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刻画因缘堪啼笑 【前言】 羽军:《张恨水与成都……》 * 羽军 / 文 * 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此文,是恨水先生居住在成都的侄儿张羽军,应《成都商报》之约写的怀念文章。 张羽军先生与夫人徐棻女士都是人文学者,羽军是著名戏剧评论家,徐棻是金牌戏剧编剧,成都川剧研究院、成都川剧院领军人物,在川剧艺术上做出突出贡献,几乎囊括了中国戏曲艺术所有金牌大奖。 张羽军、徐棻继承张恨水先生处世低调,勤奋刻苦,拼搏努力的优秀品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张羽军、徐棻、张二水先生、柯茵婴、张蓉蓉女士……等绝大多数子女、儿孙,都时时牢记要努力为恨水先生争光,而不要一有机会,就来主意,去沾恨水先生的光! 2015年5月18日清晨一早,长孙女张洁和夫婿黎铭勋,就给亲友发来邮件。他们都在默默地怀念张恨水先生…… 今年5月18日,是我国报界名家、文坛大师张恨水(1895-1967)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他是我如师如友的堂叔,在我个人对他“心祭”的回忆和追思中,突然灵光一闪,特别感受到他对成都的深深热爱,他对成都真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 这得从恨水先生给他的二女儿起名“蓉蓉”说起。这二姑娘为何芳名“蓉蓉”?顾名思义,她肯定出生于雅称“蓉城”的成都。可是错了,她是1943年4月出生于抗战时期的“陪都”——山城重庆。那又为何芳名“蓉蓉”呢?说来有趣,正是这个名字蕴涵着恨水与成都的特殊因缘。解放后在北京闲谈中,恨水先生曾兴致勃勃地回忆了这段美好的往事。 原来1943年3月,四川省建设厅厅长胡子昂在成都举办花会和农业展览会,他邀请了身为重庆《新民报》主编的恨水先生,作为重庆记者团的代表到成都观光访问。这使恨水先生在成都饱览了风景、名胜、古迹、廟宇,领受了古蜀文化的芬芳。他特别赞赏灌口的李冰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柏森森的武侯祠、宁静的杜甫草堂、清雅的望江楼和薛涛小园,他还欣赏了杨友鹤的川剧《帝王诛》(《斩杜后》)。恨水先生与戏剧特别有缘,他本人早年就当过文明戏演员,后来也业余票戏凑趣,并常在报上品评各种戏剧演出。他自己的作品也被多次拍成电影。入川数年,他已看过不少川戏,对川剧名丑“当头棒”(刘成基)的《跪门吃草》更是高度赞扬,说这出戏深化并活化了司马迁《史记》的文章。他对川戏评价特高,指出川剧善于营造氛围,灵活善变,演员长于表现人物,语言幽默,重心理、重文思。总之,精通文史、情思敏慧的恨水先生,在这次不足十天的观光中,深深感受到古蜀文化的丰厚蕴涵,最后于四月初带着成都所赐的“魂醉神清”的喜悦,回到了小别的重庆。谁知到了家后喜事又来了,夫人周南为他又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先生大喜特喜,灵光一闪,不假思索,信口叫道:“我这个女儿的芳名就叫蓉蓉!”这是他对成都之行的最佳总结和最美纪念。他把对成都的美好印象转化为爱女的芳名,这种命名方式,真是文人情趣的生面别开!这位张蓉蓉长于北京,直到20多岁“文化大革命”时,才有缘第一次拜访“名根”所在的蓉城成都。顺便一提,后来恨水先生的子孙,几乎都先后来过成都旅游观光。他的大女儿画家张明明,文革时期曾在双流机场实习,2014年还带着她的孙子从美国到成都会亲访友,观看熊猫。 如果说恨水先生为女儿命名是一则文人生活情思的趣事,那么,她在成都老南门“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万里桥边枕江楼会友题诗,则又为成都留下了一则诗坛佳话。说来也巧,1997年纪念抗战爆发60周年之后,接着成都市提出“府南河工程”,要重新修建万里桥,成都有人也因之想到了恨水先生当年枕江楼吟诗的佳话。《成都晚报》9月20日邓穆卿先生有文写道:“……当时成都新闻界二十余人,特假座枕江楼宴请张恨水,宴前《成都快报》记者李敦厚研墨展纸,请张留墨。张略事思索,对景感怀,立即执笔濡墨,于雪白的宣纸条幅上写出一首七言绝句: 江流呜咽水迢迢, 惆怅栏前万里桥。 今夜鸡鸣应有梦, 晓风残月白门潮。 恨水先生人在万里桥头,心在白门潮头。“白门潮”指日寇南京大屠杀所激起的中国人民的悲愤之潮。先生抗日心热,忧国情深。“心逐万里桥下浪,情湧白门悲愤潮。”值得一提,恨水先生此前三年,1940年发表的长篇抗日题材小说《大江东去》,实为最早反映日寇“南京大屠杀”罪恶的大型文学作品之一。 这首万里桥枕江楼的小诗,恨水先生没有留在他的遗稿中,因为他晚年病重,虽记得会友吟诗之事,却想不起、也无心去想小诗的原文。因此,在他逝世26年后的1993年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张恨水全集》中,小诗未能收录。这次在恨水先生逝世30年后,幸得邓先生向世人亮出了这颗小小明珠,完成了一段诗坛佳话。 恨水先生在成都,为了激励同行志士和引导后生学子,还应邀到当时内迁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做了一次学术演讲,讲题是《新闻与文艺》,效果轰动,学界赞赏。 应该特别指出,恨水先生对成都的深情和贡献,是表现在他离开成都后的写作之中。他对成都真可谓“永记心头,常在笔头,传在报头”。他从1938年入川到重庆至1945年出川北归,是整整七年,而他在成都观光前后一共不足半月。可是他离开成都回重庆后的三年中,以历史眼光和诗文情思,一共写出了一百多篇有关成都古今的杂文。从1943年4月20日起,两个来月内在重庆“新民报”专栏“上下古今谈”中,以《蓉行杂感》为题头,断续发表了近50篇写成都的文章,如:《北平情调》(上、下)、《驻防旗人之功》、《三公子从军》、《桐花凤》、《武侯祠昭烈廟》、《夜市一瞥》、《茶馆》等……;而从1943年6月起,在成都《新民报》专栏“出师表”中,又断续发表短文近50篇,如:《华阳小景》、《帝王九朝》、《木牛流马》、《王建八行》、《洋琴专家》、《汤元》、《抄手》、《日本——在疏散中过年》、《国语与新文字》、《名人致词》等等…… 恨水先生对成都深情不忘的最最闪光亮点,表现在1944年4月20日,也就是他在重庆“新民报”发表第一篇写成都文章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他居然又在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了诗作《蓉游周岁感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文士情怀! 1945年抗战胜利,恨水先生依依不舍离川北上。行前,他在《新民报》发表了《告别重庆》,在文中悲喜交织、深情无限地喊出了心声名言“……全国的人不要忘了重庆,不要忘了四川!” 抗战时期是恨水先生创作的第二高潮,他在新闻和文艺上的奉献,使他得到重庆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一枚,全国文武功臣、社会贤达共一千多人得此荣誉。可是此时此刻,他心中已敏感到风雷暗动,灾难阴影,哀吾国,痛斯民也! 近几年来,关乎恨水先生,有两件要事值得特书大书。 特书者:2012年,在恨水先生逝世45年后,安徽省在潜山县博物馆内,修建了一座幽美的“张恨水墓园”,雕铸了一座恨水先生安祥高坐、远眺深思的铜像,并从北京迎回恨水先生的骨灰。于2012年10月12日,举行“张恨水铜像揭幕暨墓园落成典礼”。至此,恨水先生45年后叶落归根,魂归故乡,斯人长眠,流芳千古! 大书者:2014年,在恨水先生逝世47年后,安徽学者谢家顺教授十年辛苦,视野开阔,精心编著了一部83万多字的大书《张恨水年谱》,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高屋建瓴、祥实情爽、全面整合的大典。这部难能可贵的巨作,实可告慰恨水先生的在天之灵。 最后,我的“心祭”有礼,献上我的旧作对联一幅,题义是“山水相依”。“山”,就是潜山县天柱山这座“山”;“水”,就是文坛大师张恨水这条“水”!敬录如下: 《魂绕天柱流芬芳》 恨水恨寄流水,岂恨哉,恨实痛爱,水似年华,波波浪浪摇光弄影,诉说着凡世人情,种种喜怒哀乐,活现女貌男容,品其水,君应深思以寻幽、以探微,愿无数斯民,会珍惜那宇宙仁心。 【后 记】 最后,发表张蓉蓉女士整理、收藏恨水先生的两首诗。发表于1945年3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这是张恨水先生山居重庆南温泉的一幅自画像; ── 他,在山居荒谷赏花:“梨白桃红到眼明”; ── 他,告诉邻村村主:“慢劳村主浪猜疑,客是江南一布衣。”; ── 他,“七年梦里居重庆,八路风云梦北京。”, ── 他,修身持正,抒怀铭志:“仅带眼来通市路,不因饵上钓鱼矶。”; ── 面对日本法西斯,国民党反动派(以连战先生为名誉主席的国民党不是反动派)、左的和极左反动势力,他,笔剑弯弓 “含笑从容突棘围” “厌闻山雀乱琴声”; 这,就是“浓花如火傍斜晖”中的张恨水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