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电影《食神》在内地重映,距离该片在香港首映已相隔28年之久。
以往,每有周星驰电影重映,观众总喜欢把那句“欠周星驰的电影票该还了”挂在嘴边。与以往不同,此次《食神》重映这种呼声弱了很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影片票房上的表现疲软——上映6天,累计票房仅530多万,预测内地总票房842万。对比2015年的《功夫》重映斩获超2500万票房,2017年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斩获超1.7亿票房可谓今非昔比。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不禁感慨:周星驰没有票房号召力了吗?
《食神》上映海报
或许,周星驰本人根本无暇思索,因为2024年对他来说,是异常繁忙的一年。
从年初开始,关于他的消息便层出不穷。1月15日,网红“疯狂小杨哥”兄弟俩晒出了与周星驰的亲密合影,全网猜测星爷是否要进军直播业。紧接着1月29日,抖音宣布与周星驰达成独家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运营“九五二七剧场”,持续推出“周氏短剧”。到了6、7月份,周星驰出品的首部微短剧《金猪玉叶》以“一月一季”的速度上线两季。而后步入8月,电影《食神》又定档、重映,周星驰发起的喜剧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在月内开播,而他担任出品人的微短剧《大话大话西游》也在月底官宣。
“九五二七剧场”海报
然而,与周星驰忙碌身影相伴的,却是他作品背后的种种争议:过度消耗个人IP,短剧“含星量”不足、挂羊头卖狗肉,《美人鱼2》《少林女足》《功夫2》等电影作品迟迟未有下文……
于是,从公众视野内消失多年的星爷,今年又回到了话题的中心。只是这一次,对他的质疑声高过了对他的肯定与怀念。
为此,我们只能问出那个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问的问题:周星驰是否在“恰烂钱”,他是否要晚节不保?
有所为有所不为,破产疑云背后的资本布局
必须承认,周星驰对“搞钱”充满了热情,在成为一名成功电影人之前,他首先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从不避讳自己对金钱的渴望,早前柴静曾询问他对金钱的态度,面对镜头,他坦然直言:当然是希望可以多赚一些!
周星驰曾被港娱称为“楼王”。王晶就说过,“(周星驰)主业不在拍戏,而在炒房,很早就积累了财富。”上世纪90年代,他凭炒房赚了不少钱。那时候,香港市民经常看到他骑一辆自行车在街头转悠,看房、看商铺、看地皮。
除炒楼之外,周星驰还有另一重金融身份——香港上市公司比高集团的执行董事。比高集团原名“帝通国际”,由周星驰2010年收购而来。在那次收购中,周星驰展露出了不俗的财商,通过转换股权,成为了帝通国际第一大股东。
炒房与坐拥上市公司这“两板斧”,帮周星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到2014年,有媒体在统计港娱明星资产时,就曾惊讶地发现周星驰身家已超过15亿港币,是当时最富有的明星之一。而《食神》里的一句台词,就意外道出了他的致富梦想:“四家变八家,八家之后就上市,上市后集资,接着就是炒股票,连地产也搞,接着再分拆上市!”
《食神》中的经典台词
但资本泡沫来得远比想象中来得快。这些年,周星驰一直深陷“破产疑云”:对赌失败、被前女友起诉、比高集团亏损严重等等。
所谓“对赌失败”,指的是2016年轰动娱乐圈的一则“对赌协议”。协议双方分别是周星驰和新文化传媒集团。后者在周星驰身上下重注,以40倍溢价收购了周星驰旗下一家企业的股权,要求周星驰在四年内赚够10.4亿扣非净利润。如果达不到,周星驰就要自掏腰包给出现金补偿,并把卖出的股份买回去。
而2019年春节档上映、票房口碑双失利的《新喜剧之王》,酿成了周星驰的“对赌惨败”。据传,为了填补欠债窟窿,周星驰不得已拿出了自己估值11亿港币的天比高豪宅作抵押。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紧接着第二年,周星驰又陷入了与前女友于文凤的“佣金官司”。于文凤的父亲是香港建设公司名誉主席于镜波,她本人精明能干,对周星驰的“炒房”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星驰曾口头答应要给她10%的获利佣金,结果事后反悔,被于文凤告上法庭。两人打了十年官司,光律师费就花出一笔天文数字,直到2020年底,法院才判决于文凤败诉。不过,周星驰虽赢了官司,但却失了人心,被港媒钉上了“负心汉”的标签。
与此同时,比高集团也不容乐观。对周星驰来说,治理公司远比买楼致富难得多。自他接手后,比高的股价虽在短期内有过利好,但长期而言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收购比高集团的周星驰
一番兜兜转转下来,周星驰终于发现,他最牢靠的赚钱工具,始终都是他自己——周星驰就是最好的IP。于是,自2021年开始,沉寂多年的他选择重出江湖:2021年6月,他与腾讯视频合作,启动网大合作事宜;2022年10月,他开通ins账号,高调招人,剑指NFT;2023年8月,他与网飞合作的动画电影《美猴王》上线……
打那以后,周星驰开始频繁以监制、出品人、发起人、制片人等身份出现,“急功近利”昭然若揭。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挂名,而非实操。换言之,在现下来看,“周星驰”这三个字早已具备一定的符号意义,象征着某种能够引发大量关注的喜剧类型。
《食神》剧照
正因如此,所以观看周星驰“挂名”作品后,观众都会产生一种被“诈骗”的观感。比如,作为网剧《金猪玉叶》的出品人,他自始至终都未现身其中。尽管导演和监制努力找补,说星爷全程参与,每集粗剪都会审核,且剧中埋了至少100个与周星驰电影有关的彩蛋,但观众对此并不买账,直言“挂羊头卖狗肉”。
这种“挂名”是一种消耗,也是一种谨慎。相较那些走穴谋生、直播带货的香港同行们来说,周星驰对自己的羽毛相当爱惜——保持着对银幕作品的敬畏心,创作慎之又慎。
“大银幕五年未见周星驰出新作”便是明证,这是他进军内地以来最长的空档期。
籍此,我们不难窥见周星驰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拿自己做噱头,将情怀变成了生意;另一方面,他又努力守住底线,将银幕创作耕成了一块“自留地”。
致敬vs炒冷饭,周氏无厘头为何不灵了
在周星驰频繁“挂名”的同时,人们也无奈地认清了一个现状:周星驰的创作魔法,似乎已经失灵。
周星驰与抖音合作的短剧厂牌名叫“9527”。这组数字对周星驰意义重大,曾在他的作品里多次出现。比如,电影《逃学威龙》里,这是周星星的警察代码。又或者,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这是唐伯虎混入华府后的仆人编号。
“9527”在粤语里是一句常见的粗口俚语,有“没种”“没出息”的意思。这组数字,恰恰构成了周星驰的喜剧核心,带出了一种小人物的戏谑感与讽刺性。
《少林足球》中的经典台词
何谓“小人物”?这对应的其实是一种草根的生命力,粗俗夸张,百无禁忌。周星驰喜剧里的主角,通常都是市侩、不靠谱、爱吹牛、爱说脏话、爱看黄片的“俗人”,但他们被塑造得越“卑贱”,越能在关键时刻凸显出他们的善良、勇敢。那些以头撞墙、掉进茅坑、裤裆着火的设定都是夸张的、无厘头的,但那些小人物的失败、心酸、与奋斗,却无比真实,令人感同身受的。
回望周氏喜剧,你会发现它其实异常勇猛,尺度惊人。《大内密探零零发》里有个解剖外星人的片段,讽刺的是香港电视台的“外星人纪录片造假事件”。《食神》里的“资本家造神”,是在暗讽香港社会——有无真才实学不重要,只要资本愿意捧你,你就是食神。《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见识过贪腐众生相后意识到,“对薄公堂”拼到最后只是一个拼后台、拼关系的游戏,公义只会站在有权有势的那一边。
但网剧《金猪玉叶》却打着周星驰的旗号,憾失了这种表达况味。剧中的讽刺对象,多是“大而无物”——美国封杀我们的软件、日本核废水排放、杀猪盘骗人钱财……这种创作表达,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对周星驰“挂名”作品的否定。
《金猪玉叶》中讽刺“日本核废水”“美国枪击案”
可以说,行至今天,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喜剧作品、尤其是周氏喜剧,已经无法再拍得下沉。
正因如此,很多作品只是打着“致敬周星驰”的旗号,蹭到了一些粗浅的皮毛。比如《金猪玉叶》里大量堆积的情怀梗:《功夫》里的经典台词,《国产凌凌漆》里的杀猪刀,将《喜剧之王》中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换成《主播的自我修养》等等。诚如网友所说,“粉丝喜欢的是周星驰的喜剧风格,新剧里致敬他的元素再多,不搞笑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看不下去。”
不仅“挂名”作品如此,就连周星驰本人的导演作品也是这样。这在2019年上映的《新喜剧之王》里表现得尤为明显。电影里,鄂靖文饰演的如梦被视作“女版尹天仇”,片中随处可见对《喜剧之王》的致敬桥段:盒饭梗、踩脚梗、折凳梗、死尸梗、《演员的自我修养》梗……就连前作中最经典的“我养你”戏份,也通过戏中戏的形式由女主角如梦与龙套伙伴李洋重现,并由周星驰、张柏芝亲自为该片段配音。这些密集的彩蛋,都沦为了周星驰“贩卖情怀”“江郎才尽”的证据。
但带着今天的视角回溯过往,你就会意识到:周星驰走到今天这一步,很可能是一种必然。
张柏芝为《新喜剧之王》配音
造神与毁神,是时也命也
观众对周星驰不再买账,不仅是周星驰喜剧的原因,更是一个“关乎选择”的问题。
如今提及喜剧创作,人们经常会聊起“人们的笑点是不是越来越高了”的问题。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观众接收的信息量暴增,互联网会把庞杂的笑点推至观众眼前,哪里好笑观众就会往哪走。从前,观众的选择是有限的,只能从电视或大银幕捕捉笑点,好笑的影视作品、相声、小品只有那么多。如今天翻地覆,喜剧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鬼畜、脱口秀、漫才……每台手机里都装满了能逗人笑的内容。
内容的丰富带来了位置的互换——创作者身份下放,消费者身份上移。“选择谁来逗我笑”这件事,变成了由观众掌控。大家不用再眼巴巴地等着被那些知名喜剧人“喂饭”,而是可以广撒网,将笑声更多的“播撒”出去。
这就意味着,身为创作者,要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切入点,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样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周星驰身份上的转变——从“造神”到“毁神”。
周星驰说自己过气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周星驰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是冯小刚、赵本山等老一辈创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2023年12月30日,《非诚勿扰3》上映后不达预期,输给了同档期的喜剧片《年会不能停!》。不少网友断言,“冯氏喜剧走到了尽头,冯小刚的时代过去了。”这与冯小刚以往的观众号召力大相径庭,往前推十几年,“冯氏喜剧”和“周星驰喜剧”一样,都是一个专有名词。
冯小刚曾对媒体解答过“冯氏喜剧”的窍门,“一个是反向思维,一个是假正经,再就是你得旁征博引,把好多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来。”但现在,“冯氏喜剧”没那么好笑了,是因为短视频领域这种设定太多了,而冯小刚的创作思维离观众太远了。就像他本人说的,“在原来,类似《非诚勿扰》这种剧本,我挖空心思一个月就可以写出来,口若悬河。现在就不行了,老不弄这种东西了,有时候坐一下午,甚至坐一两天,那对话写得也没意思。”
赵本山也是如此。尽管“赵家班”还在持续输出,《乡村爱情》已经拍了16部,但创作固化严重,去年播出的“古装喜剧”《鹊刀门传奇》更像是创作上的昙花一现,且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也在持续紧缩,守在电视机前的“死忠”变得越来越少。
《非诚勿扰3》海报
与之背道而驰的,是喜剧行业的欣欣向荣:喜剧片《热辣滚烫》以34.6亿票房摘得春节档冠军,喜剧片《抓娃娃》以32.54亿票房摘得暑期档冠军;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高调收官;脱口秀综艺继《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之后时隔两年回归,带出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两档节目隔空打擂的盛况。
它们的热烈,愈发凸显出了老一辈喜剧人的冷清与不适。
说到底,摆在周星驰、冯小刚、赵本山面前的都是一个问题:我的作品还适合今天这个时代吗?还能挑起观众们的兴趣吗?
或许,对年过花甲的他们来说,比起继续“冒险”搞全权创作,在影视的道路上燃尽自己,不如把“喜剧之王”定格在观众的记忆里,反倒显得更加靠谱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