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团伙能将“生意”推上“亿”级台阶,着实令人瞠目。某知名期刊网的“品牌背书”,恐怕是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
已经注销的期刊被不法分子冒用,用来征稿;作者不仅能收到纸质版期刊,还能在某知名期刊网站查到自己的文章。这种操作如何完成?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期刊案,相关判决书显示,6名被告人没有期刊出版许可证、印刷经营许可证,从事征稿、组稿、印刷等工作,严重扰乱出版秩序。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在被告人伪造的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上发表了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
↑民警缴获的已装订成册的假期刊。图据中国青年报
假期刊招摇撞骗不是新鲜事,但从过往案例看,犯罪团伙能将“生意”推上“亿”级台阶,着实令人瞠目。其中,某知名期刊网的“品牌背书”,恐怕是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
媒体披露,该期刊网被誉为“中国四大知名期刊网”之一,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属于同一梯队。在利益的腐蚀下,该期刊网内部员工通过“巧妙设计”,在网站上开设“新媒体专区”,收录显示假期刊上的文章。
为了实现论文上网,便于客户评职称过审,过去一些假期刊团伙采取的手段可能是克隆一个山寨网站,提供数据库检索截图。但本案中,有了知名期刊网的挂网“帮助”,假期刊不说真假难辨,至少也具备极强的迷惑性,其市场的扩大,盈利的攀升,自然也就不难料想。
可以说,假期刊之所以能做大,离不开真期刊网的“支持”。对于这种形式较新、危害较大的造假手段,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当引起重视,既要发现一起惩处一起,更要举一反三,对同类期刊网站逐步进行全面排查。
进一步看,假期刊之所以成为顽疾且呈现“做大”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不负责任的真期刊,也为假期刊创造了生存牟利空间。在当前语境下,学术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并非不可理解。但问题是,部分期刊放弃了对学术底线的坚守,对稿件质量把关不严,甚至一切朝“钱”看,只要付版面费就给发论文。
正是因此,一些人只要有发表论文的需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个给钱能发的期刊”。当本该纯粹的学术沦为生意,假期刊团伙自然嗅到了“商机”。
学术期刊应保持学术本色,如果论文质量成为唯一刊发标准,如果“给钱就能发论文”成为不可能,假期刊即便装饰得再真,也无法获得多大市场。
另一方面,对于学术期刊,不妨考虑适度“宽进”。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办一份新的学术刊物门槛较高,当前学术期刊数量与论文发表需求相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假期刊之所以有市场,部分原因也在于“正规军”不足。
要看到,于真期刊而言,缺乏竞争对手,可能容易导致质量下滑、诱发学术腐败等问题。所以,对于学术刊物不妨适当放开限制。如果一份新刊物能达到相关标准,可以给其进入学术市场的机会。不过,仍需强调的是,适度“宽进”的前提仍是“严管”。
当然,对于期刊网以及期刊的治理,在需求端也要同步发力,比如改变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的旧标准。就此,国家政策已迈出步子,各地也在落实之中。目前来看,落实速度、广度、力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