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易速利 (授权) 责任编辑 王杰夫 周日下午的马里兰州金山超市内货架大多已经空空荡荡。我以为商店要重新装修,问过女主人黄太太才知道,周一以后商店即不再营业。 黄太太夫妻俩一起打理这间华人超市,从说话的口音判断,他们应该从台湾来。我很少见到黄先生,但每一次购物大概都能见到黄太太。她老在店里转来转去,收银、清理货架、帮客人打包,功能接近于超级替补队员,哪儿需要就到哪儿。 我问怎么会停业。 黄太太说,“我们要退休了。” “没人接手吗?”我问。 “我们已经卖掉了,他们接下来干什么我们不知道。”黄太太回答。 “太可惜了,金山这个店子就没有了?” “没有了,没有了。”黄太太眼睛已经开始潮湿。 “这个店有20年历史了吧?我从2001年来马里兰生活,基本上每一两个星期就会来购物。”我说。 “差不多,我们1997年开始营业的。”黄太太回答,“你也有十好几年了。” 对新移民来说,这家近20年历史的小超市已经算老字号。我们中间很多人都声称爱吃牛排、寿司、意面、玉米饼、韩国烧烤,其实大家离开这些照样过得很好,但如果少了金山这样的华人杂货店才真正影响生活品质。 金山也早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地标。有人会介绍自己家就在金山背后,有人会推荐新开的台菜馆就在金山旁边,有人会评价金山马路对面的南翔小笼包比不上纽约法拉盛那家。很快,所有这些或许都将更新为“从前那家金山”的背后、旁边和马路对面。 我对本地华人社区了解不够多,只知道他们两位从前在纽约法拉盛率先经营华人超市,成功以后南下扩展到马里兰。2000年前美国华人还以台湾、香港移民和广东老华侨为主,以后中国大陆背景的移民才逐渐占据大多数。不管来路,金山超市一直都是马里兰的华人居民们必到的地方。 大家采购适合自己口味的蔬菜、肉类、水产,比如美国连锁超市里不可能见到的活鱼、猪蹄、上海小白菜和整只的土鸡乌鸡。此外还有中港台出产的干果、点心、调料,以及速冻食品和炒菜、生煎包等热食。我自己常买老干妈和“大汉口”品牌的方便型热干面。 我问黄太太退休后会不会迁到没有冬天的佛罗里达,就跟不少富裕的美国老人一样,她摇了摇头,“我们一直会在马里兰。” 本地华人的食品采购应该不至于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前几年开业的“大中华”连锁超市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马里兰的第一家“大中华”事实上就在金山附近,步行几分钟就能到。 金山超市的境遇也在某种层面说明着本地商业氛围的问题。华人商业形态以分散的小企业为主,大陆来美考察的商人多有断语,直指这种状况比大陆竞争激烈的商业格局落后不止十年。以小企业求生存或可持续,但在剧烈变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市场中这些企业如何自处仍然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