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因緣堪啼笑 ── 张恨水先生的抗战文学作品
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期间及之前、之后,张恨水先生创作、发表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又称“抗日文学”“九
• 一八国难文学”) 这里贴发一则恨水先生抗战散文《社前车夫 • 忆南京之二》(见《张恨水散文全集 • 最后关头》),誊稿是恨水先生四子张伍先生、二女张蓉蓉女士当年搜集、整理、保存、抄录的稿件。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南京沦陷前,发生在恨水先生身边的一则小故事,车夫“老头子”的杀敌大计。以及恨水先生到重庆后,对“老头子”的深切怀念和由衷赞叹,生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同仇敌忾”,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张恨水先生的这些抗战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随笔、杂文、小品、补白、小月旦……,有的是宏篇巨作,有的是中短文篇,有的是三言两语,这些文著,笔剑弯弓,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反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历史。 张恨水先生的这些抗战文学作品,数量浩瀚,几近一千万字,几近恨水先生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 ── 恨水先生的这些抗战文学作品,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尾尾道来,如述家常,读后让你悟出大道理,明晰深思想。隽永意味,回忆无穷。 ── 恨水先生的这些抗战文学作品,取径“清淡”。一个作家,炉火纯青后,淡,是最浓的色彩;淡,是最重的情味; ── 恨水先生的这些抗战文学作品,涉猎广泛,信手拈来,皆是文章。可洞见作者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学知识。 ── 恨水先生的这些抗战文学作品,言之有物,自然流露,处处显现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真情看法。 ── 南京沦陷,恨水先生手提藤箱,只身入川。在《报新民》以《最后关头》为报纸副刊刊栏,“关头”─ 是“节骨眼儿上”,《最后关头》是“最后的节骨眼儿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警醒人们莫忘「御敌」「抗战」!他自愿在这《最后关头》,做一名「守卒」,“任务,自然是呐喊!”“这呐喊的声里,那意味绝对热烈的,雄壮的。绝不许有些消极意味。我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依然喊到南京新街口去,因为那里,是我们南京报人的。” ── 最难能可贵的是,“九 • 一八”之前,恨水先生已预感到国将有难,在他主编的报刊呐喊、呼唤;抗战爆发,他有意“上山打游击”,与日本侵略者拼死决战,却请缨无门。他用自己的笔,盘剑弯弓,甘当“最后关头的守卒”,和“进村的鬼子”博战;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后,他连续发文,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战争! 张恨水先生的生活、命运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命运,戚息相关,血脉相承。日本人入侵东北,进而进攻华北,芦沟炮火,使他“十年豪放居河朔,一夕流离散旧家。”,他亲手创办的「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办不下去了;日本人对张恨水先生的抗战情怀、抗战作品恨之入骨,把他列入「黑名单」,欲加迫害;在占领区,肆意编造、出版以他名义的「赝品」「伪书」,随意歪曲、篡改他的文学作品,以抵毁他的作品与人格!日本人侵略南京,他和张友鸾先生办的《南京人报》,在南京沦陷的前两天,被迫关门停刊……;他只身入川,山居重庆南温泉,背平价米,走四十里路,养家糊口。时常要躲避日军轰炸;所住三间茅草房,一下雨,全家老小桶盆碗钵,到处接雨盛雨……,恨水先生取名「待漏斋」,又取名「北望斋」,“七年梦里居重庆,八路风前梦北京。”「待漏」,有铜壶滴漏,刻更待漏之意,他时刻盼望中国人民早日取得抗战的胜利!…… 正因此,他才能写出这些意切情真,感人至深,饱含家国情怀的抗战文学作品。 早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张伍先生、张蓉蓉女士,就开始搜集、抄录、整理、收藏恨水先生发表于北京、重庆、南京、沈阳……各类报刊杂志的文学作品,(不是在“张恨水”三个字值钱后,去“奔走呼吁”)这真是一项浩瀚艰巨的工程!当时,图书馆“解放前”的报纸、期刊不对外开放,不供读者阅览。张伍先生凭借他在中国京剧院工作的便利,开具介绍信,能随时借阅这些报刊(中国京剧院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样板团」,有「样板团」的介绍信,处处绿灯。) 一段时间,他们几乎天天,跑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一字一字抄写,得以集录保存恨水先生这些作品。 张伍先生在他的《雪泥印痕》回忆录中,使用十多篇章,介绍张恨水先生的这些有关的抗战文学作品。特别单独一篇章,著重介绍了恨水先生的抗战名诗“国如用我何妨死”! 尽管有张恨水先生的某女儿,仅仅为了一己之私,高调借助、庇荫,欺世盗名,肆无忌惮地歪曲、篡改恨水先生的抗战名诗“国如用我何妨死”,把文采隽永的诗词,糟踏成白话打油诗。竞以正宗、嫡传、专家、学者的名分,被《新华网》《易网》刊载,以讹传讹,广为流传
……。“强把竹林当壁画,厌听山雀乱琴声。”这也是一种「山雀乱琴」! 尽管有安徽省少数君子,独独热衷于宣扬张恨水先生的“情史”“家史”;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个别领导,独独热衷提倡、鼓吹研究张恨水先生的“情史”“家史”……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早已启动一项科研课题 ─ 《“九 • 一八”国难文学文献集成与研究》,打造“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并取得“张恨水先生是最早提倡「国难小说」第一人”,“张恨水倡导「国难文学」后,一大批作家纷纷加入此行列,”“形成了独特的国难小说创作群和国难文学创作潮。”的科研成果。 热爱张恨水先生,想了解张恨水先生人格、人品、风范的读者朋友,不仿认真读一读恨水先生这些抗战文学作品,特别是抗战散文、随笔,小文,寸铁、寸钉、寸钢……揭示了同仇敌忾、民族情仇的国之大理,民族大理! 恨水先生选择了历史和人民,人民和历史选择了恨水先生! 请记住这历史的回声,民族历史记忆,请记住张恨水先生的这篇散文,请记住这些心血之作,请记住发生在张恨水先生身边的这则小故事,请记住那个“鬓毛斑矣”的“老头子”,请记住作者“未尝以与人,秘其计也。”,请记住作者对“老头子”的关切“今未知老头子能行其志然否?”,请记住作者对老头子的评价“仅有此语,亦不凡矣。”…… 安倍和幕后指使,听着:这就是中国人民的中国魂、中华魂、民族魂、人民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