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有感于齐丽丽女士哈维中文学校演讲 文/ 郝朋 摄影/ Li Pan 9月20日,应哈维中文学校董事会邀请,齐丽丽女士来到哈维中文学校与学生、家长及教师们座谈。齐丽丽现任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郡长办公室特殊项目办公室主任,马里兰州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是一位大华府地区的知名社区活动家。讲座由哈维中文学校校长王家蓓女士主持。莅临嘉宾有:马里兰州众议员林立图,马里兰州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委员赵葵,马里兰州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委员、安徽—马里兰姐妹州委员会主席张鹏,C&T青少年科技学院创办人及校长腾茹燕等。 在美国政府机构工作多年的齐丽丽,英语精准流利,思维敏捷稳健。在紧凑的一小时演讲时间,齐丽丽从个人经历谈到区域经济发展、社区建设、语言文化、中美交流等,其中重点谈到蒙哥马利郡的经济发展战略、英语沟通的重要性、华裔的参政意识、不同种族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齐丽丽的演讲务实、中肯,有益于我们认真思考华裔社区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以下篇幅为齐丽丽演讲内容简介及笔者的一些思考。 中文学校成为华裔社区的文化中心 齐丽丽开场就赞扬中文学校已经成为华裔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感谢中文学校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奉献。她指出每个族裔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如韩裔社区热衷于兴建宗教场所,华裔社区则兴学以传道授业,各族裔要互相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笔者随想】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子兴私学而齐鲁文化光耀至今,岳麓书院孕育三湘大地名士风流,如今中文学校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天涯。海外中文学校大都是自筹资金的公益性组织,发展起来殊为不易。有时还受制于所在国歧视政策的压制,如印尼政府在苏哈托执政期间禁止使用中文,关闭并没收中文学校资产,禁止华人庆祝自己的节日,使印尼的中文教育中断达32年之久。但任何来自外部或内部的腥风血雨都不能灭绝华夏文明传承的火种,生生不息的中文学校成为凝聚海外华裔的精神纽带。 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挑战 齐丽丽多次提到新移民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性,卓越的英语沟通与演讲能力是她事业成功的基础。她认为优秀的英语技能包括对语言本身和深入含义的掌握,以及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英语对新移民来说,是语言技巧和文化习俗的双重挑战。她强调要学习如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思想,如何用英语组织会议,这样才能在政治活动与事务讨论中表述清晰,交流畅达。她认为出色的英语给人以尊严和自信,促进思想交流的效率,为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随想】 英语能力是许多新移民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是造成华裔职场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代移民的艰辛与语言能力有着直接关系,且不说学历低、英语基础差的华裔,很多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新移民同样惧怕口语交流和公开演说,这与中国大陆地区重分数、忽视听说能力的哑巴英语教学方式不无关系。 一个移民对于自己英语水平的要求,直接反映出他对职业生涯的期望值。较差的英语沟通能力会导致缺乏自信、敏感多疑等负面情绪,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错失升职加薪的机会。面对语言关这道难解的“紧箍咒”,我们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对自己的信心与毅力。 会后我向嘉宾赵葵女士请教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及其影响。她认为每天坚持大量地读、写、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对英语训练的忽视,会使我们华裔易遭误解,不受尊重,进而影响我们的从政热情与社区工作地有效开展,形成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无形的隔阂。 社区文化有“融”乃大 对于华裔社区的建设,齐丽丽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首先是在完善华裔社区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深层次地与主流社会、其他族裔加强沟通,建立友好通畅的信息管道。其次是学习其他族裔社区建设的成功之处,积极支持其他族裔社区共同发展。比如向印度裔、穆斯林社区学习,这将会改变我们的一些固有观念。再就是,生活在一个存在明显或微妙的偏见的社会中,亚裔如何为自己准确定位。 之前在半杯清茶社的一次座谈,齐丽丽曾呼吁华裔要加强参政、议政的意识,多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向主流社会发声。理由很简单:只要你出现在会场,就会令持有特定意见的人士改变他们的说话态度与方式。 【笔者随想】 齐丽丽提出的这些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华裔社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中,如何主动地展示、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并与其他族裔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1785年,三名中国海员乘“PALLAS”海船抵达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据考证这是最早访问美国的华人。二百多年来,华裔涌现出很多精英个体,但在整体上依然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其中既有客观上曾经存在的政策歧视的限制,如《排华法案》等;也有主观上参政、维权意识薄弱的原因。蒙郡郡长赖格特(Ike Leggett)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华裔)什么是最重要的,而是你们当中有人站起来,到社区里解释你们的想法是什么。” 所幸近年来广大海外华裔已经深刻认识到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有22名华裔冲击国会议员,其中有三位来自我们马里兰州。最终赵美心、孟昭文、刘云平三位华裔当选国会众议员,改写了美国华裔参政历史。正如赵美心所言,鼓励华裔及亚裔美国人参政、议政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齐丽丽的建议着重于指导华裔社区向外融合,我们都知道华裔还存在内部融合的问题。美国华裔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诸国,移民时间跨度大,政治倾向复杂。相互之间由于不同意识形态、地域差异及贫富差距等原因形成各种矛盾,华裔社区内部一直存在多种侨团互相竞争的传统。例如各地侨团、民运人士经常因为悬挂五星红旗还是青天白日旗而势同水火。这些原因导致华裔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很难拧成一股绳,其作用往往相互抵消。 与同为亚裔的印度裔、韩裔等族裔相比较,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印度裔内部也存在种姓、宗教、地域冲突、贫富差距等多种矛盾,但他们热衷于参政议政,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非常团结,对政府的各项政策非常关心,也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族裔社区。据报道,2012年华裔孟昭文竞选联邦众议员,其竞选团队的数百名志愿者居然是印度裔最多。韩裔则以团结与刚勇著称,上世纪90年代洛杉矶暴乱,韩裔店主组建武装巡逻队对抗抢劫的暴徒,其果敢精神令人起敬。而日裔丹尼尔·井上1962年便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并于2010至2012年担任参议院临时议长,是美国官阶最高的亚裔政治家。 华夏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延续发展的人类文明,其顽强的生命力缘于能够在与其他文明的冲突中兼容并蓄,融合壮大。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公正、体制完善的大国,正是适合华夏文化茁壮生长的沃土。华裔社区亟需一场新文化整合与革新运动,我们需要一种落地生根的本土化文化,一种超越政见、成见、偏见的文化,一种团结、进取、鲜明的民族文化,一种内融外合、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新文化。 蒙郡发展战略之新丝(思)路 齐丽丽演讲中有很大篇幅关于蒙哥马利郡的经济发展,包括当前发展规划,全球化战略,与中国的经贸往来等。 在齐丽丽为郡长准备的就职演说中规划了蒙郡近期发展计划:改善公共交通,提高劳动力素质,重新利用废弃办公楼,简化重大项目审批程序,光纤技术应用等。齐丽丽也谈到蒙郡的未来发展规划:从联邦扩展至全球视野,加强B2B、B2C经营理念,理念引导综合性经济战略,私营推动经济等。齐丽丽还撰写了一份关注大华府地区商业机遇的白皮书,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在齐丽丽与西北同乡会地积极推动下,蒙哥马利郡与西安市结为姐妹城市。 【笔者随想】 西安是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蒙郡与西安结为姐妹城市,这是一条蒙郡全球化发展战略之新丝路。蒙郡姐妹城市委员会将继续在世界各国选择姐妹城市进行广泛地交流与合作,以促进蒙郡在经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这些经济发展规划与实际行动,我们看到齐丽丽的关注视野并不局限于华裔、亚裔社区,而是着眼于整个地区各族裔的整体利益与共同愿景,体现出一位大陆新移民的开阔胸襟。目前蒙郡华裔人口已占全郡人口约5%强,蒙郡郡府所在地洛克威尔市已兴起为数字时代之新“唐人街”。祝愿辛勤敬业的华裔同胞为蒙郡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伟大的奉献。 理想之华裔社区 通过齐丽丽精彩的演讲,笔者更深入地了解到美国华裔群体的优点与不足。那么,理想的华裔社区文化应该是什么样?会后笔者在太极学习班遇到马里兰州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委员赵葵女士,就此问题向她请教。 赵葵认为建设理想的华裔社区文化并不复杂,只需要把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和理念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就能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社区文化。这些行为和理念包括:互助、自信、团结;注意仪表,讲究礼貌,提高英语;积极参政议政,热心帮助其他族裔;争取合法权益时有理有据,讲究政治智慧,而不是靠简单的未经思虑的斗争方式或过激抗议。 确实,赵葵提到的这些基本素质似乎尽人皆知,但落实到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中似乎又是难以完成的使命。理想之华裔社区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新老移民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自律互助,邻里和谐,敬业,豁达,理性,自信而不亢,谦和而不卑。祝愿华裔涌现出更多的齐丽丽,为民之喉舌,服务于社区,热心于公益,团结各族裔,求同存异,携手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