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经典 —《黄河大合唱》简介 华盛顿中国合唱团供稿 华盛顿合唱团2015年海华文艺季的演出剧照 很多朋友在预定华盛顿中国合唱团五月十日音乐会门票时都对音乐会上将要演出《黄河大合唱》主要曲目非常期待,特别是一些对抗日战争有过亲身经历的前辈们,得知这一消息,更是激动不已。那么《黄河大合唱》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长久的影响力?这篇短文将根据从网上汇集的史料对这部作品作一简单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作曲家冼星海根据诗人光未然创作组诗而谱写的一部大型合唱组歌。作品由八个章节组成,依次为: 1.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
《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琵琶伴奏) 4.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
《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6.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7.
《保卫黄河》(轮唱) 8.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背景下诞生的。 1938年抗日战争战场陷入鏖战,民族解放救亡的口号在全中国响起,各界人士纷纷投身其中。9月,武汉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时任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的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前往前线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途经陕北,在壶口附近东渡黄河,他被眼前奔腾呼啸的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以及船工号子的铿锵所震撼。
由于意外受伤,1939年1月,光未然被送到延安接受治疗,受到了前来看望他的好友冼星海的激发,仅用五天时间便根据途经黄河时的感受创作出一首完整的组诗,取名为《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延安联欢会上朗诵了。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激动地站起来一把抓过诗稿,说: “我有把握写好它!” 冼星海21岁开始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学习音乐理论和小提琴,25岁赴法国巴黎深造六年,于1936年回到中国,开始歌曲创作,受到西洋音乐教育的影响,他的每一首歌都充满了战斗性。此时,冼星海在延安一座土窑洞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第二天,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4月13日就在陕北大礼堂第一次试演,并于5月11日和12日,由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迅演出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正式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取得了巨大成功!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从内容和旋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整个作品虽然不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感。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们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又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成为战争年代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从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一直流传至今,称得上是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华盛顿中国合唱团将在五月十日的音乐会上演唱《黄河大合唱》中的以下章节:
《黄河船夫曲》 混声合唱 《黄河颂》 男中音独唱 《黄水谣》 混声合唱 《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 《保卫黄河》 轮唱
伴奏:华盛顿青年管乐团 指挥:冯作群 独唱:男低音-李勇,女高音-陈宏宇 艺术指导:唐冰
华盛顿合唱团2015音乐会《岁月留声》 时间:Sunday,
May 10, 2015, 2:00pm 地点:F. Scott
Fitzgerald Theatre Rockville Civic Center Park 603 Edmonston Drive Rockville MD 20851 凭票免费入场 (票已全部发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