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奈何”不了的方言是什么?
四川话。
虽然微信语音转文字的识别方言功能已经上线几年了,但对四川话,它似乎依然无可奈何,不仅识别不出具体内容,还“跨语种”地给识别成了英语。
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聊天记录,表示:“四川人的语音转文字,就是巨大的英文听力现场。”
图源:小红书@乐宜乐宜、@勇子的发疯日常(均已授权)
人们在破译这些“加密方言”的同时,也不由得产生了困惑:“为啥四川话会被识别成英语?”
四川话像英文?
实际上,这种识别错误“情有可原”,因为四川话和英文还真有点像,这种感知主要源于两者在音标、语调及发音习惯上的部分“重叠”。
首先,四川话中的一些音标和英文发音比较接近。
四川话的部分元音发音与英语存在相似性,如四川话的元音[e]和英语“bed”中的/e/发音一样,而非普通话拼音的e,川西地区方言还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元音,它与英语“cat”中的/?/一样。
其次,四川话的语调以及节奏与英文相似。四川话和普通话都属于声调语言,即倾向通过同一字发不同音来表示不同含义,但四川话的语调起伏较大,会更多地通过句子的节奏感和整体语调起伏来表达情感,这与英语有相似之处。
英语语调有三大基本调式:平、升、降调,其中,升调广泛用于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祈使句或用陈述句表疑问的各类句子中。使用众多语气词的四川话,如蛮(啥子蛮)、哟(乱说哟)、啰(相当于了,表示完成时)、咾(快点走咾)、耶
(
二声,一般用于表惊讶语气或奚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句子的节奏,改变了重音位置,使句子结尾呈升调,与英语中多种句式的语调相近。
除了语调接近,四川话的节奏也是其听起来像英文的重要原因。
英语口语中有许多语音衔接的方式,一般可将以辅音结尾的词与另一个以元音开头的词相连,如look at it读作/′lu k?tit/
。四川各地方言中也广泛存在因连读而产生的声韵结合的情形。一些常用的多音节词语,在连读的时候常常拼成一个音节:“做啥[zua]”“哪样[nang]个”“恁(那么)[nem]多”“不要[biao]”“刺耳[cer]”......
最后,儿化音、叠词、语气词的广泛使用也使四川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四川话中许多看起来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律的结构组合,却很接近英文单词、句子的逻辑。尤其是“儿”的加入,和许多“er”“ur”等结尾的单词匹配上了。比如“恩桃儿”与“enter”、“火炮儿”与“hopper”,虽然两者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读音却是十分相似的。
图源:四川文旅厅公众号
还有许多川里川气的“英语”,如:“sangper”(桑葚)、“puter”(葡萄)、“lier”(梨)、“ciguer”荸荠、“Papager”(粑粑柑)、“suanter”(蒜薹)......也是读音高度相似。
不只读音有点像,四川话和英文还早有渊源。
民国时期已有外国人编纂的“四川版英文教材”,1917年的《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就以地道的四川话与英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教材”中对英文的对照学习方式比早期的“拼音法”记单词还早几十年。
图源:四川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方言识别下的“巧合”
语音识别技术的逻辑是将语音同与其最接近的词句匹配,然而,许多语音识别技术主要侧重于对普通话、英文等常用语言的识别,对于一些地域性特别强的方言,识别得就不那么准确,通常会在综合语音中的词汇、节奏、语调等特征后,将其归属为最接近的“常用语言”。这是导致四川话被“误识”的重要原因。
四川话被“误识”成英文,一方面是因为其单听起来本就挺像英文,另一方面则是四川话的发音、词汇等和普通话的差别确实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四川话”在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多地语言,相比一般方言来说更“复杂”。
历史上巴蜀地区有多次北方人迁入史,巴蜀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然而,四川话在定型期又更多地受到了由移民带来的湘语、赣语等方言的影响,这导致四川话的词汇、音调都与如今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产生了很大差异。
首先,四川话和普通话的音调调值就有所不同。与普通话相比,四川方言的代表之一成都话,从二声开始,声调就变了,甚至有的声调读法和普通话截然相反。
其次,和普通话相比,四川话缺少部分声母、不分平翘舌,这导致二者许多字的读音不同。四川大多数地区没有声母zh、ch、sh、r,还会把声母zh、ch、sh念成z、c、s。例如:“张”和“脏”都念成“zāng”,“吹”和“催”都念成“cuī”,“山”和“三”都念成“sān”,部分四川方言中,“r”还会被读作“z”。
有些字干脆就和普通话是两种读音,如“搅”读为“gǎo”,“街”读为“gāi”,“淹”读为“ān”等。这些字单独拿出来也许勉强听得懂,但组合成一句话后,识别难度就显著提升了。
四川话虽然和普通话的读音有差异,却误打误撞地与英文中某些单词的发音相似,如鞋(hái)与hi、街(gāi)与gap......再加上四川话特有的连贯而流畅的语感,就更容易被识别成英文。
不过,别看四川话有时候会被识别成英文,但多数时候识别出的并不是连贯的句子,而是一堆没有规律的单词。
图源:壹读
这是因为,四川话与英文的相似性仅仅局限于某些发音特点和节奏上的巧合。但深入探究,二者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远比这些表面的相似更为显著,甚至精通四川话对学习英文发音还会有所干扰。
图源:《爱情公寓1》截图
不是每个四川人都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每声乡音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被网络文化放大,通过“空耳翻译”或“谐音梗”等实现了趣味化传播的方言不是数字时代的“谜语”,在方言背后,凝结的更多是厚重、多彩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马川冬,谭伦华.四川方言音系与英语音系的初步比较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18
[2]张绍诚.从成都话看巴蜀方言的变化[J].文史杂志,1997(5):12-14
[3] 四川文旅厅.(2024年04月02日). 当四川人开始拽英语.
[4]杨馨.四川方音音节的标记性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107-109
[5]马琪.巴蜀语言词汇研究——以四川官话为例[J].文存阅刊,2023(4):169-171
[6]贰 四川方言声母韵母的结合[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0(3):69-74
[7]肖陈陈.浅谈四川方言语音特点对英语发音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4,17(1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