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民主选举 华府网记者 Jeff Wang 前排左三为美中工商联第十一届会长陈奋春 美中工商联的这次换届选举有些被“全球化”的感觉。 工商联在1月25日召开了被推迟的常委会,选举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包括会长和理事长。十人投票,出现了两人同票的结果(5:5)。有人提出“双会长”的动议,但并没有被多数人认可。 在局势未明的情况下,工商联有人在华府的一些微信群开始以工商联公告的形式公布“双会长”的结果,并很快被华府某些网站转载。但这个“公告”的有效性很快被当任工商联主席刘伟敏以公开信的方式否定。 本来这是仅仅400个会员单位的工商联内部的事情,但微信和网络很快把这种暧昧不明的争议局面传播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美中两国都有人不断致信工商联的领导层,表达了密切的关注。 这个“被全球化”的选举最终还是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解决。 为了尽快平息纷争,顺利实现班子过度,工商联在2月10晚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再次通过选举产生第十一届会长和理事长。 总共25位应到人数,通过现场和委托投票,总计票数19票,包括了第一次选举参与投票的十人中的七人。其中18票投给了第一次选举中并没有出现的候选人陈奋春,1票给了第一次选举中获得5票的陈凯华。之后又通过举手表决,陈凯华获得19票当选理事长。 选举结果公布后,卸任的第十任会长刘伟敏面对媒体,显得很放松。她说,很欣慰这些“事情”通过民主性选举得到解决,她也可以卸下担子了。 很难判断刘伟敏是否真的如她说的那么轻松。围绕这次换届产生的矛盾,毕竟在商会历史上是少有的。 23年历史的工商联此前的历次换届都是由常委会提名并通过,甚至没有什么真正的投票。虽然联合会章程上明确写了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会长、理事长,但分散在大华府各处400多商会成员很难凑在一起召开大会、举行选举。 从去年11月份开始,美中工商联的这次换届出现了大异于以往的情况,想竞争“上岗”的人明显增多。以往的惯例和章程的规定都无法应付这种复杂的局面。这推动工商联常委会在1月25日展开了选举,成为工商联历史上的第一次。 那次选举的结果却让局势更为复杂,最终导致工商联内部的换届纷争通过网络外化为带有“全球化”色彩的争议。 直到2月10日这次选举之前,各争议方都在美中工商联的微信群里有着激烈的交锋。他们并没有说出背后的动因,但明面上都不约而同地在争论着“规则”,都把“民主”放在口中。而最终这种对规则的争议由一个基本符合原则、多数人认可的民主选举所终结。 新选出的会长陈奋春是在美国生活四十年的福建人。他谦虚地说自己中文不好。但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责任心,“经过这两周的风雨,我感觉我必须出来;我不想大家不开心”。 陈将领导的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全球化色彩的社团。美中工商联合会的很多成员在中美两国之间跑生意,商会的主旨之一就是促进中美贸易。 不久之后,因为话题传播而叠加在这次换届选举上的“全球化”色彩终将散去。但美中工商联自身的全球化必将得到延续! |