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吃人"揭电梯维保乱象:压价九成抢生意
“电梯吃人”事件让人惊恐不已。针对电梯安全背后的电梯维保行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电梯维保公司、物业公司、行业协会人士发现,电梯维保行业存在维保公司恶性竞价、维保工人超负荷运转、违法资质挂靠等三大乱象,导致维保质量难以保障。而制造电梯的国内品牌企业,又因维保行业利微不愿涉足。 不到十秒,荆州的一家百货商场手扶电梯踏板突然开裂,右脚刚落在踏板上的年轻妈妈柳娟,瞬间整个身体陷入空洞中,只来得及把孩子往安全地带推了一把,自己就被运转中的电梯吞没,失去了生命。这是7月27日被网友们疯狂转载的一段商场监控视频,“吃人的电梯”让人惊恐不已。 近年来,“电梯惊魂”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对于电梯安全问题,电梯行业里流传着“三分靠产品,七分靠维护”的说法。“就像汽车一样,电梯很多时候出事都因疏于日常保养。”一名长期从事电梯行业研究的胡先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而谈到与电梯安全息息相关的维保行业时,他却直言“太乱”,电梯维保公司常常出现恶意杀价、成本倒挂的现象,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从事电梯维保生意十多年的老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政府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省市的电梯有一系列维保指导价,但起到的规范作用十分有限,“哪怕物业公司的出价只有政府指导价的十分之一,维保公司都在抢生意。” 100台电梯近5台有隐患 电梯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我国仅2014年上报的因电梯事故死亡的人数,就达36人。 据国家质检总局今年3月份印发的文件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达到360万台,并保持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 上述文件显示,由于目前部分电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选型配置与使用条件不适应、维护保养不到位、以及老旧电梯逐步增多等原因,电梯事故时有发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质检总局甚至用“全国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的字眼来定位2015年的工作要点。 质检总局昨日再次通报称,2015年上半年特种设备安全有关情况中,电梯事故达23起;截至6月底,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梯使用和维护保养单位自查电梯2368665台,发现存在隐患的电梯111156台。照此计算,隐患电梯占比达到4.7%。目前上述问题已全部部署整改。 一名长期从事电梯行业研究的研究者告诉记者,湖北荆州“电梯吃人”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梯维保不到位造成的。而申万宏源研报称,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占比高达60%。以广州市电梯运行监控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的统计数据为例:当季度共发生2424项电梯故障,其中外部原因(停电等)和操作不当占比37.17%,门系统故障占比28.09%,电气控制故障占比15.88%,其余系统故障占比18.86%。由此可见,外部因素并非主要原因。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使用正常的电梯每月至少要维保两次,每季度、每半年、每一年各要进行一次大型维保。但多名业内人士称,不少物业单位并未照此执行,甚至与电梯维保公司签定期维护合同,只要电梯不出事故就不管。 上述电梯行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即便是做电梯维护的物业公司,也想用更少的钱买到服务,维保行业是个价格开放的市场,物业公司往往压低维保价,维保公司为了接单也竞相压价。 小公司恶性抢单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维保公司的恶意竞价,正是电梯维保行业问题不断的根源。 西南地区一家大型电梯维保公司片区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25层的写字楼电梯为例,大公司每部电梯一年的维保成本在4000元以上,他们公司一般5000元以上才愿意接活,“而市场上,一些小公司两千多元就敢接活。” 该经理说,大公司管理正规,运营成本高,而很多小公司只有一个办公室,三五个行政人员,加上一些维修工,运营成本低。而且,在实际维保过程中,很多小公司都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维保,“大公司是两个工人负责40到60台电梯,而有的小公司一个工人负责六七十台电梯,他们成本是降下来了,但是质量没法保证。” 其实,为了规范电梯维保价格,北京、河北、福建等地都出台了地方标准的指导价格。然而,市场上,很多维保公司为了抢生意,并不参照指导价格。 福建一个维保公司老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福建省,中小公司进行恶意竞价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10层以下的楼宇,单台电梯的年保费指导价在3500元左右,一些小公司350元都在抢单。” 值得注意的是,350元每年的电梯维保指的是“清包价格”。所谓清包,是指维保公司不负责电梯零部件的更换。“这就为这些维保公司提供了‘利润空间’,当电梯出现故障需要更换零部件时,这些公司就会漫天要价。”该老板说。 其实,对于大多数维保公司来说,从事电梯维保都是微利。上述大型电梯维保公司片区经理和四川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协会电梯专委会主任黄幼华均向记者表示,大型电梯维保公司的利润只有10%左右,高的可能有15%。 而黄幼华和老白还称,相比大型电梯维保公司,中小维保公司更是微利,一些公司如果管理不好,或者出现其他问题,甚至会赔钱。 包括上述大型维保公司、黄幼华和老白在内的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维保公司以小型公司为主,占比60%以上。而申万宏源研报称,中小维保公司占比75%。 安装维保人员缺口5万人 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不少中小维保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往往减少维保工人雇佣量,让维保工人“超负荷运转”。 按照国家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条例》,电梯应该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按照规定,每台电梯必须由两个具有上岗资质的维保员工共同维护,两人的工作量每月不得超过60台。”但老白却告诉记者,业内多是一人维护一台,一个维保工人一个月的维护工作量高达70台以上,在如此工作强度下,维保工作都是走马观花。 一家大型电梯维保公司片区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人维护一台”这种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容易漏查问题,还可能造成维保时出现“二次事故”。 而要让维保公司按规范操作需要花多少钱?老白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电梯维保公司有A、B、C三级资质,分别需要持证维保人员50人、30人、15人,按照4000元一个月的工资算,维保公司的基本人力成本分别是每年240万、144万、72万元。“但对占维保行业绝大多数的C级维保公司而言,一年修200台电梯收入不过14万元左右,怎么玩得转?”“其实我按维保工人4000元一个月工资的算法,都遭到了好多同行吐槽。”老白把电梯从业者对他的回复转发给记者看,有从业者说:“开玩笑吗?要看工资条么?学徒包住不包吃每个月1200元至1600元,多年老师傅2800元到3500元,24小时待命。各种技术都要会:钳工、水电、泥水工、油漆工、搬运工等不算,有的小公司还要兼文员。能搞好吗?” 中国电梯网发布的《中国电梯的发展概况和2015年采购趋势》显示,电梯维保人才队伍缺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国内电梯年增长50万~60万台,按此发展速度每年需要2万~3万人增加到维保队伍中,同时安装人员也每年需要增加1万人左右,安装维保年增加总额该在3万~4万人。而实际2014年新增的安装维保人员不超过1万人,2014年底,安装和维保人员缺口达到5万人。 上述电梯研究人员对记者分析,照理来说稀缺的维保人员对应着高收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接单价格低,大量维保公司根本养不活对应的维保人员,维保工作苦、累、收入低,自然造成人员流失量大。 资质挂靠屡禁不止 电梯维保行业的另一个乱象,是不具备电梯维保资质的公司找有资质的公司挂靠。多位业内人士均称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国家对此明文禁止。 上述大型电梯维保公司片区经理对记者表示,挂靠资质还分不同情况,有的小公司根本没有资质,挂靠有资质的公司。有的是资质不够,却想揽大型项目,大项目要求更高的资质,于是挂靠在大公司旗下。对被挂靠方来说,则可收入一笔挂靠费用。 业内人士坦言,挂靠资质的情况也给电梯埋下了安全隐患。“没有资质的公司有零件需要换了他发现不了,等到出问题了才知道。”而且没有从业资质的公司也不会在监管单位备案,造成了监管真空。 即将在今年8月1日实施的《四川省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维护保养单位不得将维护保养业务转包、分包。现在政府正推行电梯使用单位第一责任制,这样能迫使使用单位加大对电梯维保的投入。 上述电梯行业研究者对记者表示,这种电梯监管办法也将在全国多地推行,其目的之一就意在遏制电梯维保公司把业务转给没有资质的公司。在他看来,要想彻底扭转电梯维保行业乱象,还要从源头入手,改变使用单位的思维,选择能提供质量有保障的维保公司的服务。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电梯安全条例,落实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的“电梯安全首负责任制”,物业公司对电梯事故将承担首要责任。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助于倒逼物业公司调整其低价维保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