天子,大唐帝国的光辉照耀着他的每个子民。 这昂扬且浪漫的时代精神当中,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远离故土,去饱览壮丽的山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杜甫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而彼时稚嫩的他对一切都充满希望。在齐赵登临泰山,遥望八荒时写下千古绝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刻他看见的,不仅是钟灵毓秀的天地,更是他自己的大好前途,一份独属于青年人的无谓和雄心。 直到留下“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佳话后,35岁的杜甫终于决定去长安求仕,而他人生的拐点也即将降临。杜甫的求仕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但他尚且有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信,哪里会料到接下来的十年竟会是一场漫长的困局呢。那场千载难逢的“恩科”考试,被权倾朝野的李林甫以“野无遗贤”草草收场后,给年轻的杜甫泼了一盆残酷又可笑的现实的冷水。看着唐王朝的政坛不再清明公正,看着自己怀才不遇的苦楚,看着众生的命运如同浮云般飘零,或许杜甫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生逢其时”了。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没有薪俸积蓄的杜甫日渐贫困。为了生计杜甫放弃了他的科举之路,开始学起高适,向达官贵人干谒投赠。可这些诗无一例外都落了空,只剩杜甫日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可除了将尊严丧失一地,什么也没有得到。此时他饱受饥饿和寒冷,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到头来却只能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公元705年,54岁的杜甫乘舟南下,乱世已磨灭了他年少时仅剩的心气,使他成为了苦不堪言的老人。在那辗转难眠的夜晚,他却提笔写出青史留名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漫天繁星的夜空之下回望自己的一生,年年流离的岁月究竟何所似?是江中伶仃的孤舟,还是天地间流浪的沙鸥。他曾是一个受尽上天荣宠的少年啊,奈何命运多舛,四十年后竟落得此般田地。 回顾杜甫经历的种种,要用怎样的词藻才配得上诗圣昔日的颠沛流离呢?若没有水深火热的日子,没有彻夜难寐的夜晚,没有饱经风霜的心神,杜甫可抵达今日之成就吗?当年的天之骄子诗词造化不容小视,可诗句到底是该华丽雄伟,还是该朴实淳厚,或许并无绝对的答案。我们能说年轻的杜甫生不逢时吗?腰缠万贯,天资过人,志友相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可待到曾经的鹏程万里不复存在之时,“床头屋漏无干处”之时,落笔却是扣人心弦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亦可造时势。盛世有盛世的英雄,而乱世则出乱世之英雄。我们不能以“生不逢时”为托辞,妄图强调“生逢其时”的重要性。真正的八斗之才,无需尚好的时代修饰,只身孤影便能立身扬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