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書友會十二月活動通知 (12/12/2015)
嘉慶皇帝的德政碑:以《虞廷集福》、《老人呈技》與《四海昇平》等清代宮廷儀典劇為中心的探討
演講者簡介; Liana Chen 陳凱莘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目前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與授課領域為明清文學、中國戲曲史、清代宮廷戲曲史、戲曲表演理論、跨文化戲劇研究等。 ------------------------- 在這年底的節慶氣氛裡,我們有幸請到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與戲劇的陳凱莘教授,為我們介紹清代宮廷儀典劇以及她自己研究名劇“牡丹亭”的演變而於去年在台灣出版的著作。請大家一起來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探討我們傳統戲劇中的歡慶活動。 首先,陳教授將以嘉慶朝代編寫或者改寫的儀典戲-《虞廷集福》、《老人呈技》與《四海升平》-為中心,探討這幾部情節圍繞著國家典禮儀式而開展的劇作,如何以當代事件賦予典型的儀典劇場景特定的時空座標,使得這幾部儀典劇的演出具有一種虛擬實境的歷史真實感。 因為嘉慶皇帝授意改編的儀典劇作不約而同地在時間、地點與事件的細節上有細膩而用心的處理。所以 這幾部劇作並非單純地僅是以賀節賀壽為目的的宮廷儀典劇,而是嘉慶皇帝藉由虛擬的他者之口,演示自己功績的戲劇德政碑。 清代宮廷演出戲劇的歷史長達兩百多年,累積了一套數量甚為可觀的劇碼。 留存至今的內廷劇本散見於故宮、各大圖書館以及私人收藏。 當代戲曲學者根據劇碼來源與演出功能將清代宮廷戲分為『觀賞戲』與『儀典戲』兩類。 『觀賞戲』劇碼包括民間流行的傳奇雜劇折子戲以及文人根據民間流行劇碼改編而成之宮廷大戲,具有較高的娛樂觀賞價值;『儀典戲』劇碼專為年節、時令、萬壽喜慶各項儀典所設計,在情節上來說相對單一,以展現頌聖歌舞、聲色景觀為主要目的。 雖然『儀典戲』主題與國家慶典儀節的內容密切相連,部分劇碼甚至就是儀典本身的戲劇化重現,但是由於演出的功能具有高度的時空特殊性與封閉性,劇作本身又往往缺乏具體情節,文學美學價值可議,因此相對來說較少受到學界的關注。
在主題演講之後,陳教授將特地介紹她的著作 “從案頭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台藝術之遞進”。湯顯祖的《牡丹亭》自明萬曆年間完稿以來,一直是歌樓舞筵中膾炙人口的劇碼。原作辭情之雄奇瑰麗深深撼動人心,但是其中戲劇結構上不同流俗、自我作祖的獨創特質卻也引發了一些後世曲家的注意及批評。所以該書第一部分注重探討《牡丹亭》原始文本中各層面展現之原創性格。湯顯祖透過《牡丹亭》探索戲劇藝術在形式與意境上自由發抒之諸多可能性,不受既定意識形態拘束之創作態度,正是其得以表達宏觀戲劇情境的重要因素。該書第二部分以馮夢龍改本《三會親風流夢》為主,探討晚明吳中文人對《牡丹亭》的改編活動。對於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動機與過程之探索,具現了此一時期崑腔擁護者如何藉由重新建構傳統「經典」之規範性,以達成創造正統傳奇典範之實際行動。第三部分選擇在崑劇舞臺上最為常見的幾個折子戲片段:〈游園.驚夢〉、〈堆花〉、〈尋夢〉及〈拾畫.叫畫〉等來探索《牡丹亭》自崑山腔成為主流劇種以後,演出模式之發展演變,並兼及現代新編《牡丹亭》經典作品等。一部《牡丹亭》的改編史,反映了一向被視為「曲高和寡」的崑劇,如何在近代中國面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巨變時,於罅隙中尋求發展重生的多重路徑。
為了幫助讀者瞭解該書的細節,陳教授除了在當場外,也願意在讀書會前以特價十塊的價格(精裝本)來協助願意買書的會友。如果有意,請早日直接同她聯繫。
------------------------------ ----- http://home.gwu.edu/~liachen/
Prof. Liana Chen, Ph.D. (liachen@gwu.edu)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Rome Hall 469 801 22nd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052-------------------------------------- 華府書友會十二月活動
题目:談清代 宮廷儀典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