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聊天发“哈哈”可能都有更深的隐藏意义
文:王玥娇 编辑:徐臻 Facebook的一项大数据研究揭示,饱受“聊天止于呵呵”冷暴力的不仅是中国人,世界各国人聊天时最爱用的词都是“哈哈”和“呵呵”,只是数据更为微妙地透露,性别、年龄和所在地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这两个词的出镜率,且每次发送“哈哈”可能都有更深的隐藏意义。 “哈哈”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哈哈”的使用上,“哈哈党”们有细致的变体。比如一般梗用哈哈哈,政治梗用蛤蛤蛤,西方梗用hhhh,日系梗用wwww(来源于日文的“笑”,warau,わらう),二次元或猥琐梗用233(来源于猫扑论坛表情符号的第233号——捶地大笑的表情,从此233就被用于表示狂笑,3的个数可以任意叠加)。至于“红红火火何厚铧”或者“恍恍惚惚恒河猴”等不科学变种,那都是输入法惹的祸…… 你好,请讲普通话 在不习惯把“哈哈”挂在嘴边的人看来,不写“哈哈”就没法聊天的“哈哈党”多少有些神经质。 知乎上曾有人问:“对经常发‘哈哈哈’的女生有什么直观感受?”不少人回复:会认为对方是在敷衍我。 这样的答案让“哈哈党”大呼冤枉。毕竟“呵呵”已经很难得到正名,网瘾少年们不敢再随意使用,怕掀起脆弱心脏的阵阵悸动,但“嘻嘻”有恶意装傻卖萌的嫌疑,“嘿嘿”又太“二”,这么优胜劣汰下来,“哈哈”就成了聊天中起承转合或表达情绪的不二选择。 当然,面对不了解情况的普通民众或长辈,为了减少误会,还是少“哈哈”,多讲普通话。 段子多好笑,字数代表我的心 为《纽约客》撰稿的专栏作家萨拉·拉森认为,“哈”就像乐高模型里最基础的那一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传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我讲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对方只回一个‘哈’,我会不开心,但如果我只是平和地讲了某件事,一个‘哈’就没什么问题。”这跟伤人利剑“呵呵”差不多,只有一个“哈”往往代表“我看到了你说的,并出于友好地回应一下”。 不成文的共识是:“哈”的字数多少大部分时候和开心程度成正比。比如微博上某个段子转发自带无止境的“哈”,八成都是真正好笑的。 甚至,你只需要关注一个“哈哈党”,就不会错过全网任何段子。他们是段子手永远的捧场王。 文章首发于《博客天下》2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