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些思考文/吕洋 有人提出中国文化外传有三个问题:一是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二是向谁传播中国文化;三是采取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最近看到“中华文化英文讲”这个公共主页,笔者想结合在美所见所闻聊一聊“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问题。本文非学术论文,纯属杂谈,所用学术概念如有不妥则拉倒,所用数据不附出处时如有质疑请自便。 问题一:美国人到底愿不愿意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美国当前学习汉语的人数应在百万人左右。单看这个数字是很庞大的。但是,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美国2013年全国人口约316,497,531,其中纯亚裔不含混血5.3%,也就是一千六百多万,其中华裔人口约四百万。这样看起来上百人学习汉语似乎并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何况绝大多数学校的汉语教育仅停留在很浅显的入门扫盲层次,愿意深入学习、能够使用流利的汉语交流的人不说凤毛菱角也是少之又少。至少在美国来看,外国人乐于学习汉语和推崇中国文化,是一个误会。 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时学什么? 不仅在美国,笔者发现即便是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或者教外国人学点中国文化的时候,最常见的形式大约是写毛笔字、包饺子、剪纸,有时附加听京剧等。那么问题来了,会写毛笔字、会包饺子的中国人请举手。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外传,优秀传统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笔者认为以犹太教-基督教(Judeo-Christian)为核心文化的西方人从根上是不可能接受以儒学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们有尊重,但是不可能接受。就如果中国人一般不会像美国人那样不介意把家安在坟地边上,固有的东西无论在旁观者看来是好还是坏,从根上难以改变。 问题三: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在西方国家,提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让人联想到的文化符号是汽车、寿司、韩剧、泡菜,其次再是忍者,类似俳句、散调、漆器等传统文化符号反而不为人所知。美国《新闻周刊》曾评选出中国20大文化符号“孔子 、汉语、故宫、长城、苏州园林、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 ”,这当中很多张名片虽不至于食古不化,但也有刻板过时之嫌,无法很好的代表当代中国。而实际上高铁、姚明、李娜,都是当代中国的符号,只是在宣传中,多数时候还是怀旧占上风。 问题四:如何应对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是一个翻译的问题。比如把龙翻译成dragon, 把凤凰翻译成phoenix,把living room翻译成起居室,其实都是译者或受时代限制或自身水平不够造成的误读。龙和dragon本本非一物,译者的错误导致很多人比较龙与dragon之不同,其实大可不必,只当它是个错误就是了。郭沫若当年写诗《凤凰涅槃》,实际绝非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凤凰,而是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将西方不死鸟与佛教涅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加上郭沫若本人的影响力,竟让无数人误认为涅槃的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人对英语国家文化也有误读。笔者在课堂上曾屡次提到,living room就是客厅,当时的译者或许受时代的限制没有用到客厅这个词,将其直译为起居室。而尽管中国人普遍接受客厅而非起居室这个词,后人在编纂词典时或在课堂教学中也鲜有将其解释为客厅者,无疑造成了误读。这种误读与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好莱坞电影把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披上中国文化的皮制造的文化误读都是外国人误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之路漫漫,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多,为致力于此的人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