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评论:巴菲特不是道德楷模 不久前,伯克希尔举行了股东年会,对于该公司而言,这可谓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年会,是一次庆祝巴菲特入主公司五十周年,将其打造为一个投资帝国的盛典。 巴菲特和其他的股东们确实有很充分的庆祝理由,从开始到现在,他们的累计回报率达到了2850000%。不仅如此,“奥马哈的神祗”还建立了规模不小的个人崇拜圈子,带动了一种价值型投资的气候。他的投资风格行之有效,看着他为股东所创造的一切,我也不能不脱帽致敬。 总之,在这五十周年的时刻,在处处都可以听到赞颂之声的时刻,或许我也该去对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做一点略微客观的研究,看看他们是否配得上所有的溢美之词。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对某人犯错误的潜在可能选择性失明,其实是在坑害他。换言之,在那些最常见的,针对巴菲特的批评当中,难道就没有合理的成分吗? 虽然我们很多人经常都会把巴菲特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挂在嘴边,但实际上,他与你我全然不属于一个世界。巴菲特拥有700亿美元的身家,是世界上第二大富豪。他还拥有许多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一心只想获取更高利润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不同于投资银行或者是有线互联网服务商,不会干那种谋取短期暴利的一锤子买卖,但归根结底,他们的目的依然是挣钱。很多时候,这就意味着他都会更乐于看到管理层做出冷酷的,精于算计的决定。 或许,要说明巴菲特的这些取向,最好的例子之一正是他和巴西的3G资本所进行的交易。巴菲特和这家公司合作,近期连续对卡夫食品(KRFT)、亨氏、汉堡王进行了收购。这些交易都充斥着大规模的裁员,可疑的避税策略,以及毫不掩饰其敌意的员工政策。 在亨氏,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收购达成后的一年半时间当中,总计裁撤了7000员工。汉堡王也有数以百计的人失去了工作,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从3G于2010年接掌公司以来,单单在其总部,就有至少300人失去了工作。3G的这种做法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2008年晚些时候,他们安排英博收购安海斯-布希之后,飞一般裁掉了1400人。 当然,就并购交易而言,大规模裁员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惊奇,但是这些还是有必要予以单独强调,主要理由有二。首先,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冷酷程度而言,3G都让这一成本削减措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根据他们的“零预算”策略,3G常常会整套地换掉前管理层班子,彻底取缔企业飞机和礼品之类的浪费项目,这还都可以理解,但是之后,他们甚至还会对办公室的便利设施下刀,连员工使用彩色打印机和盥洗室用品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也不放过。 这些堪称员工士气杀手的做法是如此显眼,也是因为背后居然有伯克希尔的影子。要知道,伯克希尔可历来是以温和而出名的,常常都允许收购对象的管理层继续独立工作,也尽力避免在收购的公司进行大规模的人手裁撤。可是现在,巴菲特却不止一次——包括在股东会议上介绍并购情况时——来为3G的做法背书,再不是大家熟知的那个和蔼可亲的祖父形象。 巴菲特目前受到批评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和金融危机有关。尽管在说到各种高风险行为和衍生产品时,巴菲特总是会做出政治上非常正确的表态,比如称它们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但他本人又偏偏是这些武器的频繁使用者。在2008年危机最高潮的时分,伯克希尔总计售出了价值达到25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交换。 甚至,伯克希尔本身也该对危机的深化负相当责任。伯克希尔是评级机构穆迪的最大股东,而穆迪恰恰在可疑的债务和衍生产品的信用评级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众所周知,正是这些产品最终导致了整个次贷危机。后来,穆迪遭到了起诉,但达成了和解。 还有,伯克希尔同时也是富国银行的最大股东,后者也是次贷危机中一个关键角色,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崩盘需要负一定责任。事后,不止一家联邦机构都对富国提起了诉讼,而他们最终花费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达成了和解。当然,你很少会听到有人会因为这些批评巴菲特,归根结底,这些投资都让他赚到了不少利润。 此外,围绕着伯克希尔控股的Clayton Homes和其掠夺性的放款政策,也爆出了不止一桩诉讼。巴菲特当然拒绝承认发生了任何不当行为,但考虑到他自己曾经一再辩解,说基本没有卷入这些业务,这种断言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 当然,伯克希尔和世界上任何一家企业一样,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瑕疵,而且这些问题哪一个都没有成为致命伤。这些问题单列出来,显然都不足以成为我们买进或者卖出伯克希尔股票的理由,也不足以成为给巴菲特扣上“企业杀手”帽子的理由。 只是,这些确实足以说明,巴菲特归根结底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而不是企业界的圣诞老人,不是祖父型首席执行官。因此,当你在庆祝这五十周年,庆祝自己获得的丰厚回报时,必须记得,他是一位伟大的投资人,但绝非道德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