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90岁生日" 多件国宝级藏品集体亮相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为“庆生”,故宫博物院将在一整年内陆续举办一系列精彩展览。其中,最重量级展览——“石渠宝笈特展”于昨日在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同时开幕,将有近300件珍贵的书画藏品与观众见面。而在本次展出中,东晋王氏家族唯一流传的真迹《伯远帖》、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五牛图》以及经典中的经典《清明上河图》都将悉数展出。用故宫书画部主任曾君的话说:“这可是给皇上晒家底的展览。” 释意:清宫书画“明细单”,《石渠宝笈》集大成 为何本次“石渠宝笈特展”分量如此之高?这还得从《石渠宝笈》这本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者说起。“石渠”一名,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自晋唐以来,书画成为皇家历代的典藏,到了清朝的繁盛时期,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并以“石渠”为名。这套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成书分为“初编”、“续编”和“三编”。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石渠宝笈》这本清宫书画收藏“明细单”为主题的特展,可以说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历代书画珍品的好机会。对于这次展出的书画藏品,故宫方面也做了特别的安排:武英殿东西配殿和延禧宫展场加装恒温恒湿设备、展柜,打破常规;24小时供电,专人24小时值守。同时,在展厅内参观的观众同时不超过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化展品保护环境和观众参观环境。 此外,为保证珍贵书画藏品健康稳定,故宫博物院规定书画珍品只有春、秋两季可以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一次展出后藏品就要回到库房静置三年以上。本次展览更将于10月12日更换部分藏品,分两期展出,至11月8日结束。因此,部分重要藏品的实际展出时间只有一个月。 亮点:《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开,《伯远帖》惊艳亮相 既然是“晒家底”,此次特展就少不了经典传世之作。其中,大众知名度极高的《清明上河图》,被称为故宫的镇馆之宝,其真容一般要等上很多年才能一见。但此次展览中,这幅全长528厘米的国宝却是十年来首度全卷展开。 与此同时,更多过去难得一见的珍宝也将一一显出真容。东晋王珣的《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也是王氏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乾隆年间,《伯远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起被收入内廷,乾隆帝爱不释手,将三件书法瑰宝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并将这个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三件墨宝中最为乾隆青睐的《快雪时晴帖》其实是唐摹本,《中秋帖》则是宋代米芾的临本,只有《伯远帖》 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 而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 以及北宋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也都是罕见的经典之作。此外,展览还特别精选了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皇帝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并首次集体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一口气将“朕”的作品看个够。 趣事:皇宫收藏也有伪作,《五牛图》辗转归国 《石渠宝笈》著录的虽然是清宫收藏的书画,但其中也存有一些皇家“看走眼”的伪作和仿作。在本次展览中,武英殿东配殿特辟“考订辩伪”展厅,通过真作与仿作对比,明辨是非,说明这些作品的时代和作者归属。比如乾隆曾经颇为欣赏的明代王宠《临帖册》,后经专家认定为仿作,将与真品一同展出。而元代莫伟贤《西湖草堂卷》同样被认为是仿作,真品存世。 更有趣味的,还有展出的书画作品背后的故事。据介绍,在故宫博物院目前统计出来的1229件《石渠宝笈》藏品中,宫内旧藏899件,新中国回归后藏品330件,许多书画失而复得的故事令人唏嘘。比如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唐代韩滉《五牛图》,是上世纪50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从香港回购的真品。而在上世纪70年代回到故宫博物院时,这幅画卷可以说是伤痕累累,有大小洞蚀数百处,经过8个月的修复才重新焕发生机。而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卷》,曾在乾隆时期收入内府,倍加珍赏。但在民国期间该卷流落民间,是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从北京琉璃厂购得,又于1956年无偿捐献给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