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艺圈讨论最多的,莫过于诺贝尔文学奖。
开奖前,除了常年热门的村上春树外,
中国作家残雪也高居赔率榜榜首,被认为有望获奖。
但最终,
韩国作家
韩江杀出重围。
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
首位获奖的亚洲女性。
估计很多鱼友已经读过了她的作品。
近几年,她的部分作品在中国出版后,已经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
当然,有人喜欢,也有人认为她不配。
很多人还以此攻击诺奖是「抹黑祖国迎合西方」「符合政治正确潮流」。
而鱼叔也发现,
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早在14年前,就被改编成电影
。
只是,影片口碑、热度都远不足以让它脱颖而出。
此片评论区,居然有很多人吐槽是「小黄片」「乱伦片」。
这是什么情况?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件事?
今天不妨就借着这部电影,
聊聊韩江何以获得诺奖青睐——
《素食主义者》
?????
乍看,这是个有点怪的故事。
毫无预兆地,女主
英惠,
决定成为一个素食者。
她不愿再吃一口肉。
不仅自己不吃,也不再给丈夫做肉。
清掉了冰箱里所有荤食。
鸡蛋、牛奶,也全都扔掉了。
她说,只是看着那些食物堆在家里,她都无法忍受。
所以,每天早晨,丈夫只能被迫跟她一起吃青菜。
她还拒绝和丈夫发生性关系。
理由说来也怪。
她说,丈夫的身上有一股肉味,让她恶心。
但明明,丈夫刚刚才洗过澡。
奇怪的并非食素
这一选择。
在韩国,很多人成为素食者,原因各不相同:为了减肥、健康、保护动物、宗教信仰,或者只是赶时髦。
然而,英惠选择吃素的原因却非常不同:
是因为一个梦。
她梦见自己身处黑暗的森林,里面有一个仓库,门口挂满了血淋淋的红肉。
梦中,她试图用刀砍断某人的脖子,但脖子的触感粘腻,难以一刀砍断。
接着,她看到血泊里满是布满血迹、腐败溃烂的脸庞。
英惠还记得梦里吞下生肉的感觉,血水顺着嘴唇溢出……
英惠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梦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难理解电影为何仅有5.6分。
因为它只拍出了猎奇的情节框架,完全没有回应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但在原作中,韩江运用多重视角叙事,将读者一步步带入了?英惠
的精神世界。?
第一层视角,来自
英惠的丈夫。
面对?英惠
的变化,她的丈夫感到恐惧和不安。?
不过,并非出于对她身心的担忧,而是因为英惠的改变打破了他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期待。
他对英惠的全部期待就是,扮演一个乖巧、温顺的家庭主妇。
而英惠成为素食者,打破了这一切。
她不再为丈夫准备肉食,拒绝亲密关系。
更重要的是,不再对丈夫言听计从。
丈夫对此愈发难以忍受,最终选择离开,将英惠丢给了她的亲生姐姐。
第二层视角来自
英惠的姐姐。
与丈夫的冷漠相比,姐姐对她更多是担忧和怜惜。
英惠吃素后,家庭聚会上发生了一件事。
父亲强迫英惠吃一块肉,甚至为此狠扇了她一巴掌。
英惠居然为此自残,用一把水果刀狠狠划过自己的手腕。
这让姐姐回想起童年一件事。
那时,
父亲骑着摩托车将一只狗活活拖死。
然后为姐妹俩做了碗狗肉汤饭,用不容商量的语气要求她们吃掉。
姐妹俩都乖乖照做了。
至今我还记得那碗汤饭和那只边跑边口吐鲜血、白沫的狗,还有它望着我的眼睛。至今我还记得那碗汤饭和那只边跑边口吐鲜血、白沫的狗,还有它望着我的眼睛。
但我不在乎,真的一点都不在乎。
但我不在乎,真的一点都不在乎。
姐姐自己的生活,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镜像式想象。
与反叛的英惠不同,姐姐一直抱着「不在乎」的心情,抗下了所有压迫和期望。
她是外人眼里完美的家庭主妇,勤恳持家、育儿。
哪怕丈夫整日游手好闲,她也依然毫无怨言地照顾他、顺从他。
英惠变得「不正常」后,姐姐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
然而,乖顺、勤勉的姐姐得到了什么回报?
她发现,自己的丈夫竟然和英惠发生了关系。
第三层视角就来自
姐夫。
姐夫和英惠接触后发现,
她只是不食荤而已,她明明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女人。
姐夫是一个艺术家。
他在英惠日渐消瘦的身体上发现了别样的美感。
从妻子口中意外得知,英惠的臀部有一块胎记,他便瞬间动了邪念。
一开始只是说,想在英惠赤裸的身体上作画,拍一段艺术影像。
最后还是情难自禁,向她发泄了兽欲。
原著小说用以上三层视角讲述了英惠成为素食者后的故事。
然而,电影省略了其他两个视角,只专注于姐夫的「男凝」视角和他们的不伦关系。
让整个故事变了味。
实际上,原作正是通过不同视角共同拼凑出了英惠的形象,并揭示她拒绝食肉的深层原因:
对被压迫、被控制的反抗。
她成为一个极端的素食者后。
人们以为她会变得衰弱,但实则她在成长,在挣脱强权的束缚。
怎么回事,为什么我越来越瘦了?我变得如此锋利,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怎么回事,为什么我越来越瘦了?我变得如此锋利,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
人们以为她要自杀,但实则她只是想要获得重生。
很多人认为韩江赢得诺奖是迎合了女性主义。
但其实,书中关于素食的选择和抗拒人类暴力的描述,揭示了对家庭暴力、社会规训的抵抗。
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个体对人类暴力的思考。
韩江在写作时曾表示,她探讨的是
「人类暴力的极限、理智与疯狂的界限、以及对他人理解的可能性。」
她想用《素食者》勾勒出一个决意脱离人群的女性形象。
小说封面上那句
「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都会把你吃掉」,正是韩江对这个充满控制与暴力的世界的批判。
韩江摘得诺奖桂冠后,
拒绝召开新闻发布会庆祝。
只因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忧虑。
「战争愈演愈烈,每天都有人被抬走当场毙命,我们怎么能举行庆祝活动或召开新闻发布会呢??」
「瑞典科学院给我这个奖项不是为了让我们享受,而是为了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
对社会无形规则与暴力
的揭示,一直是韩江作品中反复书写的主题。?
最重要的,是
历史和政治层面的暴力。
《少年来了》中,韩江书写1980年「光州事件」及其后续影响。
通过遇难者、幸存者等多重视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他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想象到的一切。
屠杀现场的血腥气,亲友离世前的回忆,永生难忘的酷刑……
还有那些对历史和人性发出的思考和诘问——
「人类究竟是什么?为了让人类不要成为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人类的本质其实是残忍的,是吗?我们的经历并不稀奇,是吗?我们只是活在有尊严的错觉里,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一文不值的东西,变成虫子、野兽、脓疮、尸水、肉块,是吗?羞辱、迫害、谋杀,那些都是历史早已证明的人类本
质,对吧?」
这些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群体性暴力如何塑造社会记忆、压抑个体声音,并将创伤代代相传。
2007年韩国电影《华丽的假期》
《不做告别》也以「济州岛大屠杀?」
为主题,讲述国家对人民施加的暴力。?
讲述主人公返乡之后,对痛苦记忆的回望。
用诗意、柔软却韧性十足的语言,虚实结合的笔法,反复叩问沉痛的过去,不断讨要历史的回答。
2013年韩国电影《芝瑟》
其次,也有日常生活中的父权暴力。
《素食者》中,丈夫将英惠的所有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姐夫对她的占有肆无忌惮。
父亲在众人面前,逼迫她吃肉,更是对她自主权的公然压制和侵犯。
《素食者》的主题,在早期短篇小说《我女人结的果实》中已经隐现。
妻子变成植物后,被丈夫种进阳台的花盆里,象征着彻底的物化和抹杀。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群体的、社会的暴力等等。
而这些对暴力的揭示,正如诺贝尔奖评语所言,是
「直面历史的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她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对历史创伤、社会裂痕和个体危机的深入反思,与一代韩国创作者共同面对国家伤痛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她的反思与书写受到如此瞩目,
也与一代韩国创作者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些年来
,不单是文学,韩国的影视也一直在书写民族伤痕,探讨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困境。
我们已经看到了大量?触及韩国社会创伤
的影片。?
比如同样讲光州事件后续影响的《薄荷糖》,呈现六月民主运动的《1987》,还有今年聚焦全斗焕政变的《首尔之春》等。
当然,除了民族集体记忆的牵引,韩江的创作更源于特殊的出身。
她出生在韩国光州,虽然当时全家已经搬到首尔,没有直面光州事件。
但
她常常谈到,光州事件不仅是她家乡的伤痛,也是她个人记忆的一部分。
13岁时,通过父亲给她的一本相册,她初次目睹了那场惨剧。
看到数不清的尸体,以及为了给中枪者献血而排长队的人们。
她震惊之余,也疑惑于——
「人类内在既有可怕的暴力,也有无私的利他之心。」
自此开始,她尝试用一支笔探索人类丰饶矛盾的内心世界,同时完成自我的心灵成长和疗愈。
良心的创作也让她付出了巨大代价。
因触及敏感话题,她一度被列入
文艺界黑名单,无法获得政府资助。
创作因此受到很大的经济阻力,一度收入无着,十分艰难。
长年伏案创作,也让她身体抱恙,严重到
不能打字,只能握着一支笔敲击键盘完成书稿。
一如她的文字,一如她笔下的女性,看似柔软、脆弱,但又?活得
如此坚韧有力。
历史、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也确乎需要和她一样的女性声音。
发现没?这几年大量韩国女性作家涌现,很多都已涌入中国市场。
前两年爆火的《82年生的金智英》,?金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还有崔恩荣的《明亮的夜晚》等都因东亚女性的共通情感,引发很多关注。
相比男性创作者,她们往往以更为纤细的笔触和特有的女性经验,书写
创伤经验、探索身体感知、挖掘个体情感。?
因而韩江捧回诺奖,不仅是韩国文学的荣耀,也属于所有有心诉说的韩女作家。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除了振奋于她们的成功,潜入文字之中与其心灵共振,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