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1943年国民政府与列强废除不平等条约经过 孙 丹 年
图片来自《重庆大轰炸图集》(重庆市文化局、市博物馆、红岩纪念馆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出版)
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谈判地——南京静海寺全貌(孙丹年摄)
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谈判地——南京静海寺大门(孙丹年摄)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谈判场所的复原场景(孙丹年摄)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图片来自360网页“好搜图片”) 国民参政会1942年11月5日发出的第128期《政治情报》,其第二条为美英放弃在华特权的消息(孙丹年复印自重庆档案馆) 陪都各界庆祝中美中英平等新约大游行(来自360网页“好搜图片”) 满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来与列强先后签订的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后是怎么废除的? 首先是孙中山将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反帝斗争的重要内容,在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 北洋政府时期,1917年收回了天津租界。1924年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1922年,中国收回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湾原德国租借地。 此后,因日本大举侵略中国而暂时中断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签订新约的谈判。 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国民政府抓住机遇,及时提出“多国共同成立联合军事同盟”的建议,以独立支撑4年抗战牵制百万日军的卓越表现,得以跻身于四大强国之一,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之后,国民政府乘胜追击,经过艰苦努力同各国展开谈判,废除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签订新约,使中国存在了百年的租界从法理上结束。
一、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已经独立支撑抗战危局4年多,国民政府在敌人炮火包围中,艰难地思考探索赢得最终胜利的战略战术,同时还艰苦地争取外援。在高度紧张状态中,在浴血实战中,培养训练出了敏捷反应,迅速动作的能力。因此,珍珠港事件刚一爆发,中国政府便立即作出积极反应。比起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蹂躏的国家,中国的反应不仅神速,还更为深刻,也更加智慧,充分证实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珍珠港事件次日即12月8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紧急举行国民党中常委特别会议,决定向美国提出建议,“以美国为领导,成立中、美、英、苏、荷、澳等国军事同盟”。这个决定马上形成了正式文件。当天下午,蒋介石分别接见美、英、苏三国驻华大使,告知中国将向日、德、意三国宣战,同时提出“希望多国共同成立联合军事同盟”,并将此建议以书面形式正式递交三国大使。 中国政府首创的这个提议,就是当年同盟国、战后联合国组织的最初萌芽。这个提议将各国单独对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面,提升为整合全球进步力量联合抗敌的共同行动。 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对日宣战书》:“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高度统一,使中国4年来的独立抗日具有更为崇高的意义,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美国基于它的全球性战略,不仅要用中国牵制亚洲大陆上的百万日军,还要让中国在战后成为抵制苏联在亚洲进行扩张的缓冲地带。因此,美国大使高斯将蒋介石的建议书带回美国后,罗斯福总统很快就给蒋介石回电,同意由蒋介石在重庆召集中、美、英、苏、荷五国联合军事会议。但苏联和荷兰拒绝参加,声称他们“欧战紧急,无暇东顾”。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史称“东亚军事会议”。会议由蒋介石主持,宋美龄担任翻译。参会的中国代表是国民政府军委会总参谋长何应钦,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少将,英国代表是驻印度全军总司令韦维尔爵士。12月24日,三国同盟正式结成。这次联合军事会议顺利达成目标,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意义。 1942年元旦,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书房里,美、英、苏、中四国的代表首先正式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罗斯福亲笔排定的签署顺序是“美、中、英、苏”。但是英、苏反对如此排序,遂调整为“美、英、苏、中”。然后,另外22个国家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各国大使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上签字。于是,由26个国家共同缔结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此后,凡在《共同宣言》上签字的国家,被统称为“同盟国”,这些国家派出参战的军队,统称“同盟国军队”,简称“盟军”。 中国跻身于国际反法西斯四强之中,同美、英、苏并列于《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之首,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地位,也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1942年1月4日,联合国家代表会议一致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 1942年5月,全球各处战场的生死争夺正在激烈进行,罗斯福总统已经开始考虑战后的世界性安全措施,提出由美英苏中四国充当“世界警察”(即现在联合国维和警察的最初构想),对违反禁止军备状况或进行侵略的国家进行制裁。1942年10月,英美两国提出“四大国计划”建议书,主张战后国际组织的最高决定权应由理事会掌握,而这个理事会“由英美苏中四大国组成”。 然而,贫弱危急的中国是否能够真正挺立于世,还要经受考验——此时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争论,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重庆的国民政府不能代表世界大国。 罗斯福针锋相对,坚持认为要想确保远东的稳定,任何安排就得以中国为中心来进行。1943年3月,当英国外相艾登到美国访问时,美国国务卿赫尔甚至当着艾登的面直接批评丘吉尔,说丘吉尔在一次发言中没有提及“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严重的错误”,因为,一个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有中国参加,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有利于号召整个亚洲,而不仅仅是欧洲的地区性组织。 在1943年10月召开的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上,针对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对中国的轻视,美国外长赫尔说:“我国政府认为,在世界局势中,中国一直是从事这场战争的四大国之一。”赫尔表示,美国将“不惜以会议达不成任何协议为代价”,坚持要把中国列入“普遍安全宣言的发起国”之一。于是,中国得以在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这是继《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之后,再次由四大国单独签署的意义重大的一个文献,中国的“四大国之一”地位得到了巩固。
二、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协商被日本侵占领土的归还问题 长期遭受战争蹂躏、积贫积弱的中国,只有国际地位提升后,才可能向列强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及归还被侵占领土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因为要利用中国抵抗日本势力,美、英都表达了放弃在华特权的意愿,这是美、英吸取日本、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灾难的教训之后作出的明智决定。 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国民政府立即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会,认为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新的国际地位,决心夺回被侵犯的民族利益。蒋介石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争取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努力。1942年3月,他派外交部长宋子文到美国,向美国政府传达中国政府的急迫意愿,希望立即废除旧约,签订新约。下半年又派魏道明替换胡适为驻美大使,促成中美尽快签订新约。在随后的中美谈判中,中国代表都再三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的要求。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大见成效,美英两国政府会商共同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问题。1942年9月5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致驻英大使的电报中,阐述美国主动提出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三个目的: 1、在心理上和政治上有益于彰明联合国家所持有的正义,这是对中国的具体援助,可增强中国的抗战决心(这是共同战争利益的实际需要); 2、彻底扫除与中国关系现存的不正常状态(只有实现邦交正常化,才利于战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3、在原则上达成一项协议,规定美国和英国国民在中国获得通常能在其他友邦享有的一般权利(废除旧约的同时保障美、英在华人员的正常权利)。 有评论家分析美英两国转变态度的原因: 1、两国舆论普遍赞成放弃在华特权; 2、国民政府及中国舆论采取积极主动的对外姿态取得成效; 3、盟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好转。 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同时分别通知中国驻美、驻英大使,愿意“立即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他有关特权”。 这期间,中国与美国的谈判比较顺利,12月18日,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交照会,认为谈判已经取得一致认识,建议于1943年1月在华盛顿正式签署条约和换文。 中国与英国的谈判却一波三折,由于英国仍然坚持保留部分殖民利益,坚决拒绝讨论归还香港和九龙租借地等问题,中方一再交涉无果。为了维护抗战大局,中国在保留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让步。 通过三个月谈判,中美、中英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改订新约达成了协议。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和美国国务卿赫尔各自代表两国,于1943年1月11日在华盛顿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英驻华大使薛穆和英印驻华专员公署一等秘书黎吉生,分别代表两国在重庆签订《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5月20日,换文批准,条约正式生效。 两项条约,分别称为“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其主要内容为:
撤销美英两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废止该两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终止其依条约及附件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交回上海、厦门的英、美租界及天津、广州的英租界;撤销英、美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的特权;英国放弃中国需任用英籍海关总税务司的权利等。
通过中美、中英这两项“新约”,带动了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与其他国家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跟其他国家的谈判也仿效美英进行,中国陆续与其他全部有关国家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签订了新约。 但是,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并未完全彻底废除,例如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等问题,就没能解决,留置到1990年代,香港才最终回归大陆。而且国民政府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但是部分租界内的外国公产却一直无法收回,直至1949年新政权建立,才彻底驱逐外国势力。 此间出现一个插曲:日本政府为了收揽中国人心,也于1943年1月9日匆匆在南京与汪伪证权发表了《日支共同宣言》,宣布一俟战争结束,马上撤销日本在华特权。 原外国列强强加于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以及新约的签订,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和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大事,影响深远。1943年1月25日,宋庆龄发表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话说,这原是孙中山总理毕生致力的大目标,“到了现在,这个目标开始实现了”,“展开了中国与国际关系的新历史”。 随之,在开罗会议上,美中两国最高统帅谈到了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的归还问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举行的开罗会议,是抗战期间中国最高当局唯一参加过的盟国最高级别会议,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突显。会议的第二天晚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单独宴请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两人就广泛的政治问题长谈到深夜12点。罗斯福表示中国应该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在这天晚餐后的长谈中,罗斯福和蒋介石商定,战后必须把日本用武力夺取的中国东北数省、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和大连都归还中国。还提到琉球群岛、香港、中国外蒙等等问题(可惜都留有遗憾)。蒋介石提出,战后日本对中国的赔偿,一部分可以用机器、战舰、商船、铁路车辆等实物支付,罗斯福表示同意。 之后,斯大林同意由霍普金斯起草的《开罗宣言》内容。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其中提到:
(美英中)三国之宗旨在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将“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三、陪都重庆悬灯三天庆祝签订新约 1943年2月4日,国民政府决定举行三天“庆祝新约签订”的活动。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从2月5日到7日全部节目都安排播放“庆祝新约”的内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各系统大员、国民党元老、各界知名人士都相继发表广播讲话,国民参政会连续举行茶话会,各报刊纷纷发表社论,共庆新约签订。 2月5日下午2时,陪都党政机关、工商妇女各界两万多人在夫子池广场(重庆市中心,今解放碑步行街新世纪百货一带)举行庆祝大会。游行活动从4时开始,表演龙灯狮子,沿途群众自行加入队伍,总人数达7万。游行路线长约2公里,到两路口才解散。 各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举行集会,讲述建立平等新约的意义;工厂停工一天以示庆祝;商店、住户悬灯三天以营造喜庆气氛;教育部指令各社会教育机构利用音乐、戏剧、电影、演讲等方式扩大庆祝活动;中美文化协会和联合国家的幻灯电影供应社合作,在夫子池举办照片、幻灯片展览,日夜开放。 三天之中,陪都家家户户悬旗结彩,喜气洋洋,各文艺团体在主要街道及广场举行演出,观者如潮。街道两旁的高音喇叭不停播报,有声有色。入夜,各团体、机关、学校举行艺术宣传、化妆演讲、提灯游行。灯具上皆写着“庆祝新约、同盟胜利、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立己立人”等标语。新生活运动总会还特制了十幕大型焰火,群众边观看焰火边高唱庆祝平等新约的歌,歌词为:
五十年革命流血,五年半作战牺牲。 挣断了枷锁,唤回了汉魂。 埋葬了沉重的历史,展开了民族的新生。 正义已获得伸张,神州已重睹光明。
国民政府通过自身努力,以英勇的战场表现和卓越的政治智慧,赢得了美国的尊重及列强的承认,跻身于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由此废除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与各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在法理上取得了与美、英、苏等国平等的地位,初步恢复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提振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 废除不平等条约遗留的未尽事宜,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继续完成。1955年收回旅顺、大连(曾先从俄、日收回旅、大租界,但二战结束后又被苏联租用);1997年收回香港英租界;1999年收回澳门租借地。 从发动辛亥革命到1999年澳门回归,百年历程中,历届中国政府备尝艰辛,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终于收回了国家主权。
资料来源: 《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陪都史书系》编委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国民党历史事件•人物•资料辑录》,马齐彬、张同新、李家泉等编写,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