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砸1600亿 5月楼市销售增3倍
7月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会议称,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这次不是炒作,十年传言终成真。 投资超1600亿 通州建设交通先行 通州备受关注,折射的是关注者们对北京这座国际都市未来城市定位、产业变化和人口疏解的想象。 从宏观层面看,通州定位的变化不仅是首都空间格局的一次重新建构,同时更牵动了环北京地区、特别是京津冀一带产业人口格局的变化;从微观层面看,对居住者而言,可能意味着择业、定居的重新考量。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上述会议上表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一要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 在“控”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产业限制目录和人口调控目标,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北京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在“疏”方面,要遵循疏解规律,把握节奏,加强配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 根据会议,当前北京要聚焦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通州区政府今年4月公布《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任务表》,通州区今年共有86项重点建设项目任务,总投资达1638.8亿元。目前已开工的项目有28个,其中产业类13项、能源生态类10项等,按照今年总体目标,核心区16个产业项目除9个续建项目外,其余7个全面开工,年内可完成建设面积约130万平方米。 交通先行是区域发展的前提,通州今年将有9个交通重点实施的项目,北关大道(含跨河桥)、潞苑北大街二期和文化旅游区道路基础设施将计划于年底前竣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智库首席专家赵弘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前瞻性规划,提高规划的刚性约束,不能随意改变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在交通方面,要提早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副中心内部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提早谋划,做到规划引领人口产业布局;一定要留下永久的农田、绿地,预防新的城市病,真正体现生态绿色发展理念。 此外,要有跨区域发展思路,谋划通州副中心与三河、大厂、香河、武清、宝坻等河北和天津区县的联动发展,一体化规划,协同化发展,把通州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先导区。 房产成交量上升 公共服务成短板 通州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通州房地产销售面积达47.2万平米,同比增长4.6%,销售额达95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5月份的统计数据尤其引人关注,当月全区房地产销售面积高达16.9万平米,是去年同期的1.9倍,单月销售额达34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倍。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北京通州住宅签约量明显上涨,住宅签约达到了3947套,环比涨幅达到了21%,同比涨幅更是达到了65%。同时,成交均价也出现了明显的企稳上涨,库存数据明显下降,目前7616套的库存已经创通州住宅市场最近六年来的最低。其中,6月通州签约商品房合计1525套,创造最近2年的新纪录。 一位链家地产通州门店的置业顾问向记者介绍,整个6月,通州签约量明显增加,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有40到60套签约,周末每天的成交量更是超过100套。 有人欲迁入,有人却想迁出,只为了孩子读书。 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早年在通州置业,小区门口就是地铁六号线,开车只需要两个小时,经过两三个红绿灯,就可以回到河北唐山的老家。尽管如此,王先生却计划在北京市朝阳区购置一套“学区房”,他表示孩子刚上幼儿园:“通州没什么好学校。” 对于通州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短缺,有研究者向本报记者表示,即使把通州定位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又有多少人愿意过通州上班、北京居住的“候鸟”生活呢? 这不仅是通州当下的命题,更是津冀共同面临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调动市场力量,重点是解决公共服务差距。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认为,做好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推动京津冀三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遵循市场市场规律、减少公共服务差距,把这两条做好,就可能适当减轻北京的压力,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有利的。 北京市社科院今年6月发布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4-2015》中,对北京区县公共服务绩效综合评估结果显示,16个区县中,通州区公共服务综合排名垫底。 对此赵弘建议,要尽快疏解北京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增强副中心服务能力;加快高端产业的培育和引入,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降低与中心城之间的“潮汐式”交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