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地铁是除纽约地铁之外,全美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单日客运量超过70万人次。2004年6月9日,前总统里根国丧葬礼,华盛顿地铁单日运客量达到85万人次;2009年1月20日,现任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当天,更是创下了单日运客量112万人次的最高纪录。
然而,就像地铁车厢里渐渐泛白的红色地毯一样,这座巨型钢筋网络宫殿也正在逐渐褪色。华盛顿特区运输局十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自1991年以来,经过18年的逐年增长,客运量于2009年达到顶峰,随后连续五年持续下降。2013年年客流量为两亿人次,已退回至2005年水平。
(DC地铁通勤人们,图片来自作者)
2013年,华盛顿特区国民生产总值下降0.8%,成为十五大区中唯一缩水的地区。“这意味着地铁工人减少,而乘客也会随之减少。”《华盛顿邮报》记者茱莉•佐梅尔(Julie Zaumer)曾经因此感叹。
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崛起”、“中国梦”已经成为美国人热议的话题。前些年,人们还笑称“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的“美国梦”。如今,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都在讨论中国,似乎世界的聚光灯开始向东转移。
此时此刻,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仅从城市地铁建设来看,2009年国务院就一次性批准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超过9000亿人民币。目前正在修建和即将修建地铁的城市超过50个,北京、上海、广州不久将跻身世界十大地铁城市。
华盛顿地铁由芝加哥著名建筑设计师哈利•维斯(Harry Weese)操刀设计。他的另一个作品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总部大楼。
维斯的设计颇具“野兽派”气息。他利用大量的混凝土,不断重复相同设计元素,类似“保险箱格子”式的穹窿形地铁屋顶视觉效果恢宏大气。这种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被认为最能代表美国“官方”的联邦形式。
去年1月,美国建筑学会将“二十五年奖”授予华盛顿地铁,表彰其建筑风格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国际先驱导报》曾评论,辅一落成,华盛顿地铁就以持重甚至略微呆板的“中年人”气质示人,恰如其分地融入了美国“帝都”庄严肃穆的整体氛围之中。
除了清一色庄严肃穆的拱形天花板设计,华盛顿地铁的月台与墙壁也互相分离。据说是为了防止破坏公物、降低犯罪率。
此外,地铁站内的地下安保系统也堪称庞大周密:华盛顿地铁配备了职权横跨三个州及行政区的地铁警察队伍,这在全美独一无二。华盛顿地铁规定,禁止任何人在地铁内吸烟饮食。警察执法严格,曾经发生过12岁少女因为在地铁上吃薯条而被逮捕的新闻。
庄严大气并非华盛顿地铁的全部风格。除了毫无修饰的水泥背景和动辄几十米长的高耸扶手电梯,学术气息与人文风格也是首都地铁的亮点所在。
从Federal Triangle出站,左手边即是大名鼎鼎的智库Wilson Center;从DuPont Circle出站,两分钟便能步行到布鲁金斯学会,不远处便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从Foggy Bottom出站,不仅能到肯尼迪艺术中心,欣赏世界级的艺术表演,更能由此向北,找到著名的K街——正如纽约的华尔街是国际金融中心一样,作为智库、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在之处, K街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政治中心。
几年前,华盛顿地铁公司开始在部分车站的墙上雕刻诗歌。在DuPont Circle车站北口,就刻有惠特曼《草叶集》节选。地铁台阶足够长,让乘客有足够的时间读完全诗:
Thus in silence in dreams’ projections,
Returning, resuming, I thread my way through the hospitals;
The hurt and wounded I pacify with soothing hand,
I sit by the restless all dark night―some are so young;
Some suffer so much―I recall the experience sweet and sad.
(诗歌大意:如此,在寂静的沉默中,在梦般的现实中, 我重新归来,重操旧业,在一家家医院间奔波; 用抚慰的手安慰伤者的伤痛, 在漆黑的夜晚 我通宵达旦依偎在他们身旁――他们有的如此年轻; 有的那么痛苦――我回想起这些甜蜜与忧伤。)
此外,华盛顿地铁上阅读的人群,沿线的壁画涂鸦,通道内的民间艺人,都成为地铁传播文化、潜移默化中营造城市形象的符号和模式。比如DuPont Circle Reading Railroad。这家读书会在2011年9月成立,会员每两周会在DuPont附近的饭馆小店聚集,讨论固定阅读的一本书。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4年年初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平均每年阅读量为五本,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每年读书超过11本。虽然受到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影响,地铁里捧着厚书安静阅读的人们仍是华盛顿一道常见风景。
有人说,“自行车半径”预示了乡镇的出现,“汽车半径”代表了城市的产生,“地铁半径”则代表了都市的发展。从一百五十一年前伦敦地铁通车之日起,“都市”也随之孕育而生。
华盛顿地铁覆盖华盛顿特区、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部分地区,使得生活在市区附近的上班族都能够精确计算每日通勤的时间。以笔者为例,步行10分钟到达地铁站,乘车27分钟,出站走到办公大楼8分钟,一共45分钟。这种精确到分钟的自由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地铁的修建从一开始就被贴上“综合国力”、“城市发展”比较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纽约时任市长乔治麦克莱兰亲自手握操纵杆,完成美国第一条地铁的运行,美国也由此逐渐赶上并超过英国。此后,两国在综合国力的竞技场上,差距也越发增大。
如今,中国的地铁、铁路技术已堪称世界一流,“时速300公里的中国高铁将驶入美洲”成为近期国内的焦点新闻。然而,高铁加速,发展加速,是否会因速度过快且缺乏积淀而导致太过浮躁和盲目?欣欣向荣的繁华表面是否会沦为世界历史舞台上“你方唱罢他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注脚?快速发展会让传统、自然、人类文明付出怎样的代价?这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幸运的是,目前看来,历史年轮的更迭速度还很慢。正如华盛顿都会区运输局之前发布的报告预测,至2025年,尽管联邦雇员人数将持续减少,华盛顿地区将在教育、卫生、商业等其他领域增加15%到20%的就业机会。届时,华盛顿总人口预计将增长13%。到2040年,人口将增长40%。
因此,乐观来说,都市依旧繁华,正如地铁车厢内铺天盖地的新线路宣传广告词所说:向前看,华盛顿地铁。幸福时光在前方(Look ahead, WMATA. Good times are a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